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催,那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变得“没弹性”

兰妈谈育儿 2024-05-16 21:38:20

文/兰妈谈育儿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来给孩子定目标,孩子也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节奏

如果我们的孩子长期在被催促、被逼迫的环境中成长,那最后的结果,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弹性

期中考试之后,朋友琳琳就被她的女儿气得“要上班”

原因是她女儿是个典型的慢性子,还喜欢摆烂偷懒

由于长期的不良学习习惯,导致期中考试全军覆没

语文62分,勉强及格,英语53分,最生气的还是只考了37分的数学

这让她一直想不明白,明明都辞职在家做全职妈妈了,整天也以“照顾女儿,辅导学习”为主了,为什么还考出如此糟糕的成绩呢

这番话,也被原封不动地抛给了孩子

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双手抱头的痛苦捶打

你问她干什么,她回答说:我真笨,我是全班,不,全学校最笨的人”

听着这番话,朋友心里不是滋味

因为这番话,在以前就是经常用来抱怨女儿的,特别是做错题不会纠正、催了不动的时候,那嘴里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好听的话

记得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家沉默曾说过: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到大都是被逼、和被催着长大的,那这个孩子的神经橡皮筋就会被拉得很紧,造成的结果也是没弹性”

那什么是“没弹性”呢?关于这个话题,兰妈还专门去了解一下

得出的结论分为3个大方面:

01

没弹性

就是做事没有担当

没有天生磨蹭的孩子,只有被一步步推着走的自觉性缺乏,如果孩子长期被催而变得没有弹性,那结果无非是不催不动、再催还是不动

舅舅的小儿子,就是属于典型的“你催一下、他动一下”性格

小时候去他家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

“快点,吃饭了”

“怎么还不动,饭都凉了”

“都几点了?作业怎么还没写完,这半天都干啥去了”

“再不睡觉,明天早上就起不来了”

而长大后,再去舅舅家里,依然是万年不变的催促声:

“赶紧起床把自己收拾帅气些,刘姨给你介绍了个姑娘”

“你也老大不小了,再不结婚,就成老光棍了”

“工作升职加薪的事儿还有没有普了?干嘛非要一棵树上吊死,好工作又不是就你们公司一家”

讲真的,每次去老舅家里听到这些唠叨话,我都觉得烦躁难受

私底下也曾劝过他:“催得太紧,小心表弟嫌烦”

结果,老舅却告诉我:“他才不会嫌烦,现在干什么事都给我打电话拿主意,我让他自己看着办,他又哭又闹地说:没老爸不行”

看着老舅一脸自豪的样子,我却没有半分开心

因为老舅口中“什么事都要打电话拿主意”的表弟,实属就是一个啃老族

已经是28岁的年纪了,身上还没有一点担当、做事情更是消极怠慢

就拿今年公司要裁员来说,面对“哪些该裁、哪些该留”的人心惶惶,表弟该吃吃、该玩玩,完全不受影响

特别是工作期间,得知“反正都要裁员”后,索性开始偷懒摸鱼,直接摆出“爱裁不裁”的无所谓态度

有次还直接找我组队打游戏,我看了看时间,提醒他“现在不是工作时间吗”

没想到,表弟却告诉我:“公司都要裁员了,还干啥”

我继续劝说:“现在不是还没有到最后结果吗?也许你表现得好些,就可以被公司留下呢”

他还是听不进,无所谓地说了句:“怕什么,裁就裁了,反正还有我老爸他们,从小到大,我做什么都有他们催,根本就不用操心”

这是什么?这就是过度催促形成的依赖性,让孩子习惯了“做什么事情都有爸爸妈妈在身后催”后,他们潜意识里就没有责任感,更不会担心“这件事如果没有做好该怎么办”

缺乏责任、缺乏思考、更缺乏担当,以至于最后成为“没弹性”的啃老族

所以,从长远计划来看,孩子磨蹭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停催带来的依赖、和没有担当后果

不想孩子将来成为这样的“没弹性”性格,那就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到大的生活习性也会成为影响将来品性的关键

02

没弹性

就是破罐破摔摆烂

磨蹭、拖延,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特别是在学习和贪玩的二选一里,如果没有家长的特意催促,那孩子十有八九都选后者

有一位妈妈,带着她10岁女儿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

从进入学校门口开始,妈妈就不停地问女孩:“怎么样,稿子背熟没有”

女孩点点头,妈妈还是不放心

为了不在舞台上出错,就让女孩提前多练几遍

可现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声音也很吵,尽管女孩已经以最大的声音朗诵,可妈妈还是觉得声音不够大

一遍又一遍的“不行,声音大点,再多带些感情”,慢慢就让女孩的心情变得烦躁起来

她告诉妈妈:“我知道了,你别催好不好”

妈妈给出的回应是:“如果你真的知道了,平时在家里就知道自己积极主动,可每次都是我不催,你不动,如此没有积极性,待会怎么能上得了台面”

于是,本来还算是不错的状态,在妈妈的不断催促下就变得破罐子破摔了

女孩认为:“反正你都觉得我上不了台面了,那干嘛还要练习”

最后,好在老师发现了女孩低着头的沮丧,及时上前给予安慰和鼓励,才重新给予了女孩上台演讲的勇气

还有一位妈妈,她的女儿也是一个特别磨蹭又马虎的孩子

每天带回来的错题,基本上都是由粗心大意、没有好好读题导致的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妈妈就坐在一旁不停地催:

“快点,好好读题”

“认真点,别乱看”

“别磨蹭,还有下一道题”

本以为有了家长的监督,写作业的态度怎么也会积极很多,可结果却是妈妈越催、孩子的错题率越高

一问原因,孩子给出的答案是:

“我一写作业,妈妈的批评声音就环绕在耳边,脑子里也会跟着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题了”

看吧,这就是过度催促的结果,所有的催促声音,最后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反而成为影响孩子专心思考的拦路虎

当孩子的大脑变得迟钝依然被催促、打击时,那孩子只有破罐子破摔才能让自己好受些了

所以,催促只会让结果变得更加糟糕,孩子越催越懒、越催越笨,也不是随便说的一句玩笑话

不想我们的孩子成为破罐子破摔的没有弹性,那一定要做个开明的父母

孩子学习好时认可他们的成绩,孩子学习不好时也要做他们的人生导师,多一些鼓励和正向语言引导

03

没弹性

也是接受不了结果

父母爱孩子的最简单方法是什么,并不是给予生活上的衣食温饱,而是允许孩子慢慢来的心灵和精神上养分

急性子的一个女同事,光是五一假期几天,就因为辅导作业气得崩溃大哭

她的女儿就是属于那种不学习还好,一学习就蔫巴的选择性摆烂

你说学习的问题,那根本就是听不见、看不见

可是,如果你说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那立马就来了精神,不停地问:“好吃的在哪儿,好玩的在哪”

每次一提到这里,同事就气得火冒三丈

特别是五一前的期中考试成绩出炉后,几科成绩看起来都不太理想,本来计划五一几天要出去玩,也因此泡汤了

大概是想趁着假期几天能弯道超车吧,同事给她女儿安排了很多计算题

可两天下来,认真完成的计算题不到5道,作业本后面倒是写了很多“我想出去玩”

这一幕气得同事无言以对

没办法了,她只好坐在学习桌前监督,盯着孩子加班加点完工

可结果呢,催促的负面效果也来了

比如:

“担心作业写不完,急得嚎啕大哭”

“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能气得摔东西、扯自己头发”

“就连写字也要擦了写、写了擦”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这是精益求精,也为了在妈妈面前展示最好的一面

可又经过几天观察,同事发现孩子就是玻璃心

看到别人比她优秀时,会嫉妒地说对方的坏话

想要得到表扬时,会故意说:“同桌上课不听讲,被老师批评了”

为了刷存在感,也会专门分享那些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这是什么?这也是长时间被催促后的“没弹性”表现,因为急于证明自己、或者刷存在感,才会出现很多暴躁、或者贬低他人来展现自己优秀的行为

而拥有这种心理的孩子,也很容易活在他人眼光、和他人评价里,导致自己做什么都不满意、做什么也达不到标准

所以,催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长期在催促下长大的孩子,也会很难成为自己,更无法获得积极向上的自信能量

为了孩子现在有自信、也为了孩子的未来有信心,建议从现在开始就放下焦虑,让孩子真正成为他们自己

父母能做的也是站在孩子身后,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上前帮助,不需要的时候静静地等待

以鼓励滋养孩子信心,以等待信任孩子,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一定能比过去更优秀、积极、主动…

那么,关于孩子长期被催可能会变得“没弹性”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3 阅读:705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