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中央军委宣布一项重要人事调整:刚从越南回来的原西南军区副司令陈赓,改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兼政委,即刻率兵入朝作战。当时的第三兵团,下辖三个军,分别是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猛将如云,总兵力近15万人,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兵团。
陈赓在接到任命后,毫不犹豫地立即完成手头任务的交接,带着部队跨越鸭绿江。然而,就在陈赓大将磨刀霍霍,想在朝鲜战场上大展神威之时,时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的邓华却感觉自己有些不安。
其中有什么问题让他纠结呢?
一、邓华是首批入朝部队主官之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后,朝鲜军队很快就处于下风,联合国军一度将战火引燃至鸭绿江一带。唇寒齿亡,毛主席力排众议,果断决定抗美援朝,历经几番选将波折后,确定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
由于彭德怀长期主政西北,再加上此次事发突然、没有带上熟悉的西北军区将领,在他到达东北后,面对的都是一批“东北军”。为此,毛主席决定为彭德怀物色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副手。
当时志愿军的首批入朝作战部队,是驻扎在辽东地区的“东北边防军”,该部队由第四野战军的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组成,再加上此前已经返回黑龙江的第42军和几个炮兵师。
而第38军、39军、40军原隶属于四野第十三兵团,当时的第十三兵团司令是黄永胜,按理来说,最佳人事安排应由黄永胜率队。
不过,在林彪的建议下,获得毛主席同意后,决定调第十五兵团司令邓华前往第十三兵团执掌大局,毕竟邓华军政双优,大兵团作战能力出色,是辅助彭德怀的最佳人选。1950年10月,邓华率兵与彭德怀汇合。
二、邓华出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
大兵团作战,部队大脑——指挥部的组成至关重要,彭德怀在得知自己即将成为志愿军最高级指挥官的时候,就有了筹建志愿军司令部的计划。
彭德怀本想从解放军各部队抽调各方面的优秀将领,再加上邓华等兵团主官,组建一个强大的志愿军司令部领导机构。但时不我待,彭德怀直接把第十三兵团司令部改成志愿军指挥部,彭德怀提议由原兵团司令员邓华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
除了彭老总、邓华两人外,新建的志愿军指挥部主要人员都是十三兵团的将领。
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洪学智(原十三兵团副司令,开国上将)
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原十二兵团副司令,开国上将)
志愿军司令部参谋长:解方(原十二兵团参谋长,开国少将)
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原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开国中将)
不久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入朝,彭德怀也没有改组志司,将第九兵团当做志愿军麾下的一个兵团统一指挥。从这一点来说,邓华等原平级的十三兵团干部已经成了宋时轮名义上的上司。
此后陆续入朝参战的兵团也是如此。
三、陈赓的到来让志司不得不重新考虑改组
陈赓的资历、名气、实力,在解放军中是响当当的,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跟林彪、粟裕相提并论的“军事家”,邓华和宋时轮资历和身份相当,作为九兵团名义的上司节制也无不可,但是陈赓的到来,无论是出于团结还是更好地获得胜利,邓华不得不考虑安排陈赓在志愿军中的身份问题。
尤其是陈赓在1949年7月解放广州期间,四兵团司令员陈赓还曾短暂的同意指挥过邓华兵团,算是“半个上司”,邓华对陈赓的指挥能力有过亲身体验,也十分佩服。
邓华觉得自己不能这么草率的也将三兵团当成一个下属兵团,当陈赓“领导”。所以他向彭老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让陈赓出任第一副司令,宋时轮任第二副司令,自己则降到第三副司令。
然而,彭老总拒绝了邓华的请求。他认为邓华这副手做得很好,自己也十分了解陈赓并不是贪慕虚荣的人,而且目前最关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排资论辈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无关紧要。
没有得到彭老总的同意,邓华又以个人的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再次请求让贤于陈赓、宋时轮。
军委在征求彭老总意见后综合了邓华与彭老总的想法。
志愿军司令部领导班子有所调整:司令兼政委仍是彭德怀、邓华则作为第一副司令员、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而仍为韩先楚副司令员。
而副政委除了邓华,也将甘泗淇加了进去。
志愿军参谋长仍是解方,又增加了王政柱为副参谋长。
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由副政委甘泗淇兼任,杜平改任政治部副主任。
志司将各兵团能力突出的主官纳入总部机关,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团结,也有利于发挥整体实力。
面对自己职务屈居“小老弟”邓华之下这一结果,陈赓毫无怨言,他一向幽默洒脱,在见到邓华时总是笑呵呵地喊道:“邓首长好!”二人合作与个人关系都十分和谐,留下了传奇美谈。
您还了解到哪些相关的传奇史实?可否分享一二?
我是史蠹,以史为鉴,品读史诗,如有纰漏,请指正。谢谢!
陈大将潇洒飘逸、不计名利、刚柔并济、才华横溢,真乃一代儒将,可惜雄姿英发之际离世,不禁令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