一个人要成功,不仅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高瞻远瞩。
缺少“脚踏实地”的“高瞻远瞩”就是“纸上谈兵”,而没有“高瞻远瞩”的“脚踏实地”可能就成了“南辕北辙”。
项羽有天纵之才,也足够脚踏实地,可最终却走向失败,为什么呢?
因为他缺少高瞻远瞩,是一个目光非常短浅的人。
坑杀降卒巨鹿之战,秦军大败,秦将章邯率领麾下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楚军不战而胜,还增加了二十万的生力军,原本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可是,这些降卒大多是秦朝关中地区的人,一方面他们的家属亲眷还在关中,另一方面他们与起义军有很深的矛盾,因此存在叛变、脱逃、临阵倒戈等风险,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了消除隐患、方便管理、稳定部队,项羽在一夜之间将除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降将之外的所有降卒全部坑杀。
很显然,项羽此举是为了求省事、图简便,根本没有考虑这些秦国士兵在反秦大业和统治天下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没有细想坑杀这些士兵会给自己的声望和形象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
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只顾眼前,不问将来,虽然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但是为今后、为全局埋下了更大的祸根和隐患。
试想一下,杀害降卒,以后还有人敢投降于他吗?
杀害关中老百姓的儿子,制造巨大的仇恨,以后还能在关中地区站稳脚跟吗?
再往大处想,滥杀无辜,留下残暴的名声,天下人还会归附于他项羽吗?
沐猴而冠项羽大军进驻咸阳以后,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地区凭借山河的天然屏障,四周都有险要的关塞,土地肥沃,是建立都城、成就霸业的好地方。”
项羽见咸阳宫室残破,不想留在这里,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便说:“人发达了,却不回归故乡。这就像穿着华服夜间行走,谁又能看到呢!所以我还是要回江东去。”
那人戏谑地说:“常听人说楚人虚有其表,就好像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今天总算见识到了。”
项羽听后大怒,直接派手下将这人抓起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这就是“沐猴而冠”的典故。
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有崤山,西有陇山,北有北山,南有秦岭,还有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作为天然屏障,的确是成就万世基业的好地方。
秦国就是以之为基础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就连刘邦也看中了这块地方,一门心思想当“关中王”。
可是项羽并不在乎这块“风水宝地”,他嫌弃它宫殿残破,不适合居住,只想着怎么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在老家人面前好好显摆一番。
这不就是典型的目光短浅吗?
殊不知有了天下,家乡是家乡,天下也是家乡;
可一旦失去了天下,败者为寇,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还何谈光宗耀祖呢?
烧杀抢掠有一句话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国人本来就恨秦国,加上项羽的爷爷项燕又是被秦军所杀,所以项羽对秦国恨之入骨。
项羽为了报仇雪恨,到达咸阳以后,不仅处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还烧毁宫室,屠杀民众,抢劫财宝,掠夺妇女,搞得民怨沸腾,怨气冲天。
说实话,复仇的感觉真的很爽,更何况还得到了那么多金银珠宝和美女呢,真是一举两得啊!
可是复仇之后呢?
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会恨你,无数的仁人志士会诟病你,天下人会害怕你、鄙视你、远离你、抵制你,直至联合起来打击你,把你彻底消灭。
这就是项羽的败亡之道,就像是下象棋,如果只看到眼前一步,或者是只以吃掉对方的棋子为乐,将会把自己一步一步陷入危险境地,直至被对手将军而死。
相比于项羽的自取灭亡,刘邦实在是太有远见了,他到咸阳之后,释秦王,封府库,约法三章,屯兵郊野,与民为善,尽收百姓之心,这是比项羽多想了多少步啊!
项羽目光如此之短浅,怎能不败呢?
写在最后坑杀降卒,项羽得以稳定军心,却落下了残暴之名;
放弃咸阳,项羽得以衣锦还乡,却失去了建功之基;
烧杀抢掠,项羽得以报仇雪恨,却丧失了百姓之心。
每一步,项羽都只顾眼前,不看未来,虽然了得到了很多,可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失去的却是永远的。
项羽一直都在朝前走,可是因为自己太短视,航向偏了,这样走下去,又怎能到达成功的终点呢?
所以,人的目光真的不能太短浅,有时停一停,调整调整焦距,适当往前看一看,也许路就走对了。
关键是项羽封王带来无穷后患,当时情况采取郡县制明显效果好的多,如果项羽称帝,分封刘邦等为侯,那接下来麻烦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