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了盘市场现状,今年清盘基金数量再创新高毫无悬念。不过大家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这件事,因为清盘的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的联系并不多,也是能够尽量避开的。
清盘路上的三大群体今年清盘基金增多,主要是有三大群体的数量在增加:
一是无法转型“固收+”的打新基金,想当初有不少打新基金靠着政策红利,坐收打新股的收益就能过得很滋润,现在红利趋于归零,不转型是过不下去了,但并不是每家基金公司都有能力转型做好“固收+”,也没有能力将“壳基金”变废为宝,所以不少基金的出路就剩清盘。
二是机构定制的债券基金,这类基金不少都是一次性产品,到期了或者机构赎回了,很难找到下家接手,只能清盘告终。
三是去年今年“保发”的新发基金,基金的首发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业绩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做出来,正常新发后规模就是不断下滑的,如果“保发”导致先天不足,那规模就更惨淡了。现在行情不好,业绩一般的老基金都不好卖,这种没做出业绩的次新基金就更难了,加上现在不少新发产品都有自动清盘条款,走向清盘之路也很便利。
这三大群体的增加,会导致清盘数量的增长。
自然不自然其实说来说去,以上清盘的原因,并不是很市场。也正因为不市场,所以对于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可能就很小。
前两类基金目标客户就不包括个人投资者,第三类基金的目标客户包含个人投资者,但我相信理财经理到点就会劝客户赎回的……
讲真,现在因为业绩不佳,规模持续缩水清盘的基金还是太少了。本以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其实一点不自然。
反倒是给投资者“保本出”或者小赚的基金,清盘风险比较大。
基金公司也在摸索迷你基金的拯救方法,目前看到最有效果的就是去重仓单一主题或者行业的股票,尤其是选弹性比较好的标的,把基金业绩弹性拉满。这方法让人很难评价。
如何避免遇到基金清盘其实这就是一个技术活,基金清盘一般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两种情况是直接咔嚓的,一是触发合同约定条件的自动强制清盘(一般是连续60个交易日不足5000万元),二是发起式基金满三年不足2亿元规模。这两种情况要避开:
常规的就是看基金规模,这个规模指的是基金规模不是某个份额类别的规模,是否清盘看的是基金规模(各类份额规模合计)不是份额规模,A类几百万,C类十几亿,这种基金完全没有清盘担忧。
一般基金规模高于1亿问题就不大,但需要注意发起式基金成立满三年当天要超过2亿才能存续,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个时点的规模。其实成立起的两年半,发起式基金可以随便嘚瑟,两三千万也没有关系,但是临近三年的时候可得注意了。
如果刚刚高于1亿,还是需要关注规模变化的。可以结合机构个人持有占比再看看,个人占比高就比较安全,因为个人投资者行动一致性低。
而规模就是低于5000万元了怎么办?其实也不必很慌,除了合同约定强制清盘条件的除外,基金公司一般都是倾向于保的,走流程拖时间,会给投资者留下处置的时间。
清不清不清楚,用别人钱砸盘是真不手软!
大量清盘基金出现才是抄底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