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是无话不说、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代表是一路人,更不代表他们就是一个阶层的人。
鲁迅与闰土就是如此。
鲁迅
一个是名门少爷,一个是农村少年,二人的交集,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不经意的小插曲。待生活的大幕拉开,鲁迅和闰土就向各自的人生道路走去,愈走愈远。
浙江绍兴周氏,本就是名门望族,世代或为官,或做师爷,总之不是庄户人,不是种田的。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更是大清同治10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县知事、内阁中书等职。
青年鲁迅
鲁迅的外祖父一家,也是书香门第,其外曾祖父、外祖父都做过京官,位居翰林、户部主事。这正是“富贵有根,聪明有种”。
到了鲁迅这一代,虽然家道中落,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岂是一般小户人家能比的!
中年鲁迅
鲁迅经过个人努力与友人许寿裳引荐,于1912年8月21日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佥事,几天后又兼任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端上了铁饭碗,成为一名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
鲁迅在教育部一干就是14年,直到他于1926年离开北京南下厦门,这个时间不可谓不长。在政权频繁交替的北洋时代,在乱世中一干就是14年,鲁迅为的是啥呢?
鲁迅与朋友
一个字:钱!两个字:经济!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弄几文俸禄,以养家糊口。”但是,鲁迅的俸禄绝不是几文,是一大笔丰厚的薪水。鲁迅在教育部门任职,每月的工资为三、四百块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普通人也许一辈子也挣不来这么多钱。比如闰土,他靠那六亩海边沙地,恐怕劳作一辈子,也攒不下200块银元。
闰土抽着大烟袋,身后跟着儿子水生
所以,在1919年,鲁迅豪掷3765块银元,在北京西城区八道湾,全款买下一套500多平、三进三出的四合院。房子一共20多间,折合现今的人民币,3765块大洋相当于50多万元。但如今北京的一套四合院,至少也值5000万元以上。
只是,这套四合院是鲁迅一家人共住的,包括母亲鲁瑞,二弟周作人一家。于是,没多久就矛盾丛生,兄弟反目。至于弟媳羽太信子(日本人)说鲁迅偷看她洗澡,由于没有证据,后经友人调解,此事不了了之。但兄弟间有了隔阂,不可能再住在一起了。于是,鲁迅又买了一套房,搬了出去。但我坚信,鲁迅绝不是这样的人。
鲁迅听闰土讲故事
公务员虽好,但是不自由,不能率性而为,这与鲁迅的性格脾气不符。更主要的是,鲁迅后来发现,自己的文章很值钱,随便写一篇百字文、千字文,就能获得一笔稿酬,而且出版社、报社、杂志社都争相采用他的文章。鲁迅的态度是,你爱用不用,不采用也得给钱。
于是,鲁迅果断辞去公职,南下厦门,顺便追一追身在广州的学生许广平。厦大刚刚开办,需要名人撑腰、壮门面,他们给鲁迅开出的月薪,是550块大洋。当然,钱只是一个方面,鲁迅主要是想离许广平近一些,方便见面。
少年鲁迅与少年闰土
鲁迅初到厦门,人生地不熟,又适应不了海边的气候,于是没多久他就又离职了。此后搬到上海,专业从事文学创作,收入越来越高,白花花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收入囊中。鲁迅吃香的喝辣的,住新式三层里弄房屋,红砖青瓦,砖木结构,位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有自来水、电和煤气,过起了现代化的生活。
鲁迅在上海的住所
鲁迅在上海生活了9年,先后居住在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不管住在哪里,鲁迅的生活品质不变——出门坐黄包车,一周看两次电影,雇女佣、泡咖啡屋、买书等,平时香烟浓茶零食不断,周海婴的玩具也很多,这些都需要花费不少的钱。
衣衫褴褛的闰土
而此刻闰土在干什么呢?
守着他那6亩贫瘠的沙地,每年的收成并不稳定,要靠天吃饭。遇有旱涝天灾,或许颗粒不收;即便是风调雨顺,有了收成,也要缴纳苛捐杂税,所剩寥寥无几。鲁迅与母亲叹息闰土的悲惨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闰土与鲁迅
一番感叹之后,母子俩终于决定:凡是无法卖掉又不便搬走的东西,尽可能送给闰土,任凭他自己去选择。
这就是相别近30年后,鲁迅对日夜思念的好伙伴闰土所做的帮助。此时的鲁迅,虽不是大富大贵,但已进入资产阶级、小康生活,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块大洋,对于他不是啥大事。这是1919年发生的事情,鲁迅正在北大任教,同时兼任教育部佥事,薪水每月350个银元,加上走穴讲课费,鲁迅的收入不低。但是,鲁迅却没有给予闰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只是决定送给他一些带不走又卖不掉的破烂家什。
两小无猜
尴尬的是,鲁迅的祖屋卖掉了,大件家具也卖掉了,剩下的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鲁迅让闰土自己去挑,闰土挑来挑去,选了两条长桌、四把椅子、一副香炉与烛台外加一杆台秤。此外,闰土要了所有的草木灰,用来肥地。
但是,闰土想要些碗碟,但他终究没有张口。想来也是,闰土有六个孩子,家中碗筷自然不够用,况且小孩子也容易打碎碟碗,所以,闰土想要十几个碗碟。但他没好意思开口。于是,他利用单独在厨房炒饭吃的机会,在草木灰里偷偷地埋下十几个碗碟,准备在运回草木灰时,顺便就将碗碟运回了家。
抽烟思考问题的鲁迅
只是一些不值钱的碗碟而已,闰土也买不起!他出此“下策”,实属无奈。不巧的是,鲁迅临走那天,闰土摇着船过来装草木灰,多事的杨二嫂,却无意中把碗碟从灰里扒了出来,这可把闰土气得不轻,但又不便明说。而豆腐西施杨二嫂,依此邀功,顺便“顺”走了一个“狗气杀”。
贫穷让闰土卑微屈膝,在鲁迅面前一口一个“老爷”地叫。鲁迅虽感别扭和不适,但也毫无办法。昔日的闰土哥、迅哥儿,都随风远去,代之的是老爷和佣人。
贫穷与富贵,与生俱来
闰土家几代为鲁迅家打工,从他爷爷起,他们家就是闰土家的帮工,地位决定一切,身份决定命运。闰土与鲁迅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本无交集,儿时的伙伴也只是少年的懵懂无知。
鲁迅这时候施舍给闰土一笔钱财,不是难事,但他没有,有的只是感叹、唏嘘和无奈。不仅如此,鲁迅还把闰土写进小说里,当做故事的主人公来赚取稿费。
闰土与鲁迅
闰土比鲁迅大两岁,闰土贫困交加,于1934年“破产”——失去了那6亩赖以生存的海边沙地!那一年,华东地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闰土一家人面临生死的边缘。万般无奈,闰土只得卖掉田地,先度过饥荒。他变成了佃农,此后只能租种别人的田地了。不幸的是,他在当年又患上了毒疮,无钱医治,熬了几个月后,终一命呜呼。
鲁迅这时候在干嘛呢?正在魔都上海的一所洋房里,过着富足的日子。闰土没开口求助,二人之间本就隔着一座大山,鲁迅也不会给予他帮助,他即使求助了也无用。
少年闰土
两年后,也就是1936年,鲁迅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巧合的是,二人都是终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