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彭水生活更美好

重庆与世界 2024-10-18 14:22:31

今(18)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32场。彭水县围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快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作主题发布,并回答媒体记者和网友们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邹乐 摄

发布人:

石强彭水县委书记

陈清松彭水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王露波彭水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政府新闻发言人

冯吉光彭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委新闻发言人

主持人:

张 琼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琼主持新闻发布会 邹乐 摄

新华网记者:彭水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清松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陈清松介绍,彭水集“大山区、大农村、民族地区”于一体,从强县富民出发,推进乡村振兴主要做了三件事:

首先,彭水抓牢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促进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依山就势发展红薯、中药材和畜牧等生态特色农业,老百姓可以通过土地入股、产业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仅是红薯产业就带动10万余户群众增收,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9%。

彭水还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聘任274名懂产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产业村长”,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8500万元。如今的彭水,脱贫成果更加稳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彭水县太原镇,绿色稻田、乡村道路、民居相映成景 彭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其次,彭水统筹小县大城和乡村建设“两个重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一体建设“小而美”精致县城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比如,统筹农村水、电、路、通讯、物流“五网”建设,穿梭在彭水的田野乡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的乡镇通了沥青路、我们的村组通了水泥路、我们的聚居农户通了连户路”;

再如,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有效解决14200多名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我们还积极推行“院落微治理”,引导群众经营庭院、管好院落、参与治理,聚焦“一老一小”绘就乡村幸福底色,乡村善治了、乡亲们的心也就踏实了。

同时,彭水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做实出彩。借力中央外办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国内资源,与泰国、老挝、哈萨克斯坦等五国智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新加坡凯德集团打造“奇‘苗’世界”虚拟博物馆,协调瑞士ABB集团设计职业教育机器人智造课程,携手意法半导体基金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如今彭水的乡村振兴工作务实、结果扎实,正加力打造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

人民网记者:生态是彭水的特色优势之一,请问彭水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陈清松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用“摩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描绘了彭水山川的秀美,清代诗人翁若梅泛舟乌江咏叹“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彭水能够保持“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关键在于同步提升生态的“含绿量”与发展的“含金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生态红利”。

保持清新的空气让“天更蓝”。持续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治理,连续6年没有重污染天气,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保持在360天左右,2023年PM2.5浓度较2018年下降28%,特别是摩围山景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3万个、被誉为“悬在云端上的氧吧”。

守护美丽的森林让“地更绿”。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国土绿化、矿山生态修复、“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点生态工程,2018年以来先后关停69家污染型企业,修复2265亩矿山,持续焕发青山长青、大地常绿的生态之美,特别是阿依林海由昔日的废旧矿区蝶变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游客乘坐游船畅游乌江画廊,感受生态之美 彭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治理生态的河湖让“水更清”。严格落实河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通过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入河排污口、加强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等措施,实现乌江和郁江彭水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正是因为彭水水清河畅,既卖好水,年产罐装水5000万罐;又用好水,建成26座水电站,其中乌江彭水电站年均发电量达到了60亿度。

发展绿色的产业让“生活更美好”。积极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依托我们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森林、生态的河湖等资源优势,布局打造150亿级清洁能源、健康食品、民族医药等“五大生态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业直接带动3万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今年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老百姓既享受了“绿水青山”、又实实在在的收获了“金山银山”。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