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配不上“歌神”的背后,是许冠杰笑傲江湖,张学友技压群雄

好歌献给你 2023-01-18 09:14:56

香港知名“碎嘴富豪”刘銮雄,在分享娱乐圈秘辛时说,“娱乐圈有人有鬼,就是没有神,只有一个歌神陈奕迅。”

刘德华也同意。

在电视节目上,刘天王堂而皇之说出自己心目中的三大歌神,其中就有陈奕迅的份儿。

问鼎“歌神”这件事,似乎陈奕迅自己也当了真。

在综艺节目上,他亦真亦假的回应,为何拒绝《我是歌手》的邀请。

“歌神若是输了,岂不是很丢脸。”

从去年十二月开始,陈奕迅在红馆大开演唱会,一直开到今年1月14日,唱足27场方才过瘾。

一连27场的红馆演唱会,放眼整个歌坛,恐怕现在也就他有这个魄力和能力了。

18年前,31岁的陈奕迅唱《浮夸》,那时他刚爆红,还熟悉郁郁不得志的哀怨,把《浮夸》唱得情绪翻涌。

到了今日,他嘴巴不再养青苔,有人来拍照也不用局促插袋。

任何地方开四面台,都一票难求。

看他这样得志,有人便说,那把“歌神”称号给他吧。

他的歌迷当然同意。

但将陈奕迅奉为新一代歌神,这始终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还有更多人,是不答应的。

他们觉得,从方方面面来看,陈奕迅都没有办法心安理得扛起继许冠杰、张学友之后的第三面“歌神”大旗。

许冠杰在他的时代“笑傲江湖”,张学友在他的时代“技压群雄”。

陈奕迅,到底还要开多少场演唱会,出多少张唱片,拿多少奖杯,才能让异见消弭,堂堂正正接棒新一代“歌神”?

把实绩呈上来,陈奕迅够看吗?

一个人能否配得上名号,最直观就是看“功名利禄”,看他实绩如何,看他手握多少奖杯。

“歌神”是香港歌坛的特定产物,世上本无歌神,喊的人多了,便有了两位。

一位是许冠杰。

1992年,他昭告天下、金盆洗手,震荡着两片铁肺举办引退演唱会,连唱41场后告别江湖。

在他“光荣引退汇群星”的特别演唱会上,谭咏麟将其奉做“乐坛的大哥大”、“乐坛的歌神”。

由此,许冠杰“歌神”的名号不胫而走,粤语歌坛顺势有了第一位神。

另一位是张学友。

许冠杰“金盆洗手”后的翌年,张学友斩获了当年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的金曲金奖,并在领奖时,收下了新一代“歌神”的称号。

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事业版图拓展到整个华语歌坛。

一代目歌神和二代目歌神,由此完成了无缝对接。

陈奕迅能比吗?比不得。

看头衔,许冠杰是香港流行乐的鼻祖,一首《铁塔凌云》让粤语歌打破沉寂,受到瞩目。

香港乐坛的最高荣誉“金针奖”,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歌手。

陈奕迅之于他,自然是得道小仙,之于上古天尊。

再说创作能力。

陈奕迅会独立作曲,但没有实现量产。

产量上不及,销量上也不及。

最出名的几首是《沙龙》《落花流水》《时代曲》。

这些歌的传唱度远远不及许冠杰作曲又作词的《天才白痴梦》《半斤八两》《浪子心声》。

陈奕迅和张学友比,可以细化到唱片销量、演唱会场次、奖项等一条条指标。

看唱片销量,有网友曾统计过香港歌坛历年的销冠,排行止于2016年,也仅限于香江一隅。

要分高下,数据最直观。张学友凭借8次夺冠经历,稳居第一。而陈奕迅仅在2006年成为销冠。

看演唱会场次,根据热心网友的统计,时间截止到2020年,张学友在整个华语歌坛范围内,几乎断层领先。

拼奖项的话,忽略香港歌坛各类“分猪肉”的奖项,以金曲奖为指标,陈奕迅3次问鼎金曲歌王,张学友仅成功折冠1次,陈奕迅扳回一城。

再看香港歌坛最具指标性的殿堂荣誉金针奖,许冠杰拿奖时37岁,张学友拿奖时39岁,陈奕迅今年49岁,仍在痴痴遥望。

横向比较下来,陈奕迅的优势寥寥。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千禧年之后,已然是歌坛的“诸神黄昏”。

把“歌神”称号传给陈奕迅,似乎还需定夺。

比这些太过于饭圈思维?

那我们继续深入,去时代的印记和人们的心里寻找答案,看陈奕迅能否称作“歌神”。

歌神,也是时代的咏叹调

“神”是什么?

是一个时代最瞩目的那个人,他必须要与一个时代有着强链接。

前面加一个“歌”字,那么他唱的歌,或者他本人,应该能代表一个时代。

许冠杰的歌,许多都为电影而写。

《半斤八两》是为电影《半斤八两》写的。

电影讲私家侦探社的社长,以苛刻低薪雇佣员工,但员工却在工作中展现了比他更优秀的侦探天赋。

音乐响起,是打工人的怨气。

《天才白痴梦》为电影《天才与白痴》而写。

电影讲精神病院工作的两人,伙同在往生者身上盗窃财物。

潘多拉魔盒打开,他们偶然觅得价值连城的古董,忽地意外到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音乐响起,劝勉世人放下贪欲与虚妄,安于当下。

《学生哥》是为《卖身契》而写。

电影讲电视台员工已寻到了更好的去处,但因与东家合约未到期,不得已动念偷“卖身契”。

音乐响起,又道出了打工人苦闷心境,悔叹年少时未攒够自由生活的本金。

哼出的每一个字,都是时代的横截面。

是搬运工人淅沥的汗珠,是制衣厂里哒哒起落的机针。

是渔家少年趁夜棹艇江海上,是交易所里扑通扑通的忐忑心跳。

许冠杰这些歌的魔力在哪呢——就是,明明是七十年代的歌谣。

但时至今日,粤语片区的孩童听到,还会觉得“好似在哪里经历过”。

旋律朗朗上口,又与小市民的心境吻合。

所以从爷爷辈,唱到爸爸辈,再唱到这一辈,一代唱给下一代,有跨时代的风采。

当然,最耳熟能详的那首《财神到》——每到新春,大街小巷必放之歌。

“财神到,财神到,好心得好报”,是每个时代普通人的朴素心愿。

张学友唱的是情歌,唱情与爱当然不比唱人生、唱世界宏伟。

但时代的那一盏聚光灯,就是打在了他头上。

乃至于,许冠杰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演艺公司造出了“四大天王”。

他们霸占了视听,是少女的梦与悸动,是少年的理想人生模板。

张学友从许冠杰手中接下了“歌神”的称号,也走进了90年代最耀眼的聚光灯下。

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

代表了港乐和港片黄金时代的灿烂辉煌。

浓缩了大家对于那个时代“经济与文化皆腾飞”的香江记忆。

对于时代的歌咏,来到陈奕迅这儿,已经太稀缺了。

他的歌大多关于小情小爱,私人心境。

没有关于时代、关于阶层差的恢宏叙事。

人心甘情愿把别人称作“神”,是因为想从一个人身上得到些什么,得到些人生启示,得到些力量感。

人们能从许冠杰的歌里,获得生而为普通人的人生哲学。

但从陈奕迅的歌里没办法得到太多。

不怪得他,常与他合作的词人们,一字一句,妙笔生花,擅长勾勒爱恋里的情绪起伏,又擅长描摹个体在自我探寻中的心境。

但似乎,对于群体的情绪,人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他们并无太多兴趣着墨。

所以他们的词,总没有黄霑、卢国沾、黎彼得的大气磅礴与深入人心。

背后的词人落了下风。

理所当然,陈奕迅和许冠杰“神性”没得比。

他本人,也没有得到时代的太多宠爱。

时代到了他这儿,把聚光灯摔碎了,光照到了每一个有心人的头上。

他出道的时候,唱片时代转为MP3时代。

他红了之后,MP3时代转为网络时代。

两次转变,致使当歌手的门槛越来越低,从前是唱片公司千挑万选。

只有被选中的幸运儿才有机会借助公司,发行唱片,让大家听到自己的声音。

现在是,有此爱好有此天分者,就可以在网络上面上传自己的歌声。

又或是参加已经通货膨胀的选秀节目,站到观众面前,让大家看看你是骡子是马。

这便造成了,市面上的歌曲越来越多,听众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心水的那一支。

陈奕迅对于听众而言,只是万千选择中的一个。

另一个转变是,短视频太红红火火了,它把音乐截断成一段段抓耳的旋律。

一首歌,想要在这个时代流量最大的介质里走红,得具有魔性的旋律,《孤勇者》偶然走红也是因为足够激情澎湃。

这也造成了,少了一些愿意听慢情歌的人。

90后与00后还会去听陈奕迅的慢情歌。

但10后这些从小接触短视频的孩童,还会有意在曲库里寻歌,然后定位到陈奕迅吗?

“神”不仅要征服时代,还要征服地域。

许冠杰的歌声与许多大热的影视作品“捆绑”。

《沧海一声笑》放到现在仍是神作。

而张学友本身就是90年代,香江对内地文化强输入的例证。

所以对于他的每首情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多少会哼唱、会耳熟。

但陈奕迅呢,他走红的千禧年代,粤语流行歌对于内地听众的吸引力已经不如从前。

仍是那些男情女爱的幽怨曲调。

仍是那一两个文笔出类拔萃的词人,把善男信女的爱恨情仇翻来覆去地写。

从二丁目行至富士山下,从好久不见到不如不见,首首歌都大差不差。

而宝岛那边呢,一个周杰伦就已经给出R&B、嘻哈、中国风等新奇滋味。

人嘛,总是喜新厌旧,听歌的年轻人更是。

而陈奕迅受限于他所处环境的创作力,无法在地域上势如破竹,也匹配不上“歌神”称号。

不行就是不行,碎嘴富豪刘銮雄跑出来说“娱乐圈只有一个歌神陈奕迅”也不行。

尽管刘銮雄可以代表香江听众的看法,但无法代表所有华语受众。

陈奕迅可以是香港歌坛的“限定歌神”。

但赛区扩大到整个华语乐坛,竞品就多了,他还没有办法称霸。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了“专属歌神”

最紧要是,“歌神”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唱的歌与唱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音乐品味,能勾起绝大多数人藏在心底深处的那一份隐秘情感。

但陈奕迅的歌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钟爱,于旁人而言,它们有替代品。

陈奕迅是爱陈奕迅的人的老友,但他没有办法承接这个时代大多数人,于人生每时每刻的心境。

无论他在红馆卖力唱多少场,哪怕场场都爆满,还是有人充耳不闻。

他们待在家中,坐在茶水间,或是在路途之上,听着那首专属于自己的歌仔。

或是用老旧的收音机听,或是用手机里的音乐APP听。

有些地方,陈奕迅的歌声到不了。

所以很遗憾,新时代的“歌神”之名,他拿不到。

其实也怪不得他,是时代把“歌神”的阈值拉得太高太高。

歌神要拿到好多奖项,开好多演唱会,卖出很多唱片,还要好多好多人听。

前面那些条件,努努力也未尝不可。

但“好多好多人听”这一个条件,放在当下来看,实在太难以企及了。

许冠杰在他的时代,笑傲江湖。

张学友在他的时代,技压群雄。而陈奕迅呢?

很遗憾,他处在“诸神黄昏”的时代。

虽然惋惜,但“歌神”的消亡,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听流行的,觉得听民谣的穷酸,但后者说:你奈我何。

听hip-hop的,觉得听流行的没劲,但后者说:你奈我何。

听摇滚的,觉得听hip-hop的幼稚,但后者说:你奈我何。

大家都觉得听网络神曲的没品位,但后者说:你奈我何。

音乐与音乐之间,那一条鄙视链再顽固,也少有人会没礼貌到删掉别人的歌单。

也没有唱片公司能轻而易举达到“奸计”,用造势与炒作,把一个人推到你面前,叫你只听他的歌。

即便偶尔出那么一两个红人,我们也有权,动动手指把他划走,在音乐软件的浩瀚曲库里找我们中意的。

尽管泥沙俱下,但时代还是把“音乐审美权”交还给了每一个人。

所以,用影响力、奖杯堆叠起来的歌神没有了,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专属歌神。

心里有人了,就装不下另一个“她”或“他”,“歌神”之于每个人也一样。

所以,陈奕迅是一部分人心中的“私域”歌王,但他永远不会是跨时代、跨地域的歌神。

0 阅读:101
评论列表

好歌献给你

简介:光辉欢笑永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