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觉得5·12这天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把它当做一个生的起点去看就可以了,过得好才对得起我这第二条命。”蒲虹学说。
蒲虹学,90后,羌族人。十年前,在汶川地震中她被废墟埋了三天三夜,失去左手右腿;十年后,她大学毕业了,放弃相对轻松的生活,选择回家乡创业,帮助灾后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蒲虹学
5月12日期间,蒲虹学作为羌绣文化守护人联合I Do基金会共同发起了“爱惜(I·X)行动”,希望通过帮助一群手艺人脱贫致富,带动地方产业,让更多外出务工的手艺人留在家乡也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有所依靠,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得以传承。这次行动也得到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腾讯公益的大力支持感动了数以万计的人,众多明星名人,企业品牌也纷纷加入,为爱为传统打CALL。
5.12,新生的起点
2008年地震后,在北京治疗的蒲虹学和朱春燕
尽管苦难无需铭记,但总有一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在某个特殊的时间点,悄然而至,唤醒我们,重回现场,并让我们因此获得力量,更珍惜当下。
十年前汶川大地震那场灾难,对远离现场的人来说都是一场记忆的劫难;对亲历现场的蒲虹学来说,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疼痛。那年,她还是一个初二学生,就读于北川中学。当时,他们班52个学生全被埋入了废墟。整整70多个小时,他们靠喝墨水,啃课本,维持体力。最终,只有7个孩子挺了过来,靠着周华健的《朋友》和一个最简单的愿望:“出去一定要好好吃一顿。”蒲虹学是其中“幸存者”之一,但不幸的是,长时间被压在废墟下,她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不得不面对截肢的残酷现实,经历数次痛至骨髓的治疗。
I Do基金创始人李厚霖在陪蒲虹学康复治疗
5天,骨头要被重新打磨一次。这种疼痛你能感受到吗?
不能。我们因无法身同感受,所以无法想象。据全程陪伴虹学在北京接受手术的李厚霖回忆:“十几岁是骨骼快速成长的过程,在截完肢之后,十天左右骨头会再长出来,医生就要把整个截肢的切面打开,把新长出来的骨头用砂轮磨掉,磨掉之后再缝合。我们在楼道里听到孩子们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嚎叫,眼泪根本止不住。”
这样的手术虹学平均五天就要经历一次,14岁的她经历了17次。
但虹学一直都是个坚强乐观的孩子。尽管当时她的伤势在几个孩子里是最严重的,医生说如果不好好做康复,将永远在轮椅上度过。虹学没有放弃“站起来”的梦想,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坚持锻炼,治疗过程中,她每天最早去、最后走。靠着这股不服输、不甘心的劲儿,半年后,虹学终于如愿以偿。
回到家乡后,她继续学业。原本得心应手的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变得异常艰难,但她从没有放弃,她说:“我觉得5·12这天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把它当做一个生的起点去看就可以了,过得好才对得起我这第二条命。”
对,既然有幸活着,活好了比什么都重要。在人生经历如此变故磨难后,虹学更加坚韧、开朗。忍受着身体的疼痛和偶尔的沮丧,认真学习、生活,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2013年,蒲虹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科技大学。为了让家乡重生,让民族的文化重生,2017年毕业后,她和同样在汶川地震中重生的李璐一起,联合I Do基金会共同发起“爱惜(I•X)行动”。,
大学毕业后的蒲虹学
传承文化,传递爱
为什要发起“爱惜(I•X)行动”?
虹学说 :“当年在灾难中被埋了70多个小时后,袁叔叔(袁兴武)把我救了出来,李叔叔(李厚霖)及时送来血清蛋白救了我一命,还陪着我度过了截肢和康复的艰难时期,是他们的爱让我一直走到现在。受到过这样的帮助,我深知这其中的力量。所以当看到家乡的刺绣手艺能不能养活家庭,就希望能够通过创业,尽我所能为她们、为家乡做点什么。”
能为羌绣做点什么呢?虹学明白,先得做详细的市场调研。深度走访北川村寨后,虹学发现,
羌绣的关注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却越来越少,大多数手艺人还是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的道路。村寨里剩下的尽是孩子和老人,土地荒芜,孩子们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有的孩子早早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整日逃学;有的孩子,受了欺负也不敢声张。而羌绣本身,商业化、产品化的程度还很低,不能帮助当地手艺人创收。再加上愿意从事羌绣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人才缺失,这门古老的手艺其实已经濒临失传。村里的老人跟虹学说,“年轻人都嫌这东西‘麻烦’,赚不到钱养家,没人愿意学喽,真失传了也蛮可惜,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祖祖辈辈继承下去才好撒。”
这番调研让虹学感慨颇多,她说:“最初我们是看到北川刺绣面临失传,之后我们了解到,刺绣手艺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在我国,绝大多数手工艺失传都和刺绣有着类似的背景:由于传统手艺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产品难以被大众日常生活化,靠手工艺无法解决生计。所以我们想发起这个项目,以刺绣为切入点,之后延伸到更多传统文化领域。”
怎么做才能守护传承
有了美好的理想和强大的信念,怎么做成了关键。面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这种现状,虹学这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一筹莫展,她极需有经验的人给她一些指点。除身边的亲人,虹学首先想到曾经帮助过她的叔叔阿姨们。于是,2017年8月底,虹学来到北京。这次见面,那些一直关心她的叔叔阿姨们,再次在她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给了她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
I Do基金会是虹学的老朋友,在虹学遭受地震重创后,帮她顺利渡过了就医康复的艰难时期。虹学回到家乡求学期间,I Do基金会也一直保持与她的联系,尤其是I Do基金会创始人李厚霖,经常给她鼓励,与她在微博互动。这次虹学要帮助手艺人守护传承的决定,也得到了I Do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I Do基金会团队常年在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等偏远山区做项目,对当地情况非常了解,对改变手艺传承现状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I Do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山月认为,“传统手艺人还比较‘原生态’,大多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有的工艺还限于‘口口相传’的状态。与此同时,大家的意识还比较落后,谈不上创新发展,产业化。传统工艺要想更好地传承发展,首先要帮助手艺人整体提高素质,要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传承人。”
针对虹学及虹学创业项目的具体情况,I Do基金会希望通过帮助虹学成为羌绣传承人,再以商业化的模式,带动更多手艺人成为“现代”手艺人,让羌绣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以女性力量为主,激活产业复苏,吸引更多的年轻妇女返乡就业、创业,解决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同时,通过支持虹学创业,为当地更多因地震致残的幸存者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梦想因爱而自由。
前期,I Do基金会团队已经帮虹学解决了创业初期的很多问题,不仅帮助虹学制定了项目战略,还推荐虹学到相关领域企业学习管理运营,向当地优秀传承人了解学习刺绣工艺,商谈合作等事宜,还不断帮助虹学开拓政府、市场资源。2017年11月底,I Do基金会理事长山月及I Do基金会工作人员特意去了北川,帮助虹学完成了当地政府资源对接。当地妇联和残联表示,会在后期大力支持虹学创业。北川地区行业协会以及省级传承人也会帮助虹学企业组织绣娘进行后端生产支持。
蒲虹学和她的创业小伙伴
为让当地羌绣形成集培训、生产、设计、销售、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达成“支持一个传承人创业,带动一群人脱贫致富”的目标,2018年1月底,I Do基金会帮虹学组织了第一期北川绣娘培训,邀请到非遗传承人纳苏樊老师、陈云珍老师对30多位有刺绣功底而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绣娘进行了培训,帮助这群绣娘提升了技艺、审美和创新能力,产能也得到了提升。但这样的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轮多角度的培训,才能形成真正有竞争力、有工业化生产能力的组织;更需要一套对绣娘进行标准化识别、认证的标准,才能形成可复制的模式,进而引导更多妇女发展指尖经济,帮助她们通过自己的手艺脱贫致富,回归家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I Do基金会携手蒲虹学共同发起了“爱惜(I·X)行动”。希望通过引入设计师,以符合潮流的创新设计引领传统手艺走进日常生活;通过组织培训,提升手艺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标准、增加产品种类;通过拓展渠道,扩大手艺产品市场,为手艺人创造收入。从根本解决问题,让手艺人、产品、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文化守护与传承。并计划2018年在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区开展手工艺技能培训,提升基层绣娘提技能;进行手工技艺和产品调研、设计、开发工作,促进传统手工艺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开展绣娘生产工作帮助约200名低收入绣娘家庭。
如此系统化的公益行动自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二更也携手恒信钻石机构、乐友孕婴童、鹏博瑞翔集团、蓝蝶教育集团、Mexarts漾美家居、sheme、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嫣然天使基金、十点读书、Deep中国科学探险等十余家企业和机构加入了这次行动,全力以赴,组织募集。
在任何社会,一个人力量都无法改变世界。互联网让我们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让公益行动越来越能创造奇迹。未来我们面对灾难,可以做到像虹学所说,“我们不谈遗憾,不回忆灾难,只带着梦想、诚意,祈盼光明与美好,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