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背后的军事密码:中国能一直统一,全靠华夏人爱修运河?

阳光一夏宁 2024-09-12 16:35:27

字数:6687,阅读所需时间:大概 23 分钟

编者按:咱华夏打老早就是治水的行家,今儿个这篇文章就从科学的方面讲讲早期运河咋修的,还有这对一个国家在物质基础方面的增强以及军事上的用处。

【春秋战国的运河】

华夏使用人工运河的最早记录能追到大禹治水时开的水道,不过史料里这水道的具体位置说得不太清楚。把天然水道用到军事上,头一个是商末的姜子牙,《太平御览》讲姜子牙曾通过水道调兵遣将。

周代时,《尔雅·释水》提到周天子造船巡查天下,诸侯造船维护治安,民间造船用于出行等情况。这表明起码在周初,从天子到平民,都广泛地利用了天然水道。像《说文》《庄子》《国语》《诗经》等古代典籍,对此均有详尽记录。

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人工运河开凿,是从春秋时期的楚国开始的。

楚国在江汉平原兴起,楚国的都城江陵城大概在荆水(就是现在的荆江)和夏水(如今已不存在)的交汇口那儿。这地方跟汉江和长江都有一段距离。而且江陵城北边的云梦泽有好多不连着的湖泽,所以啊,要是想通过天然水道运东西,那就得从汉江水道往南走,到下游进夏水后,再逆着水流往上才能到江陵。

后来楚庄王即位,有孙叔敖帮着他,楚国人修了一条人工运河,能贯穿整个云梦泽,从荆水一直通到汉江。这么一来,华夏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云梦渠就出现了。

后来楚国在东边的江淮一带修了条人工运河,叫芍陂运河。那时候的肥水(淝水)是竖着流的,往北的叫东肥水,经芍陂流进淮河,往东南流的叫南肥水,会注入巢湖,再从濡须口进到长江。楚国挖的芍陂运河把淮河和长江中段连起来了。这让楚国的农业、经济、人口都发展得挺猛,国力也就变强了,楚庄王也因此成了春秋时候的霸主。

到了“好细腰”的楚灵王时期,楚国又在云梦渠旁修建了章华宫。由此可见,楚国的运河已经成为了楚国霸业的象征。

当然除了楚国外,更具有“水属性”的江东的吴越两国也修建过运河。而且比起楚国的运河,更明显的带有军事用途。甚至其修建的运河长度远比楚国长得多。只不过为吴国修建运河的还是个楚人。也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为吴国修建的运河可以从长江北岸的巢湖直通南岸的姑苏(今苏州)太湖、然后从太湖继续往南开凿,经杭州湾连接钱塘江。因此这条运河最早被称为“胥溪”或者“胥浦”。到了“吴二代”夫差上位后,为了与齐国争霸,又从长江北岸修建了“邗沟”,将长江东段与淮河也连接了起来。后来甚至不惜国力又在淮河的北线支流泗水以西修建了“深沟”。将淮河与济河也连接了起来。虽然这样为了霸业而耗空国力的作法在国家的角度上属于“自作孽”。但在华夏人工运河史上无疑是开创了先河。

而之后的越国乘吴国在与晋国争霸的时候,在吴淞江北岸筑城并修建了运河,成功攻入了姑苏。吴国灭亡之后,不仅整个水利系统继续为越国所“继承”。勾践还继续修建运河,将吴淞江与姑苏连接。这样一来会稽—钱塘江—杭州湾—胥浦—吴淞江—姑苏—太湖—长江—邗沟—淮河—泗水—深沟的路途就可以从水路完全贯通。越国已经可以从会稽(今绍兴)迅速将兵力投入到淮泗流域,勾践也借此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只不过吴越两国所修建的运河只局限于东部地区。真正开启天下之中:中原的水利工程的是魏国。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率先开启变法的魏国也率先修建了一条灌溉农业的水道:西门渠,以及大型人工运河:鸿沟。

魏惠王在公元前361开始修建鸿沟。鸿沟从荥阳北岸的黄河往东南方向经大梁后止于颖水(淮河支流)。根据《史记·河渠书》的记载:“荥阳下引河水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说明鸿沟不仅将黄河、济水、汝水、淮河、泗水等几个水系相连接,还将中原地区的小型诸侯国以水道相连。

这样一来,中原诸国不仅在农业上获利,更促进了商业的来往。比如说在济水与荷水交会处的宋国国都陶邑(今山东定陶)和鸿沟中心位置的大梁(今开封)等城市能够在乱世中迅速崛起成为日后地缘争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此。

而鸿沟的军事作用则更加明显。在修建之初时,继承晋国核心区域的魏国还保留着很浓厚的春秋色彩:联合中原诸国对抗楚国的北上。因此开挖鸿沟的魏国也成为了战国时代最早崛起的诸侯国。

然而在战国末期,鸿沟变成了秦国灭掉魏国的关键所在。

公元前 225 年,那会儿魏国就剩国都大梁没被秦军拿下。始皇帝让大将王贲去打魏国大梁,秦军就此展开了长时间的攻城作战。可一直攻不下来,没办法,秦军就把大梁城周围的鸿沟河道给挖开了,用水淹了大梁。

接着,在华夏的战史当中,头一回有了借助运河的水来攻打并灭掉一个国家的事例。

秦国能够快速崛起,商鞅变法是在制度方面,从物质层面来讲,那无疑是靠修建人工运河,像都江堰和郑国渠。

【秦帝国的运河】

所以在秦惠文王那时候,大将司马错趁着巴蜀内部争斗,轻轻松松就打进了巴蜀平原。此后,秦国为达成“得到蜀地就能得到楚地,得到楚地就能统一天下”的战略,把巴蜀平原当作后方,对楚国发动战争。一直到白起攻克鄞地后,楚国迁都,因为秦军后勤补给的问题,没法进一步获取更大战果。这种情况在长平之战时就更加明显了。于是,秦昭襄王就着手修建都江堰。

修建都江堰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治水。

长江上游有条岷江,这江发源于甘肃南部海拔五千多米的岷山,穿过四川西北部海拔三千多米的松潘,流到成都平原。在成都平原北部有沱江,它发源于川西海拔四千多米的九顶山。古蜀国在蜀地建立后,一到雨季,成都平原大概率会变成“一片汪洋”。

在史籍《华阳国志》里,老早就提到古蜀人修水利工程的事儿了。像古蜀国国君杜宇那时候,丞相鳖灵在岷江两岸的山体那儿(从《汉书·地理志》起,这儿叫玉垒山)开了个楔形的口子。这就是一直传下来的宝瓶口的由来。

宝瓶口建成后,岷江在这儿被分成了内江和外江。宝瓶口是人类史上头一个能把江水进行分水导流的人工设施,也就是“四六分水”:枯水期时,外江的水量只占总量的四成;丰水期呢,受宝瓶口弯道环流影响,内江水流就只占四成。不过,就古蜀国那国力,这样的人工设施没法长久用下去,毕竟长期的水流会让宝瓶口自然移动。但这无疑给后来的李冰积累了经验。

李冰对都江堰进一步治理的办法,就是把宝瓶口的面积扩大,从而增强宝瓶口的抗水能力,还把弯道的弯度加大。不过玉垒山的山体是坚硬的砾岩构成的,所以李冰运用“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当时叫“积薪烧岩”。就是在岩石下面堆木柴烧,再用水冷却,这样石头就会自然裂开。

接着再用上古蜀人留下来的两样工具:竹笼和杩槎。用它们给宝瓶口筑堤。这就是所说的鱼嘴。我挺幸运,在 1983 年长春电影厂拍的《李冰》里看到了这两样东西(那时候的电影真不错)

咱从上图能瞅见,把竹笼连成一排,那就变成堤坝了。接着呢,要想把这些堤坝给固定住,就得在竹笼后头装上杩槎,然后往杩槎里头搁石头。这么一来,最初的“鱼嘴”就形成了。

“鱼嘴”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把沙石给过滤掉。

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时,肯定会带着沙石。所以,取水时怎样让沙石沉淀下来是得琢磨的事儿。宝瓶口那弯弯曲曲的设计,能让水流在“拐弯”时自然产生“离心力”。这“离心力”能让水流里干净的表层水进到内江,带着沙石的底层水就流进外江了。这么多年沙石沉淀下来后,鱼嘴的外江那边就有了一块沙地,叫飞沙堰。

因此都江堰从建成起几乎每年都用大量人力来加固宝瓶口以及在飞沙堰掏沙,因此在蜀地一直都有“岁修”的说法。

而“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还仅仅是都江堰的堰首部分。都江堰真正的作用是对蜀地河道的开通。内江中的检江(今走马河)、蒙阳江(今蒲总河),和沱江(今柏条河),以及外江的石牛堰(今沙沟河)、羊摩江(今黑石河)、皂江(今羊马河,1947年我军还在这里伏击过胡宗南的部队)、江安堰(今江安河)和温江(今杨柳河)这八条天然河道均被贯通,这些河道纵横交错,既能灌溉农田,又能倒洪疏流,使得蜀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的“陆海”。

这也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夯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都江堰所处的岷江的军事战略地位也显现了出来:可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向楚国及后来的百越发起攻击。

如果说都江堰巩固了秦国的大后方,那么让秦国的核心区关中平原也实现沃野千里的肯定就是郑国渠了。

关中平原虽然土地肥沃,但没有足够的降水量,那么如何再修建一个水利工程就成为了商人出身的秦相吕不韦所必须完成的政绩。正好间者加水利工程师韩国人郑国来到了秦国,献上了在泾水和洛水间开凿人工运河的计策。

这项工程如果可以实现,就能解决关中平原降水量不足的问题。吕不韦便让郑国开启了工程建设。

郑国渠的渠首选址是在渭河北岸的仲山(今咸阳市淳化县和泾阳县交界)。因为此处距离泾河、洛河较近。而且基于关中地区整体的地势处于北高南低,将渠首建在此处还能让水流顺势而下,自行引水。

引水的方向则是南面的焦穫泽(今咸阳泾阳县西北),郑国在此处开退水渠让北面的引水从此处东流,然后利用关中平原内的各处沮水、浊水等支流河道对水源进行扩充。同时堵塞渠水沿岸的小河道,这样做既可以小河道作为农田,扩充粮产量。也可以节约水量,使水量流入更大的河道,灌溉更多的农田。

也就在郑国渠修完之后,秦国开启了一统天下的战争,华夏终于真正走入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只不过,秦人对于人工运河的开凿并没有因为天下的统一而终止,因为很快在南方对于百越战争中,灵渠的工程又开始了。

【秦攻百越之战中的灵渠】

百越之地,主要分为大庾岭(今广东韶关--江西赣州),桂阳骑田岭(今湖南郴州市),九贞都庞岭(今广西桂林--湖南永州),临贺萌渚岭(今湖南永州市--广西贺州),始安越城岭(今广西桂林--湖南邵阳)等地的南面。因此也被称为岭南。

岭南那地儿从古时候起就山高路险的。这样的地理环境让岭南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地理区域。可要是因此就认为百越人是“土老帽”,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越人差不多是和华夏族一样古老的民族,他们分布的地方北边到江淮,东边到大海,南边到岭南。所以就叫“百越”。

在秦把楚灭掉之后,王翦接着就把越国给灭了。不过,这可不意味着越人也都被灭光了。

虽说越国被灭了,可剩下的那些越族部落完全能接着往东、南方向迁移。在迁移的时候,各部落会不停地融合。再者,岭南在珠江平原那,气候湿润,土地还肥沃,特别适合种地。这样一来,过不了多久,越人完全能够建立一个比较独立的政权,这秦国肯定不能答应啊,毕竟秦国已经是天下之主了。而且春秋末年那会越人特别强悍,这肯定给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对秦朝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始皇帝攻打百越那也是必然的事。

那灵渠是啥时候修的呢?从时间上说,第一次攻打越地是王翦把楚国灭了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222 年。

这年王翦往南征战,给秦国继续扩大疆土:在南边设了闽中郡(就是现在福建沿海那块儿),从西南面顺着长江支流湘江往南走,还在湘江南边的尽头建(秦)城来守卫边疆。因为这个地方已经在五岭的北边了。所以王翦带领的秦军在那种条件恶劣的地方,没办法在当地把后勤补给的事儿搞定,就没再接着往南打了。

在公元前 217 年,准备了 3 年的秦军展开了新一波攻击,动员的人有 50 万呢。刚开始打仗的时候,秦军势头挺猛,很快就把百越里西呕族部落的首领铎吁宋给杀了。可这一下把剩下的百越部落给彻底惹火了。这些部落宁可跟野兽混在一起,也不愿意归附秦朝。所以,打了胜仗的秦军随后就遭到了剩下越人的拼命抵抗。

之后的战争时间整整持续了 3 年。去南方征战的秦军拿百越人的山地游击战没办法,只好 3 年都不脱掉盔甲,后来连主将屠睢都死在战场上了。

糟糕的是,这场打了 3 年的战争把秦军的后勤彻底拖垮了,最后秦军死了数十万人后,只能选择撤退。这样一来,秦军要是还想再进攻,后勤问题就必须得解决好。

那要是在崎岖山路里没法进行补给,这补给咋整呢?还好岭南这地方山多,水也不少。尤其是珠江那发达的水系。所以呢,秦人就把运输兵员、粮草等各类补给的线路放到水路上了。

实际上,从长江进到支流湘江,到了尽头那儿(今广西兴安县)再往南走,直线距离才 1.6 公里的地方就是漓江,能接着走,从漓江到珠江后,顺着珠江能一直到南海。可就这几公里的地儿,有越城岭山脉挡着,而且漓江刚开始那一段河道始安水很窄,不适合走船。要是秦军想通过水路补充给养,那就得从湘江“借水”来用。

那修建运河选在哪儿最合适呢?

要是只瞧距离的话,那把越城岭的山脉凿开就行。然而负责修运河的军需官史禄(这人其实大概不姓史),却把运河开头那段定在了几公里之外的陡口(现今的南陡村)那儿。

那为啥要放着近的不要,偏去选远的呢?

其实啊,始安水的水位比湘江高 7 米呢,要是想从水流量大的湘江“借水”,就得建个 7 米高的拦水坝,还得有同样 7 米高的人工运河。可在始皇帝那时候,这样的工程技术难度根本不可能做到。所以呢,最终把起始段定在了两水相隔 4.1 公里,水平落差只有 1.5 米的陡口那儿。

水坝的作用不光能拦水,也可以蓄水。那叫天平坝的水坝建成后,水位升高了 1.5 米,水流速度也跟着变大了。不过后来,史禄还是没要原先的湘江河道,而是另外开了新河道。

这道理很简单,要是水流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高水位的船顺流走就容易翻,低水位的船逆流上就得费更多人力,所以这种通航条件啥时候都不合理。那咋控制水流速度就成了必须得解决的事儿了。

所以史禄的应对则是另开新水道,并将水道开凿成S形。这样就可以借助弯道来缓冲水流的速度与落差带来的冲击力。然后在天平坝建造了类似于都江堰鱼嘴的铧嘴。由此便将水道分为南北两渠的同时,能让湘江水自然流入了漓江。只不过比起水流量不同的岷江,都江堰是使其四六分水,但是灵渠的采用的是三七分水。

而且灵渠中还有着一样水利工程历史上堪称开天辟地的神作:三十六陡门。

百越与蜀地最大的不同是每年的枯水期会更长,因此到了秋季湘江的水位都会自然下降,这样灵渠的水位也会随着下降,那么灵渠自然也就不能全年都能够通航。因此史禄发明了陡门以便在水期的时候控制灵渠的水位。

其原理就是在岸两边钻孔,然后用上下两根木桩连接并呈平行状态放置在河道上,然后再在两根木桩间钉上木板做的栅栏。而当船靠近时只需拉起木桩,水位自然就会慢慢平行。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分级船闸”也就此诞生。(这种发明欧洲直到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才由荷兰人发明出来)

到了公元前214年,灵渠终于修通。始皇帝命令任嚣、赵佗对越人发起了第三次攻击。到了此时秦才平定了百越,并设置了桂林、南海、象等三郡。

此后大秦帝国的版图也随着到达了南海。如此一来,南海--灵渠--湘江--长江--邗沟--淮河--泗水--深沟--济水--黄河的水路也被打通。因此从始皇帝的时代开始,当时的人至少在理论上走华夏内河就能从南海直达河套平原。

【总结】

①早期运河的用途

事实上运河带给当时人们首先是农业的灌溉和使物流更快更畅通的商道。但同时也是诸侯国用以争霸天下的军事通道。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的崛起已经使得天下一统势在必行,因此更大面积的运河也使得秦国更加富强,也正是得益于运河,最终秦国完成了天下一统。

华夏先民从黄土高坡走向了海洋,建造运河的厉害技术一直留存着,咱后人既佩服前人的聪明才智,又感慨科技确实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

②华夏的首条军事运河是啥?

其实在《水经注》里曾记着两处先秦时候的水道:西周那会,徐国通过济水南面的水道,在江淮流域跟周王室对着干;鲁国还造过有军事用途的水道呢。

关于徐国的记录里,没讲清楚这条水道究竟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挖的运河。反正不管是徐国还是鲁国,这种小诸侯国就算能造出人工运河,起到的作用估计也不大。所以,《水经注》里对这两个地方的记载着实让人怀疑。

另外,《史记·河渠书》提到齐国曾修过水道,这水道只是在齐国境内通向海路,商业用途挺明显,军事用途不太突出。

所以在笔者看来,最早修建军事运河的恐怕还是吴国。

古代的书籍

《太平御览》里说:“吕尚当后将,凭借四十七艘船过河。”

《说文》里讲:“方,就是把船并在一起。形状像两条船的船头总在一块儿。”

《庄子·山木》里说:“两船相并过河去。”

《诗·周南·汉广》里说:“江水长流啊,没法用筏子渡过去。”

打那以后,在荥阳往下引黄河水向东南流成鸿沟,能连通宋、郑、陈、蔡、曹、卫,跟济、汝、淮、泗相汇。在楚地,西边能通过水渠连通汉水、云梦那片地儿,东边能连通江淮之间的沟渠。在吴地,能连通三江、五湖。在齐地,能连通菑水和济水之间。在蜀地,蜀守冰开凿离碓,消除沫水的灾害,在成都中间穿过两条江。这些水渠都能行船,水多的时候就用来灌溉,老百姓享受着好处。至于水渠经过的地方,常常引那水增加用来灌溉农田的渠道,多得数不清,成千上万呢。

《水经注》里讲:“灵王建造台子的那天,这里是漕运经过的地方。这儿的水向北流,注入到扬水里”

《越绝书·吴地传》里讲:“吴地有条古老的水道,从平门出发,到上郭池,进入河渠,通向巢湖,经过历地,路过梅亭,进入杨湖,从渔浦出去,进到大江,通往广陵……还有白尺渎,通向大江,吴地借此来运输粮食。”

《天下郡国利病书》里讲:春秋那时候,吴王阖闾去攻打楚国,听了伍子胥的主意,开挖河道用来运粮食,这条河到现在还叫青溪河呢。

《高淳县志》里讲:“胥河是吴王阖闾攻打楚国时,伍员负责开挖的,是为了用来连通水路。”

《左传·春秋经传集解》里说:“吴国在邗这个地方筑城挖沟,把长江和淮河给连通了。”

《国语·吴语》里讲,在邢城修城挖沟,往东北能通到射阳湖,往西北到宋口进淮河,这是为了打通运粮的通道。如今的广陵韩江就是这儿……吴王夫差杀了申胃后,没等到年终,就起兵向北征伐。挖掘深沟,连通商、鲁两地,北边连接沂河,西边连接济水,要在黄池跟晋公午会面。

《水经注校证·淮水注》:“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

《史记·正义》:“越从松江北开渠至横山东北,筑城伐吴。”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华阳国志·蜀志》: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周灭后,秦孝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及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圭璧沉瀵。汉兴,数使使者祭之。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尚书·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髦、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开成都二江,溉田万顷。”

《水经注?沮水》:“郑渠自瓠口引泾水后,“渠渎东迳宜秋城北,又东迳中山南。……郑渠又东,迳舍车宫南,绝治谷水。郑渠故渎又东,迳擞薛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迳北原下,浊水注焉……又东,历原,迳曲梁城北,又东迳太上陵南原下,北屈,经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迳当道城南,……又东迳莲芍县故城北……又东,迳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史记·河渠书》:“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汉书·沟洫志》里讲:“在京城供养着无数人的吃穿,那可是有着亿万人口啊”

《陕西通志》第八十六卷里讲:“汧陇的东边,商雒的西边,那片土地肥沃富饶……这儿就是所说的天下像大海一样富饶的地方,也是秦国能够征服西戎、兼并崤山以东地区的原因所在。”

《南康记》里说:“大庾是其一,桂阳的骑田是其二,九贞的都庞是其三,临贺的萌渚是其四,始安的越城是其五。”

《淮南子》里说:秦始皇让国尉屠睢带着五十万士兵分成五支军队,一支军队去守镡城的山岭,一支军队去守九嶷的要塞,一支军队去番禺那地儿,一支军队去南野那地方,一支军队去余干的水边……三年都没脱下盔甲、放下弓弩,监禄没办法转运军粮,就派士兵挖渠来打通运粮的通道,去跟越人打仗,把西瓯君译吁宋给杀了。可越人都躲进丛林里,跟禽兽待一块儿,就是不肯被秦朝俘虏。他们推举桀当将领,晚上去攻打秦人,把秦人打得大败,还杀了尉屠睢,战场上死的人血流成河,得有几十万,于是秦朝就征发那些犯罪的人去防守。

《通典》卷一百八十四记载:“滴往五方戍守、南向五岭守卫”

《史记·东越列传》里说:“秦朝统一天下后,把那儿的君长都废除了,将那地方设为闽中郡。”

《晋书·地理志》记载:“派任嚣、赵佗攻打越地,夺取了陆梁地区,随后平定了南越,将其设置为桂林、南海、象等三个郡。”

写文章来对某个主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就是论文啦。它要求作者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写论文得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这些部分。而且,论文里用的资料得可靠,论证得合理,这样才能让别人信服你的观点。

《春秋战国那会儿的人工运河》

《先秦那会儿的漕运》

《汉唐时期的漕运跟军事》

《对秦朝水利政策的初步探讨》

《先秦时候西部水利工程建设的显著成果》

《秦帝国咋崛起的跟治水的关系》

《灵渠的呐喊、使用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办法》

《浅析秦朝在南北两地出兵的缘由》

《谈谈秦统一岭南的战争那点事儿》

百度

岷江、沱江、检江、蒙阳江、石牛堰、羊摩江、皂江、江安堰、温江

记录片儿

《蜀地郡守冰》

《探索发现之郑国渠》《探索发现之探寻秦国水利——灵渠》 《探索·发现之岭南王国》

影视戏剧作品

电影《李冰》

当今的书

蒋超的《郑国渠》

谭徐明所著的《都江堰史》

陈碧显的《中国大运河史》

史念海写的《中国的运河》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