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焦虑失眠10多年朋友的真实写照。
她的工作能力是很强的,按说几页ppt是难不到她的,明明周三才交,周一周二有充足的工作时间准备,要求周一交是领导临时起意,一想到自己的休息时间被榨取她就很愤怒,再者她也同样对自己的工作有很高的要求,做到几近完美才会满意的。一面是交付期间就在眼前,一面是完美主义和愤怒压着自己怎么都开始不了。想去写,又不想去写。
事实上,远不止如此。
前几晚没睡着,很困,今晚打算早点睡,但是明天要交的工,又不想(能)睡。
双重焦虑,三重焦虑,重重焦虑的推动下,她鬼使神差的打开手机,刷视频。用她的话讲,刷视频算是情绪的泄洪口,但当她刷到停不下来的时候,这就成制造更大焦虑的雷点:PPT没写、觉也没睡,该干的都没干,时间却越来越晚。
在焦虑驱使下她开始的刷视频,这个刷视频的行为是她情绪化的自动反应,也是一种回避行为,潜意识为了保护她,拒绝她淹没在重重焦虑中。这其中有一点是很关键的,在那个时刻,她很难“看到”自己的部分,而是把自己跟焦虑混为一体,认为焦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焦虑。也就是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中走向了更加焦虑。
从正念的角度看,哪怕是焦虑的,她觉察到自己的焦虑,很难受很纠结很难选择,很烦很躁,能够对于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舒服“知道”它们存在,就只是不管不理,只是“看到”,也就是从中“抽离”出来的过程,持续“看到——抽离”的发生会引导着“立体视角”的出现,好比看打篮球,贴着球场看→拉开一段距离看→到二楼三楼的立体角度看。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看,探索出焦虑背后的对完美主义的回避,对自己当前焦虑的理解,这是第一步(对照上面的“看到”);被理解意味着曾经创伤的部分被看到、被回应到,理解越深刻,也就不会继续以往回避和完美主义的模式,也就从中“抽离”,自然的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带着共情感的三维视角。
从多角度一边观察一边体验,有关解决焦虑头脑上的认识会通过以上3个(两种角度取其一)步骤内化成你的化解它的能力。
就像一个小孩子,如果摔了跟头,如果他的妈妈非常恐慌,孩子也就觉得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对他来讲,摔倒了摔疼了、其实也是很小的,感受上可能只有一点,妈妈过度恐慌之后,他就不知所措了,他自己就没办法了,他就混乱了。他内化了妈妈的焦虑,并且会把一受伤就会有灾难发生这事联系在一起,不断的助长焦虑。智慧的妈妈如何应对呢?摔倒了呀,慢慢说先安抚,承受他的焦虑的能力,他的焦虑有处可放,不是失控的,好了,他就安心多了!
焦虑、失眠人要懂得化身“智慧妈妈”,让焦虑有处可放。李宏夫老师《情绪自救》一书中观息法,呼吸就充当了把自己训练成“智慧妈妈”的工具,每一次回到呼吸上意味着你没有再陷入到继而的思考和联想中,任何的焦虑还是不舒服自然就会跟你断开。
焦虑失眠10多年的那位朋友说自己很难跟症状(焦虑)待在一起。尤其是自己睡不着的时候,焦虑到总想上厕所、不断的翻来覆去。是啊!这一定是很难的事,谁又愿意受苦呢?事实上,我们可以转化一下角度:因为你完全不需要跟它在一起。就只是不管不理、不搭理就好了,而你的重心是在呼吸上的,你“看到”“理解”焦虑,但并不对它起反应,也就自然从中“抽离”,反复体验它们自由来去的经验也就进一步巩固了你对焦虑、不舒服的不理不睬,越是专注在呼吸上,你对焦虑是怎么影响到自己的理解越深刻、跟焦虑的距离越远,你也就越来越能自然的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