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致信罗斯福,认为美国应开始研究原子弹

战争史札记 2024-10-30 18:16:17

西拉德,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杰出人物,其后赴柏林深造,起初怀揣着成为工程师的梦想。

但是,在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影响下,他的志向逐渐转向理论物理学领域。在投身理论物理研究的过程中,西拉德展现出了卓越的创造力,发明了包括冰箱、炸弹及避孕工具等在内的多种产品,其成就广泛而多样。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推行排斥外来民族的政策,使得西拉德在德国难以立足,最终被迫前往英国。

在伦敦期间,他得知理论物理学权威卢瑟福曾断言,原子核裂变无法作为获取能量的有效途径,因其能量释放效率极低,仅属理论上的可能性。西拉德天生具备挑战权威的精神,他却视证明权威错误为最大的乐趣。基于在德国核物理研究的经验,西拉德深刻理解到,若能实现多个中子的释放,连锁反应的发生将成为可能。于是,他主动拜访卢瑟福,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链式反应的观点。遗憾的是,卢瑟福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其纯属幻想,导致会面以不愉快告终。欧洲战争爆发后,西拉德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研究。1939年3月6日,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西拉德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急躁的性格,不仅敏锐地洞察到战争形势的变化,还预见到核裂变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可能对战争产生颠覆性影响。为此,他积极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应对纳粹德国的核物理研究成果进行封锁,避免轻易发表相关论文。他还特别致信巴黎的哈尔本,请求其在核物理研究方面领先的巴黎小组,停止公开链式反应的研究进展。西拉德的倡议迅速得到了德国以外核研究科学家的广泛响应。在短短几个月内,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审查委员会,对那些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研究论文进行审查,避免其公开发表。从欧洲逃亡至各国的科学家们深知,德国的科学研究正在为战争服务,他们担忧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会利用原子能来征服世界。因此,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守护着核物理研究的秘密,以防其被用于非正义的战争目的。

在动荡的时局下,一群逃难者积极展开游说,旨在促使美国政府加速原子弹的研发进程。作为这一行动的一部分,费米——一位从意大利移民至美国的杰出科学家,虽无官方背景,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任皮格勒姆,向美国海军技术研究的负责人胡柏上将发出了会面的请求。尽管胡柏上将对原子物理知之甚少,出于礼貌仍与费米进行了会面。费米在会谈中提及了利用慢中子实现可控核反应及快中子引发核爆炸的潜力,尽管这一构想在当时被视为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海军实验室正致力于潜艇新型动力的研发,部分科学家对核物理在此领域的应用产生了兴趣。1939年6月,于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美国物理年会上,海军的科学顾问宣布愿意为潜艇动力研发提供有限资金,尽管数额不大,却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初步支持。同年7月,德国物理学家弗留格博士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深入剖析了铀的链式反应,引起了西拉德等人的高度警觉。他们意识到,纳粹通过公开报道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意味着德国在核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欧洲传来的消息显示,德国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禁止了该地区的铀矿出口。面对德国在原子弹研发方面的快速推进,西拉德深感忧虑,遂与普林斯顿的核物理学家维格纳商讨对策。他们决定寻求一位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物理学泰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支持,以期通过其影响力直接触达白宫最高层,即罗斯福总统。爱因斯坦虽不直接从事核物理研究,但作为科学家,他对该领域的发展保持高度关注。自1933年纳粹上台并因其犹太身份而遭缺席审判以来,爱因斯坦始终关注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动态。此次合作不仅展现了科学家们在面对全球危机时的团结与智慧,也凸显了科学界在推动国家决策、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遭遇个人重大变故——家庭被搜查、财产遭充公、学术著作被销毁,且其相对论被德国官方定性为“犹太人的谬论”后,爱因斯坦被迫迁居美国,并在纽约德国领事馆正式交还其德国护照,同时发表公开声明,断绝与德国的返回联系。移民美国后,爱因斯坦高度关注德国潜在发展原子弹技术的传闻。当物理学家西拉德提议以其名义致信美国政府,加速核研究进程时,他迅速给予了积极回应。

但是,如何确保信件有效送达至美国当局成为新的挑战。他们联络了纽约知名银行家亚历山大·萨克斯,此人不仅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友人,还担任其非正式顾问的角色。在华尔街的一间银行办公室内,萨克斯听取了西拉德的详细说明后,对推动此事表示了坚定支持。随后,一行人围绕信件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不仅提出了关于核研究的具体建议,还着重强调了政府、科学界与工业界之间建立紧密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并建议罗斯福总统指定一名高级官员负责协调相关工作。同时,信中警告称,德国已完全掌控捷克斯洛伐克的铀资源,并疑似启动了原子弹研发项目。1939年8月2日,西拉德、维格纳及泰勒专程前往纽约长岛,拜访正在此地休养的爱因斯坦,请求他在一份草拟好的致罗斯福总统的信函上签字。该信函内容如下:总统先生:最近,费米和西拉德两位教授曾把他们的一些研究报告,以手抄本的形式送交我们。这些报告使我们深信:不久的将来,铀将成为一种新的并且是极为重要的能源。根据目前某些方面的情况来看,我们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及时警觉,同时,在必要时得采取迅速行动。因此,我认为有责任提醒您注意下列的一些事实以及我的劝告。在过去的四个月,由于砝国的约里奥·居里和美国的费米及西拉德的努力,使得在大量的铀中能够引起一种链式核反应,大有实现的希望。在这种反应中,能产生极大的能量,同时也会产生大量新的像镭一样的放射性元素。现在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完成这种反应。这种新现象同时也提示我们,可以制造一种新型炸弹。虽然把握较小,但这种想法还是可信的。一颗这样的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可用船舶将它运送到一个港口,并予以引爆。它的力量足够炸毁整个港口四周的一些地区。然而,可惜的是这些炸弹的重量太大,不便于空中运输。在美国,仅有中等数量的贫铀矿,在加拿大和捷克有稍好一点的铀矿,而最好的铀矿是在刚果。这样看来,也许您会想到,政府行政机构与在美国致力于链式反应研究的科学家之间,最好能有一些密切的联系。要达到这种目的的可能办法是您把这项任务委托给一个您所信任的人,最好他没有官员的身份,他的工作可以包括下列数项:

(1)接近政府各部门,使它们知道进一步的研究发展,他对政府的决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维护铀矿在美国的供应”。(2)加速实验工作,目前进行实验工作的预算仅限于几个大学的实验室而已,为了加强实验工作,我们可以准备基金(假使这笔基金的确需要的话)。通过这位 工作人员的关系首先可以向一些志愿负担这笔费用的私人来借贷,其次我们争取一些工业实验室的合作,这些实验室都具有我们所需要的设备。据我所知,得国人在事实上已经停止出售他们接管的捷克铀矿开采出来的铀。他们如此的早期行动,或者可被认为是由于得国副国务卿的儿子冯·韦斯里克任职于柏林威廉皇家学院,而这个学院里,和美国一样,铀的研究工作,正在反复地进行着。此致敬礼!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将这份经过深思熟虑的建议书送至罗斯福总统的办公室。起初,罗斯福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显露出些许犹豫。

他向萨克斯坦言,当前政府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如此庞大的研究计划。面对总统的担忧,萨克斯深感失望,但在告别前,他依然向总统强调了该计划的重要性,并请求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关注。在一次关键性的会面后,罗斯福向萨克斯发出了次日共进早餐的邀约,以此作为深入探讨的契机。这一夜,萨克斯辗转反侧,深知原子弹技术的掌握对于国家命运的至关重要性。随着晨曦初现,他灵感突现,构思出一个巧妙的策略。次日清晨,萨克斯被引至餐桌边,罗斯福正端坐于旋转椅中,以轻松的语气问道:“今天,你又带来了什么独到的见解?”萨克斯沉稳地回答:“总统先生,我想通过一个历史故事来阐述我的观点。”他讲述的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正值筹备征服英国之际,美国蒸汽船发明家富尔顿向拿破仑提议组建一支蒸汽机舰艇舰队,以期不受天气限制直抵英国。然而,受限于时代认知,拿破仑认为无帆之船难以航行,毅然拒绝了这一创新提议。后世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曾感慨,若拿破仑当时能审慎接纳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历史或许将被改写,这成为了因短视而使英国侥幸避过一劫的经典案例。随后,萨克斯向罗斯福展示了英国物理学家最新的预测报告,明确指出原子弹的诞生已成定局。罗斯福闻言,嘴角泛起一抹微笑,问道:“萨克斯,你是想提醒我们,必须抢在纳粹之前,避免遭受原子弹的威胁吗?”萨克斯点头确认:“正是如此,总统先生。”罗斯福陷入沉思,片刻后,他召来了被昵称为“老爹”的军事顾问沃森将军,指着桌上的文件说:“老爹,我们必须立即就此事采取行动。”紧接着,罗斯福召集内阁成员,专门就爱因斯坦的来信展开讨论。他指令沃森将军组建一个铀顾问委员会,由政府主导铀的研究工作。沃森提议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局长布里格斯担任委员会主席。

尽管布里格斯对核研究领域并不热衷,且对其知之甚少,但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下,他于10月21日主持召开了该委员会的首次会议,标志着美国政府正式介入原子弹研发的历史进程。西拉德提议购置石墨以构建可诱发链式反应的系统,此建议得到了泰勒与威格纳等专家的认同。海军与陆军代表对此却反应冷淡。一位海军上校询问原子弹的威力时,西拉德回答称:“约2.2磅的铀所释放的能量,大致等同于2000吨TNT炸药所产生的爆炸力。”该上校听后依旧无动于衷,甚至轻蔑地表示:“我曾亲历军械库的一次大爆炸,即便站在近处也安然无恙。”一位陆军上校亦强调:“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士兵,而非任何新式武器。”面对此番言论,一向温文尔雅的威格纳亦难掩不悦,他插言道:“若新武器并无实质效用,那么陆军预算势必将大幅缩减。”“罢了!罢了!给你们拨款便是。”那位海军上校最终显得颇为恼怒地说道。随后,铀委员会正式向罗斯福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原子弹的制造具备可行性,但项目实施周期长,且面临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尽管如此,美国的核发展计划已然启动。

而彼时,日本正于中国南部挑起战事,对于即将降临的两颗毁灭性炸弹毫无察觉。在遥远的彼岸,这两颗炸弹的种子已在五年前悄然埋下,预示着日本未来的迅速衰败。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