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两种心态,两种不同的感悟

誠墨 2023-11-03 09:27:32

《入都》

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

那有间情逐野鸥。

笑指芦沟桥畔路,

有人从此到瀛洲。

☆李鸿章是清末中兴之臣,《入都》是他初入仕途之时进京叩见皇帝后的一首诗。从他这首意气风发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满腔报国之志的青年初入官场豪气万丈、壮志凌云的心态,此时的李大人正值“春风得意马蹄轻”,他心里的感悟恐怕就是“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这种里里外外洋洋得意,自觉官途坦坦荡荡、无拘无束,相信自己能为大清帝国做出一番不朽的政绩,当然,历史上的李大人也的的确确为那个日渐没落即将腐朽灭亡的国家做出了足矣让后人仰慕的业绩,可这番业绩实在来得不易,以至于他差一点落下一个与宋代卖国大奸臣秦桧一样的骂名,更使得他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中和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中耗尽心思、心血……

《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环海尘氛犹未已, 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78岁时,病卧在床上,回想着自己一生的戎马生涯和励精图治,最终只是换的慈禧太后和皇帝的猜忌,受到全国上下官民的指责与叱骂,他不由得哀叹起自己一生的沉浮跌宕,老泪枞横之际他仍然没忘记大清国这个与他一般已经病入膏肓的国家,他终于明白了: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无论多么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甚至治世君王,都不能挽回其必将灭亡的命运,种种辛劳和付出只不过让这个腐朽透顶的时代多苟延残喘几年而已。李鸿章已经在弥留之际预感到天下即将大变,清朝的统治已经不能超过300年了。于是他愤懑满怀却又寄希望与后人的赋道“环海尘氛犹未已, 诸君莫作等闲看”,他的这种感悟是对清统治者完全的失望和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殷切寄望。几十年后,一位伟人在另一首诗里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也算是对李大人殷殷寄望的一个隔世回应吧……梁启超在对李鸿章做出评价时,秉笔直书曰——"天下惟庸者无咎无誉!"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 。是啊,试问历朝历代哪一个真正敢于挽救或改变社会的忠诚高洁之仕不是饱受争议呢?!做人,宁做被奸佞宵小排挤诽谤的“有咎有誉”能臣干将,莫做尸位素餐“无咎无誉”的蠢官庸吏,此志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福祉!此身才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此生才无愧于天、无愧于地!即便是等待的时间太过漫长、即便是等待的时候太过艰险、即便是时值“鼠辈”挡道、“天意”难违,都要牢记——天意昭炯,我自独行,天地虽不容我,心安即是归处……

1 阅读:85

誠墨

简介: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创作出不一样的文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