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四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净空保护区,某公司航拍人员使用无人机进行拍摄时被机场警方查获。
经查,该航拍公司未经空管部门批准,擅自放飞无人机进行飞行活动,扰乱了机场秩序,影响了航班正常起降。
目前,该公司已被机场警方依法处罚。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其用途也从军事扩展到民用领域,如农业植保、电力巡检、航空摄影等。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人机“黑飞”现象屡禁不止。
不仅严重干扰机场运行秩序,还威胁着航班安全。
1月20日,重庆江北机场上空发现无人机,导致部分航班受影响;2月14日,上海浦东机场上空出现不明无人机,致航班备降;2月16日,深圳宝安机场附近出现无人机,导致航班延误……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1月至2月就有近20起因无人机干扰导致机场紧急应对的事件。
对此,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国对无人机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执行起来却面临很多问题。
“一方面,无人机体积小、成本低、易操控,很难做到完全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部分人出于个人兴趣或其他目的,会故意违规飞行无人机,给民航安全带来隐患。
”
事实上,无人机“黑飞”现象并非个例。
据民航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发生无人机扰航事件15098起,较上年增加3倍多。
其中,无人机非法飞行造成的重大事故更是层出不穷。
例如,2017年4月,成都双流机场连续发生多起无人机干扰事件,造成大量航班备降其他机场或返航;同年5月,昆明长水机场一架客机在降落过程中遭遇无人机干扰,所幸未造成严重后果。
这些事件无疑给民航行业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对无人机的管理和监督。
除了对民航安全构成威胁外,无人机“黑飞”还可能对公共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在一些重要场所如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周边区域,如果发现无人机异常飞行活动,可能会引发恐慌和混乱。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无人机进行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对社会安全造成危害。
加强无人机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有效防止无人机“黑飞”现象呢?
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无人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空中交通管理办法》《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等。
这些规定对于规范无人机市场秩序、保障民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条款内容。
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
针对无人机“黑飞”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手段落后和管理不到位两个方面。
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以通过研发新型传感器、提高图像识别能力等方式提升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也可以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无人机监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还可以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力度提高公众对无人机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军民用机场上空出现无人机黑飞的,一律上纲定性为恐怖主义犯罪,一经抓捕到案后即按恐怖分子判刑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