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和《资治通鉴》(后面简称《通鉴》),被称为“史学双璧”。巧合的是,两部书的作者都姓司马,五百年前是一家子,不过两个人差了一千多年。
两部书,其实区别很大。
一是创作背景不同。
《史记》是私人编史。司马迁利用下班时间,偷摸地写成的。这里面有父子两代史官的传承和整个家族的使命荣耀。
书写到一半时,作者惨遭腐刑,要死的心都有了,但他为了未竟的事业,忍辱负重,牙齿咬碎咽到肚子里,最终凭借一己之力完成此书。
这么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什么时候死的,竟然不知道。在写他生卒年月时,只能在死亡时间上打个大大的问号。
《通鉴》是官方修史。有官方背书,皇帝支持,是一大群人的集体创作。除了司马光,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当时有名的历史学家。
他们写作班子是有分工的,按照年代划分,刘攽负责两汉历史的编写、刘恕负责魏晋到五代这段历史的编写,范祖禹负责唐代历史的编写。
战国到秦这段历史,司马光早已写好了,并呈给当时的皇帝宋英宗。宋英宗看后很满意,但意犹未尽,便有了后续历史的编写任务。
司马光担任编写小组的组长,也就是主编。因而书成后,他的名字和书一起载入史册,剩下的二刘、范等人只能吃哑巴亏,他们的名字也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是内容编排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当代(作者生活的年代),时间跨度有三千多年。
通常来讲,本纪写帝王,世家写王孙诸侯、达官贵戚,列传写各路精英,有头有脸的人。
这一体例成为后世写史的规范和标杆。只是后来的人一直在模仿,从来没超越。
《通鉴》是编年体史书,从三家分晋一直写到世宗征淮,跨度有一千三百多年。
它就像现在公司的年度大事记,有点拉干条的形式,例如某年某月某日张董事长出席了新办公楼的启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又某年某月某日,王总经理组织全体员工,去某度假区开展团建活动,此举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是历史担当不同。
《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也是公认写得最好的一部史书。
其中对历史人物能够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例如,给项羽、吕后皇帝规格的待遇,写进本纪;给孔子、陈涉诸侯王孙般的待遇,写进世家。
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写当代史,这个就非常之难能可贵,可以说都是真实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后世惯例都是后一个王朝修前朝史。
《通鉴》则不在二十四史之内。它本是写给皇帝看的睡前读物,创作上难免会有些束缚。例如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周朝,就分别被“和谐”进了汉纪、唐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