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之不久,发之不宏!

阳明心学之四句教 2024-05-14 09:44:32

王阳明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也是毛泽东年轻时的精神导师。

王阳明博采儒释道,兼具中西方,他的阳明心学呼唤民众觉醒、独立自强,在黎明前的黑夜撞响了庙前的神钟,激荡着每一颗迷惘的心灵。

01王阳明说:“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这句话表明万事万物共同的道理,就是得之易则不珍惜,得之难则很在意;如果积累的时间不久,那么爆发的规模必然不大。

先来谈谈第一句话,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这样的经验,得来容易失去也容易。譬如某人中了五百万大奖,立马生活改善,工作也自然不干了,吃喝住用全部奢侈无比,亲戚朋友一齐沾光,好日子终于到来,人生苦短,岂可不痛快逍遥。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天坐吃山空,财富不是有源之水,总有一天挥霍殆尽,又养尊处优惯了,哪里还苦得回来,最后是朝不保夕,甘已尽苦再来。

同样的,孩子长大的过程,如果家长一味溺爱,凡事百依百顺,蜜罐子里长大,出了家门没有依赖了,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简直是寸步难行。学习上也是如此,平时不听课,不用功,考试才临时抱佛脚,家长以为孩子平时作业很好,哪知不是他自己下功夫得来的,如果到了快毕业才开始努力就晚了,正所谓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02对于第二句话,积之不久,发之不宏,生活中的事例也非常多。比如体育运动中的跳远,必须先进行助跑,跳之前速度越大则腾空高度越高,空中的滞留时间越长,临起跳之前爆发力就越大,跳得越远。

又好比大学生刚毕业找工作,有人既要求工资高,干活少,还要离家近。你不想想,这世界有这样的好事吗,招你是干活,不是当大爷。所以年轻人既不能游手好闲、怕苦怕累,也不能好高骛远,得陇望蜀,只有踏踏实实,勤恳工作,积累经验、知识和人脉,才能水到渠成,积久而宏发。

03王阳明曾经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他自己的这句话。年轻时的王阳明一心想成为圣贤,一直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

从此,王阳明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自己亲身参与了,感同身受之后,才对这些事情有发言权,不仅感知了,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道理的深浅和事情的真伪,才更加珍视这次人生经历,从而为以后的进一步认识世界,和闯荡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04清末民初,在国势衰微,西学东渐的时代浪潮中,青年毛泽东认识到人民之智愚对于国家的影响,因此致力于开启民智的启蒙运动,他主张从“改造哲学”入手,摒弃压抑了国人数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弘扬长期被清朝官方无视的阳明心学,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毛泽东称王阳明为“传教之人”,将他视作自己的精神导师,并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一在贵我,一在通今。所谓“贵我”,就是指“心即理”;所谓“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

回看毛泽东自从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又在瑞金建立了红色政权,很多人觉得前三次反围剿很顺利,于是头脑发热,觉得革命很快就要实现,主张要进攻大城市,但是遭到毛主席的反对,于是他被贬回乡休养。

也许是胜利得之容易,不被那些喝洋墨水的人珍惜,终于有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经过湘江战役,红军由鼎盛走向衰败。之后经过长征的洗礼,抗日战争的卧薪尝胆,在解放战争的后两年内突然爆发,一举推翻貌似强大的国民政府,可谓积久而宏发。

毛主席不仅将王阳明当成自己的精神导师,也在行动上实践了他的理论,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伟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