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孔乙己》才明白,为什么努力读书的人,也会沦落为底层人

高干历史观点 2024-05-27 00:36:13

文|老达子

本文共2350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

“儿时不知意,再读却叹息” ——读《孔乙己》有感

他为了深入研读《四书五经》,耗费了大量光阴,沦落至求乞却依然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言谈中充斥着书香味,总是强调自己的读书身份,即使被戏谑,也仍自视甚高,自我陶醉。虽怀揣着渴望上升的心,他却连一个秀才资格都未能获得。

曾有一天,他盗取了何家的书籍,结果遭到绞打。后来又盗取了丁举人的书,被殴打至深夜,腿骨折断,最终走上绝路。这个人便是孔乙己,一个在清朝科举体制下牺牲的悲剧人物。

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位如此努力却依然沦落为底层的孔乙己~

酒馆中的孔乙己

在鲁镇的一家独特酒馆格外引人注目:门前面对熙熙攘攘的街道,酒馆内的柜台别具匠心,被设计成曲尺形状,内部备有热水,供应随时温酒的便利。

这里聚集了众多爱酒之人,每当夕阳西下,辛勤劳作的民众下班后,往往会花上几文铜钱来享受一碗美酒。再多花一文,便可品尝到盐煮笋或茴香豆等小菜,搭配美酒共赏。

然而,大多数饮客都是身处贫困之中的劳动者,他们身穿短衣,生活朴素,只站在柜台外简单畅饮。

唯有那些身着长衫的绅士,才会优雅地步入店内,点选美酒佳肴,坐下细细品味。

其中一位名叫孔乙己,衣着褴褛,热爱美酒,钟情书卷,常常出现在酒馆中,却遭遇众人的嘲讽。

被嘲笑的“之乎者也”

在这家酒馆里,唯有孔乙己这个身着长衫的人站在柜台外喝酒,与周围喧嚣的谈笑声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到来总能为整个酒馆带来一丝不同寻常的活跃气氛,因为众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取笑他。

孔乙己那高大的身躯,青灰色的脸庞,花白而凌乱的胡须,以及满是伤痕的面容,无一不体现出他颓废沧桑的生活状态。他那长衫虽然依旧挂在身上,却早已是十年未曾修补、洗涤,显得又脏又破旧。每当他开口说话时,满口“之乎者也”的词汇让人啼笑皆非。

每当孔乙己走进酒馆,所有喝酒的人都会投来异样的目光,有人调侃道:“孔乙己,你脸上又增添了新的伤痕!”他默不作声,径直对着柜台说:“给我来两碗酒,再配一碟茴香豆。”然后掏出九文大钱。

周围人看到后又开始嬉笑,故意揶揄:“你肯定又偷东西了!”、“我亲眼目睹你偷了何家的书,最后被捉住打了。”孔乙己气愤之下,满脸发红,眼神怒视着众人,辩解道:“窃书并非偷窃……窃书!阅读之人的行为,怎能算作窃盗呢?”这番话引得在场人哄堂大笑,场面瞬间活跃起来。

鲁迅先生于1919年4月创作的《孔乙己》,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成为他最钟爱的短篇小说之一。

孔乙己本是一个未曾中秀才的读书人,因姓氏中有“孔”字,被人模仿流行的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而得绰号。“孔乙己”在鲁迅笔下,成为一个备受嘲笑和忽视的特殊存在,无论是文人、富人还是底层社会的人们都对他不屑一顾。

然而,孔乙己却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读书人,即使沦落至行乞的地步,也依然不肯放下身上象征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读书人沦落为“底层人”,是有迹可循的

从上面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形象十分糟糕:长袍蓬头垢面,花白的胡须中透着皱纹和伤痕。衣服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洗过,口头禅常是“之乎者也”。

尽管因偷窃而被他人伤害,孔乙己并不觉得丢脸,反而辩称:“读书人的行为算得上偷窃吗?”有人曾请他抄写文字,并付清工钱,但他懒惰散漫,甚至将文具弄丢——几番经历后,再也没有人找他抄书了。

在贫困时,他会赊账,然后盼望日后有钱时再偿还。最终,他欠下酒馆十九文钱,恐怕无法偿还,或者他早已离世,旧债只能草草了结。

偶尔,他会费心地教授他人如何书写,手势着说:“回字可有四种写法。”

若以孔乙己为例,探究工作、赚钱和人际关系之难,或许可发现周遭的学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若读书不与时俱进,终将被时代淘汰。

在封建社会,熟读八股文可谋职官。然而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阅读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君子固穷”乃每日必念,却仅为徒劳之举。

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旧书虽阐晦,生搬硬套则呈书生气。对于已淘汰的专业仍旧留恋,必定毫无成就。未能以科技武装自我,其困境则更为深重。比方如中年人即便大学毕业,无电脑基础亦难觅职机。

其次,往往自认未遇良师,实则乏千里马气质。

无工作之时,兼任钟点工仍颇感欣慰;反之,工作后便视收入微薄,更不肯于普通岗位上磨砺。社会即至高学府,若未善学,必缺乏智慧。

学历可证大学所读,工作却能证书籍所积。

第三,习惯透支生活财力,难望年年富足,处处安稳。

虽贫困,孔乙己爱酗酒,乐赊账甚至拖欠。今日众多年轻人,亦倾向透支:挪用下月资金,当月消费殆尽。

正当投资良机来临,方知焦灼。家庭急需时,始觉囊中羞涩。财务纠葛时,终成难脱劣境。

最后,虽博学多识,品行不佳,形象黯淡,亦属枉然。

常言道:“初见人,重颜值;相交久,重才华;共事久,重性格;相处久,重善良;终老后,重人品。”。充实学识而给人留下糟糕印象,寻职必困难。

容颜俊美而缺乏信心,或因盗窃等行径暗藏污点,求职愈发艰难。

唯怨天尤人,不时埋怨,举止咆哮,事事唠叨,谁肯礼遇?

“乌鸦定律”告知,乌鸦啼声不受欢迎;人亦如是,切勿满口怨言,习惯于恶念。

老达子说

以简洁的措辞来说,孔乙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法融入上层社会却又轻视底层人民的可怜人。类似于韩寒所描述的三轮车,孔乙己处于尴尬的境地,比汽车少了一个轮子,比自行车多了一个轮子。他自负又自卑,兼具封建腐朽和人性光辉的特点。

有人在知乎上这样说过:经历了十二年的学习,却毫无成就,既不具备文才也未能成功从事武术,一切都平平淡淡,时而满怀雄心壮志,时而沉迷于琐事中。

最终,一股雄心壮志无人倾听,壮志难以实现,最终只能被埋没在内心深处,如同孔乙己最后消失无踪一般。“当初我们满怀梦想,憧憬着文学、爱情以及环游世界的旅行。而如今,我们在深夜里抿酒杯,碰撞出的声音只是梦想破碎的声响。”



0 阅读:0

高干历史观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