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眼中的铁饭碗“编制”,一直是长辈们眼中“香饽饽”。
在往年参加国考、省考以及各类事业单位编制的大有人在。
而且一场疫情更是加剧了人们对于考公考编,进入体制内的渴望。
毕竟,在疫情期间还给大家发工资的,也就只有国家了。
但最近这几年,财政压力大,不光是大家的经济水平下降了,国家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开始精兵减政的政策了,开始清退一些没必要的岗位及“闲人”。
相关政策指出,以下5种人将会面临被清退风险,不管是打算考公考编还是已经在体制内的人,都可以看看。
哪五种人群及岗位会被精简?第一种,公益性社会福利岗位。
公益性质的岗位种类很多,比较常见的是一些街道办的服务人员。
这些人员的薪资水平一般都不会很高,工作性质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
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福利岗位,都是国家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全设置的,因此基本都分散到了基层当中,数量巨大。
尤其是疫情期间,为了控制疫情,有大批的人从事这类职业,然而随着疫情的消退,导致人很多但没用上的情况。
市场对这类岗位的需求骤减,因此也就不需要这么多人,这批人就成为了被精简的对象。
尤其在当前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精简掉大量没有用上、达不到门槛的公益性岗位的人员,也有利于提升此类岗位的服务效率。
第二种,有劳动派遣协议的“临时工”。
签订了“劳动派遣协议”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如果通过正规途径考取的编制,我们称之为正式工,那么劳动派遣的就相当于临时工了。
它是由劳务派遣公司,将人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且签署的还是短期的合同,并不是长期的铁饭碗。因为他们本身是没有编制的。
而且这些人虽然可以享受到正规的五险一金的待遇,但除此之外享受的福利待遇、提升几率,都比不过正式的有编制的员工。
因此这类岗位的离职率相对来说比较高。
国家清退目标里,这类人群失去工作的风险更大,如果合约期满,估计就会被清退。
且早些年间,国家就有相关法文规定,劳动派遣者不能到政府等部门工作,毕竟不是正规的编制人员,这次清退也在预料之中。
第三种,没有续签的非编制内人员
乍一看国家清退编制人员的消息,其实落实到实处会发现,真正清退的很少有编制内的人员,大多数清退的是系统外的编外员工。
一般这些人员和事业单位的合同到期后,有些没有辞职离开,因为一些原因继续在事业单位工作。
疫情以前这种情况很普遍,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但现在随着各地经济原因,财政紧张,这类人很可能也在清退名单内。
第四种,占有工作职位不工作的人。
有网友可能会问,怎么可能还有占着工作岗位,拿着相应报酬,却不工作的人呢?答案是有的。
比如一些退休的人,有些事业单位的老一辈退休了,但依旧拿着在岗工作人员同等的福利。
还有一些人虽然没退休,但每天只是去工作岗位打个上下班的卡,平时根本没见他办正事,相当于一个“闲人”。
以上两种就是属于占有工作职位却不工作的人,国家可不养这些闲人,所以这类人必定也是在“精减”名单里的。
第五种,技术能力不匹配工作岗位要求的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尤其是一些部队中工作的编制岗位,发展到如今对专业性技能性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如果很早之前招进来的在编人员,无法跟随时代的进步学习新的必备技能。
很可能会被淘汰,编制单位会重新招聘符合现阶段岗位要求的人员。
另外,那些道德败坏、职业操守差、服务态度差、知法犯法的人员,也有可能会被清退。
二、国家为何突然要精兵简政主要原因其实也是财政压力大,疫情过后,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土地和税收两大方面,都有明显的缩水。
就我们熟知的如今的房地产越来越不景气,建房的数量及积极性都没有往年高。
居民购买房子的意愿和能力也明显下降,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国家的土地收益方面,接连锐减。
而税收方面,疫情三年对实体店的重创还未缓过来,加上国内外大环境的不景气,导致税收也比以前少不少。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还要拨出来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来支持各种单位的运转。
据统计,我国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加起来的人数,将近有4000万。
另外还有将近800万编外人员,两项相加,让国家的支出负担日益加重。
因此在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下,国家开始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调整人员配置及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除去不必要的开支。
三、自己现有的在编岗位会不会被精简?看到这里有些人虽然不在以上5类易被清退的人之列,但他们依然会担忧:
国家的“精减”的意思,会不会跟企业的精减一样,裁减掉现有的员工呢?
其实并不是。
有些精减并不是辞退,而是把这部分人安排到其它更需要,更适合的岗位。
优化岗位配置,优化资源配置。不浪费每一个人才,让分配与需求相匹配。
比如有些部门并不需要那么多人才,有些人才甚至被闲置;
这时候将其精简下来,安排到其它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继续在其它岗位上发光发热。
或者突然有部门对人员的需求紧急上升,已经没时间等待考试培训;
这时候也会精减类似的领域的部门人员,将其安排在有紧急需求的单位,确保紧急工作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人员的闲置与浪费,督促剩下的人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且不同部门之间,也可以进行结构上的清理与重组,将相同的工作整合在一起,安排专人负责;
捋清整个工作的脉络,将每个人的工作恰到好处的与整个工作系统相结合,将杂乱的工作精减,优化人员配置、内部结构。
这样精减过后,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缓解政府财政的紧张,还能节省资金用在民生等刀刃上。
提升社会民众幸福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而没有被精减的工作人员,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
他们必须紧跟岗位需求的变化,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及工作效率;
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否则也可能面临被清退的风险。
所以国家之所以要精减,并不是针对某部分人,而是为了整体的大局着想,最终都是为了人民的和谐幸福发展而努力。
就业问题一向是社会内一个重难点的问题案,“精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失业;
而且精减清退的一般都是不在体制内的编外人员,在体制内的人员。
比如一些考上了编制的大学生们。
四、“精减”以后,怎么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的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等等都是他们的优势,在工作岗位上具备了无限的创造力。
这部分人的工作并不会受到精减的影响,相反他们的工作机会、晋升机会也更多更广。
另外对于其它就业者而言,把其精减出去,让其流入到社会其它领域,更能激发其新的创新精神。
他们也许能在社会中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光发热。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不依赖于体制内的单一工作,脱离了这样的环境后;
说不定在其它领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事业,促进社会人才的均衡配置,让社会更加具有活力及多元化。
结语总体来说,“精兵简政”是我国政府向更加精炼、高效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举措。
这一战略旨在剔除那些能力不足、依赖关系网、占据非必要公益岗位;
以及临时性和劳务派遣性质的低效人力,从而构建起一个更为精简、责任明晰的社会管理体系。
这项政策的实施可能伴随着深刻的变革与未知的挑战。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往往挑战意味着新的机遇正在孕育。
长此以往,这项政策势必会让政府运行更加顺畅,决策执行更加迅速有力,还能显著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直面群众的工作,最需要人工智能。
小编瞎说,别忽悠人了
越裁越多
精简后出来的人才,他们能干啥?
不看你说了什么,要看做了什么
早就应该精兵减政啦!现在一个街道的人员,能赶上过去一个县的人员啦。
越减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