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20日,朱琦的妻子赵立平带着五个儿女突然出现在朱德北京的家中,88岁的朱德心里有些疑惑,更多的是不安。
原来就在10天前,朱德从妻子康克清口中得知,独子朱琦因病住院,原本朱德想去看望儿子,却被家人阻拦了。
因担心儿子的病情,那几天朱德总是心事重重,康克清心急如焚却不敢表露,只能宽慰丈夫说:“你不要太担心,病情已经稳定了!”
在康克清的劝说下,朱德对儿子的病情变得乐观一些。然而,当看到儿媳妇和孙子、孙女后,朱德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随后朱德询问赵立平:“朱琦的病怎么样了?”面对公爹的问话,赵立平显得很无助,她将目光投向了婆婆。
康克清沉默片刻后,声音哽咽地说:“孩子没抢救过来,已经去世了,葬礼也已经办完了,担心你的身体,家里人才隐瞒的!”
妻子的回答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击中了朱德,他瘫软在椅子上,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这位久经沙场的开国元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看到公爹的反应,赵立平再也绷不住了,她的哭声透着一股悲切。这时,朱德缓缓说道:“你们瞒着我是不对的,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接受过高等教育,应该能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可惜了!”
和父亲朱德相比,朱琦的名字没有那么响亮,但回看他58年的人生,也是震撼人心的,也是让人钦佩的。
出生于1916年的朱琦,是朱德和进步女子肖菊芳的儿子,他出生后不久,朱德就离开了家,因忙于革命事业,朱德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寥寥无几。
更多时候,朱琦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但这份幸福却是短暂的,朱琦三岁那年,肖菊芳疑似感染上了疟疾,一直腹泻不止,高烧不退。
当时医疗水平落后,肖菊芳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最后竟撒手人寰,朱琦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他的幸福被抽走了一半。
肖菊芳的去世,给朱德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后来经熟人劝说,为了给朱琦一个完整的家,朱德和陈玉珍组建了家庭。
婚后的朱德依然很少在家,朱琦就由陈玉珍照顾,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善良的陈玉珍却对朱琦视如己出。
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温饱都是问题,这也导致朱琦无法求学,更糟糕的是,19岁那年,朱琦又被抓去做壮丁。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朱琦隐瞒了自己是朱德儿子的身份,就在朱琦盼望着和父亲团聚时,朱德也在思念着儿子。
老战友周恩来看出了朱德的心事,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将朱琦带到父亲身边。几经打听,周恩来终于知道了朱琦的下落,随即派人交涉并成功将朱琦送到了延安。
父子重逢时,都落下了眼泪,尤其是朱德,他总觉得亏欠儿子太多,为了让儿子尽快成长,朱德让他进入抗大学习。
父亲一直是朱琦的榜样,他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进入抗大后,他恶补文化知识,很快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此时战场上正是用人之际,朱琦主动请缨,原本组织上不同意朱琦去战场,毕竟他是朱德唯一的儿子。
朱德却说:“正因为是我的儿子,才更应该去!”到了前线,朱琦从不搞特殊化,每次战斗他都主动冲锋,部队领导和战友们都很欣赏朱琦的拼劲,真是应了那句,虎父无犬子啊。
然而子弹是不长眼睛的,有战争就意味着有伤亡,在1943年的一次的战斗中,朱琦被敌人的手榴弹击中,虽然保住了命,可腿部却留下了终身残疾。
虽然心有不甘,但朱琦不得不从战场上撤下来,虽然不能继续上阵杀敌,但朱琦并没有沉沦,他转战大后方,成为了一名传播知识的教育工作者。
此时的朱琦已经快30岁,还一直是单身,朱德夫妇都很着急,于是就托人帮朱琦介绍一门婚事,一个名叫赵立平的女子走进了朱琦的生活。
起初得知介绍对象是朱琦,赵立平并不同意,她觉得自己出身普通,如果和朱琦组建家庭,外人会觉得是自己高攀了。
面对赵立平的拒绝,朱琦并不知道真相,他以为是自己身体原因,内心开始升起一股自卑感。
眼看两个人没有在一起的可能,一张调令却促成了这段姻缘,他们被同时调到了贺龙司令部。
贺龙早就听说他们的事儿,决定继续牵线,起初赵立平还有些犹豫,直性子的贺龙干脆帮她拍板:“干革命的,不要那么磨磨唧唧,挑个好日子,把婚结了!”
正因为贺龙的“拍板”,才帮赵立平下了最后的决心。不久后,在贺龙的亲自安排下,朱琦和赵立平完成了婚姻大事,朱德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
婚后他们先是在西柏坡工作,期间曾有过一个孩子却没有保住,为了避免长辈担心,他们选择了隐瞒。
建国后,朱琦也面临人生重要抉择,按理说,身为解放军总司令的儿子,自己又曾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朱琦应该得到更好的工作,享受更好的待遇。
但朱琦的选择却让人意外,他决定到急需要人才的铁路部门工作,事情传到朱德耳中后,他满意地说:“不愧是我的儿子!”
随后朱德又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关于铁路工作,你之前没有涉及过,一定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基层做起,不要辜负国家的栽培和信任!”
父亲的话,朱琦牢记于心,于是他成为了一名练习生。工作之余,他恶补铁路方面的文化知识,从不放过任何成长的机会。
几年时间,朱琦完成了蜕变,从一名练习生升职为一名火车司机,这都是他自己艰苦努力的结果。
除了工作认真外,朱琦还很低调,同事们都不知道,他的父亲竟然是开国元帅,直到有一次朱德乘坐火车,这个“秘密”才被揭晓。
那天,朱德乘车去北戴河,期间提出慰问火车司机,当身穿工作服,身上带着油渍的朱琦站在父亲跟前时,忍不住叫了一声:“爸,怎么是您?”
朱德看着儿子,满意地说:“没想到,我竟然坐上了儿子开的火车!”同事们看着这对父子,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不过父子谈话的时间并不多,朱琦就赶紧返回工作岗位,这样的敬业精神,让朱德欣慰,让同事们敬佩。
其实只要朱德随便写个条子,或许朱琦都不用那么辛苦,但朱老总始终教育儿子,不要搞特权,要发自内心地为人民服务。
朱琦在铁路部门工作了二十多年,从未搞任何特殊化,他的妻子赵立平更如此,唯一一点优厚待遇就是,身为火车司机家属,赵立平坐火车可以省下一张车票钱。
有朋友曾笑着对朱琦说:“你给朱伯伯当儿子,反而要比普通人家的儿子更辛苦!”朱琦回应说:“我倒不觉得,反而觉得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原本朱德对儿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能为国家出做贡献,然而在1974年6月,朱琦的生命却画上了句号。
那天,孩子们去上学,赵立平去上班,家里只有朱琦一人,朱琦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因事发突然,他没有留下半句遗言。
此时朱德已经88岁,考虑到他身体状况,家人不敢告诉实情,一直到葬礼办完,赵立平带着孩子来到了北京,经由康克清之口,朱德才知道儿子已经去世的噩耗。
悲痛至极的朱老总,想到了和儿子相处的时光,他这才发现,因为要求儿子专注于工作,这些年父子俩团聚的时光竟然少之又少。
朱琦去世后,组织上原本想让赵立平调回北京工作,这样可以照顾公爹,可朱老总却拒绝了,他说:“立平一直在天津工作,应该继续为天津人民服务!”
对于公爹的建议,赵立平无条件接受,一直到退休,她都生活和工作在天津,只在休息的时候,回到北京看望公婆。
1976年,在儿子病逝两年后,朱老总也走完了自己伟大的一生,这对父子在另一个世界,终于可以再次团圆了。
朱琦的一生,生于战乱,幼年丧母,青年时被抓去当壮丁,后来又在战场上负伤,最终在铁路部门默默奉献了一生。
如果不是因病猝然离世,相信他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所以说,他的去世是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通过朱琦的经历,我们也能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尤其是朱德,虽然自己贵为开国元帅,但他对儿子的教育和要求之严格,都值得当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