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迎接每一次挑战

看航空 2024-09-13 15:15:58

“刘鸿志,空军急需自己设计的飞机,要快点出新飞机!”在一次会面时,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走到即将赴任航空工业沈阳所所长的刘鸿志跟前与他握手。“坚决完成任务!”刘鸿志向空军司令敬礼,立下了尽快拿出高性能国产歼击机的“军令状”。

除了困难什么都没有唯有奋斗

1961年8月3日,沈阳所正式成立。研究所成立初期,科研人员和车间工人、行政人员分散办公,研究所相关资料和设备都极其匮乏,只有临时腾出来的几间办公室可以作为设计室使用,要研制空军急需的新飞机,不仅没有研制条件、必要的技术储备,更缺乏实践经验。1961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物资供应困难。

白手起家,刘鸿志和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这些开拓者们所面对的,除了困难,几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做的就是从零开始,艰苦奋斗。

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

一所的开拓者们敢于吃苦受累。他们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四五岁的年轻队伍,从编写基本功大纲入手,刻苦研究技术。徐舜寿亲自为大纲撰写“总则”,对专业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功大纲编写完成,共涵盖16个专业的基本功2700条,为型号研制工作留下了厚实的技术“家底”。同时,他们发挥南泥湾精神,在苏家屯的试验场地,自力更生办起了农场,解决了吃饭问题。刘鸿志挨家串户看望所内人员,了解各方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带领党员、干部分批参加劳动,解决职工和家属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液压、燃油和静力试验急需的100余项试验设备陆续入所,在研究试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再苦再累也要一直向前

一所的开拓者们锐意进取。在研制歼8飞机之前,虽然有过歼教1、东风107的研制经验和教训,但是完全自主研发功能强大新一代的歼击机,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对于成立不久的研究所来说,困难太多了。为了得出最精确的结论,大家夜以继日地查找资料、不断地计算载荷。

歼8飞机发图的日子到了,一支500人的设计队伍分散到飞机制造厂的各个地方进行发图。大多数人的工作条件是车间阴冷的地下室,有的房间以前是橡胶库,通风不畅,全靠点灯照明;有的房间就在车间的阁楼上,噪音刺耳,上下艰难。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精神饱满,个个干劲十足,心中充满着光荣和自豪。每天晚上干到深夜,许多同志连续几昼夜不离工作现场。“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完成任务。”在这种艰苦环境和艰辛工作的磨炼中,研究所的一大批中年技术骨干和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以苦作舟、挑灯钻研、孜孜不倦,打牢了国产战斗机研制的基础,描绘出了歼8系列各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图纸,把飞机研制技术推向了新高度。

明知征途艰险仍然斗志昂扬

今天的条件与过去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但“艰苦奋斗”的基因却深深刻在每一代沈阳所广大干部职工的身上。

艰苦奋斗是常年驻守外场,满怀着对家人的愧疚,却依然在各处忙碌奔波的身影。行李箱、登机牌见证了一段又一段坚守职责的征程。

艰苦奋斗是凭借对航空的执着,吃着风沙拌饭,克服高原反应,忍受噪音干扰,日夜兼程不休。无一不见证着一所人为了航空事业艰苦奋斗的赤胆忠心。一所敢走前人没走过的道路,用青春热血,换祖国宁静祥和。(文字/任子婧)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