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正面临滑出全国前20强的危机。
近日,第六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出炉,全国总计3012家企业入选。
其中,青岛入选企业数量连续第三年减少,第六批入选29家,较第五批(39家)减少了10家。前六批累计培育219家企业,总数排名从2021年的全国第8下滑至全国第18。
同时,在全国第六批公示数量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杭州、北京、南京、合肥等城市则保持稳步增长,分别达到了157家、271家、121家和60家。
其中,合肥以前六批总数248家的企业数量,反超青岛,排名全国第14名。
这些城市“小巨人”企业之所以保持源源不断的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专精特新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凸显,这些城市聚焦“硬科技”赛道,提前布局,储备了大量专精特新“种子选手”。
二是,新生代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为央国企、大企业下属公司,背靠国家级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力量支持,同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原材料、能源等关键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环节拥有很高的护城河。
对于青岛而言,这意味着要重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几个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而这几个产业,恰好也是青岛近年来重大发力布局的新兴产业。
另一方面,青岛还需要围绕重点布局的产业链,配套高能级科创平台引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8月23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青岛)揭牌暨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专场对接会在青岛新金融产业园举办。
公开报道显示,作为专精特新“国字号”载体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青岛),是继杭州(2022年揭牌)、无锡(2023年揭牌)之后的第三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直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担负着打造立足青岛、辐射山东,面向我国北方地区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培育载体的建设使命,为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带来利好。
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基调下,三中全会特别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委书记回青的首次专题调研主题,便是聚焦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情况。
从这个维度来说,青岛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1
从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来看,江苏、广东(含深圳)和浙江(含宁波)3个经济强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有711家、561家和400家,3省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
具体到城市,深圳、北京、上海和苏州依旧是入选企业数量最多的4个城市,分别新增298家、271家、206家和206家。
从前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来看,广州和无锡成为今年的两批“黑马”,晋级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前十强。
其中,广州新入围104家企业,前6批入围企业总计353家,排名全国第9。无锡共有112家企业入围,以总数346家的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10。
宁波继2023年被苏州反超后,再次被杭州反超。
杭州新入围157家企业,以481家的总数取代宁波,排在第五位。宁波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中新增企业66家,以418家的总量排在第六。
第7到第10位城市分别是武汉、成都、广州、无锡。
青岛第六批只入选了29家,以219家的总数排名第18。
从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过审的情况来看,每个城市的企业数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但整体上,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复审通过率呈现连年提高的特点。
2022年以来,工信部已完成对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审工作,通过复审的第一至三批“小巨人”数量分别为142家、1079家、2429家。
其中,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审通过率约为83%,超过了2022年和2023年的57%和62%,创历史新高。
2
相比之下,青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一方面,青岛入选企业数量持续减少。
在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青岛以97家入选总数排名全国第8。
在2022年第四批公布后,青岛入选54家企业,总数排名滑落到第11。
在2023年第五批公布后,青岛入选39家企业,总数排名进一步滑落到第14。
在2024年第六批公布后,青岛入选29家企业,总数排名下滑至第18。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岛累计培育的219家企业中,有3家企业(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特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在第一,二批复核中落选,今年重新申报后入围第六批公示名单。
也就是说,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劲不足”的问题愈加严峻。
不仅与GDP同体量城市宁波和无锡的差距越拉越大,且已经被合肥、长沙、常州、嘉兴等GDP体量低于青岛的城市反超。
另一方面,企业所属行业更偏向于传统制造业范畴。
综合前六批入选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和汽车制造业等排名前五的行业,企业总数占比近50%。
这些行业大多还属于传统制造业范畴,是青岛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的一个缩影。
3
稍显积极的一面是,在青岛多年来的精心布局下,新兴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传统制造业企业“一家独大”的场面已经被改变。
入选第六批名单的29家企业中,新经济企业已经达到15家。比如,虚拟现实领域的乐相科技、天仁微纳;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特来电、洛唯新材料;集成电路产业的致真精密仪器、本原微电子、惠科微电子;智能制造装备的中科航星、宝佳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领域的瑞思德、瑞斯凯尔等都榜上有名。
乐相科技2015年成立于上海,是国内最早从事虚拟现实的企业之一。2023年7月。乐相科技正式迁入青岛。ID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VR出货46.3万台。其中,PICO以56.6%的市场份额(出货量),排名首位;大朋VR则是以10.7%的市场份额(出货量)排名第二。
“国产DSP芯片供应商”青岛本原微电子有限公司(品牌名:中科本原)成立于2018年,是由即墨区政府、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科研团队联合控股的平台公司。公司核心创始团队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期专注于DSP芯片的研制,在该领域有近20年的雄厚技术积累,目前已成功实现多款DSP芯片量产和规模化应用。
中科航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军民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资本市场投资人联合组建,公司成立于2016年7月,主要从事轻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4
对于青岛来说,在“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这一目标下,接下来发力的关键,仍然是对标“硬科技”赛道,围绕重点产业链,尤其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工业4.0等领域的巨头核心产业链,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效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青岛一方面要最大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企业创新主导的产业链、创新链闭环。围绕优势产业向纵深处延伸和新兴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大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引进力度。
以杭州为例。在全国各省市第六批公示数量较前批次整体下降的大背景下,杭州是为数不多逆势增长的城市之一。
杭州第六批公示数量为157家,较第五批(117家)增加了40家,增长34.2%。
杭州保持大基数的稳步增长,与其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突出表现密不可分。
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披露的数据,杭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和“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均位列全国第五。
今年年初,杭州召开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动员大会,确定了“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的目标。
另一方面,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
比如,深圳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第一批)》《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等政策;苏州依托市“专精特新企业之家”等企业服务载体,超前谋划企业培育,做细做实申报辅导。
此外,要注重耐心资本的引进,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专精特新,也十分关键。
这是因为,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通常具有高风险、高成长、轻资产等特征,往往都需要高资本的持续投入,区区几亿基金等“撒胡椒面”式的投资,对产业促进作用有限。
在近两年举办的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已经将耐心资本与国家战略、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传递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鲜明导向。
比如,2023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签约落地的东证母基金、山科智慧基金、虚拟现实产业投资基金等均精准投向专精特新企业。
对于青岛来说,加强科技型企业的招引和培育,通过引进与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结合密切的科研平台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完善专精特新企业精准服务保障机制,将会是青岛未来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层面取得更大突破的关键。
什么大巨人小巨人,有多少家资金好的,付款好的?
青岛应该培育芯片、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灯新型产业,吃老本就要落后了。
有点可惜这个区位条件了,靠海,海水相对清澈,既宜居又有大港口,只是名牌大学少, 居民整体素质不及其他发达城市,工资较低,留不住人才!
青岛吹牛逼世界第一
工资那么低,房价又虚高,人才留不住,外来企业留不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