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一人物,与呼保义宋江同字,可命运和结局却大相径庭

冷玉看文化 2024-09-28 13:04:44

​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表字公明的人,一个是三国英雄徐晃徐公明,一个是梁山好汉宋江宋公明。

宋公明没有见识,将一众兄弟带上了死路,可徐公明却见识非凡,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劝主保驾

徐晃本是河东郡的一介小吏,因跟随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才被提拔为骑都尉,留于帐前听用。

当时朝堂纷乱,王允、吕布诛杀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城,破吕布,杀王允,后来又闹了内讧,自相残杀,长安城内乱成一团乱麻。

天子汉献帝亡命奔走,无家可归,路上遇到了杨奉。

杨奉见天子蒙尘,自己的兵力又不足与西凉军相抗衡,一时彷徨无计,不知该如何是好。

此时,骑都尉徐晃大胆提出建议,说服杨奉护送汉献帝东入洛阳。

汉献帝有了军事依靠,又找到了落脚之地,心甚宽慰,大加封赏保驾有功人员,徐晃本人也被封为都亭侯。

这是徐晃第一次崭露头角,在无比纷乱的局势之下,能迅速做出判断,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足见其见识远在杨奉等人之上。

弃暗投明

汉献帝落脚洛阳以后,杨奉被拜为车骑将军,率兵驻守大梁。

其时,朝局并不稳定,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和卫将军董承之间明争暗斗,局势日趋恶化,大乱一触即发。

徐晃知此定非长久之计,便劝说杨奉归附实力比较雄厚的曹操,杨奉心有所动。

可是后来曹操胁迫汉献帝迁都许县的时候,杨奉又和韩暹联合起来,意图劫夺圣驾,但是未能成功。

曹操亲自讨伐杨奉,攻破其驻地大梁,杨奉投奔淮南袁术。

徐晃早就看出来杨奉并非英主,跟着他难成气候,便没有随他而去,而是留下来投靠了曹操。

从此,徐晃跟着曹操这位明主南征北战,屡立功勋,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得的千古佳话。

徐晃能够在乱世之中,排除干扰,理清头绪,辨明方向,找到值得自己跟随的英主,从而一如既往地辅佐他建立功业,不得不佩服他是极有眼光、极富见识的。

劝降顽敌

徐晃追随曹操后,身经百战,立功无数,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一次。

那时,袁绍已死,曹操利用袁谭和袁尚争立后嗣的矛盾,发兵北上攻打冀州。

曹操一路势如破竹,包围了邺城,攻克了邯郸,形势一片大好。

正当曹操风光无限的时候,假装投降的易阳令韩范反叛,拥兵自守。

曹操非常生气,命令徐晃率兵攻打,企图一举歼灭之。

可是,徐晃兵临城下之后,并未立即攻打,而是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向韩范陈说利害,劝其投降。

韩范见徐晃言辞恳切,又观曹操势大,攻灭冀州只在旦夕之间,于是改变了主张,率全城军民缴械投降。

徐晃兵不血刃,未损一兵一卒,即拿下易阳城。

曹操问徐晃为何不听命令,自作主张。

徐晃说:“如今袁氏兄弟还没有被击败,冀州各城都在观望,如果现在灭了易阳,往后那些城池都会拼死防守,河北就难以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请求您招降易阳给他们看,那样他们就会望风归顺。”

曹操深以为然,不仅接纳了他的意见,接受了韩范的投降,还加封韩范为关内侯。

由于韩范的榜样作用,其他城池军心动摇,涉县等城池也相继投降。

徐晃的这一主张,加快了袁氏集团的瓦解速度,为曹操顺利拿下冀州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由此可见,徐晃是非常具有前瞻意识和战略眼光的。

写在最后

一个人,如果只有能力,没有见识,就会像宋公明一样,很容易走向失败。

相反,如果一个人既有能力,还非常有见识,那他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而徐公明正是这样的人。

公元227年,徐晃去世,谥号壮侯,子徐盖继嗣。

公元243年七月,徐晃从祀于魏太祖曹操的庙庭。

0 阅读:6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