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不看手机

秦朔朋友圈 2024-10-25 15:50:31

漫步在位于深圳龙岗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里,你会看到马路边、楼梯侧、柱子上多处都题着“走路不看手机”六个字。 我没问过缘由,猜多半是因为学生边走路边看手机,发生了跌倒受伤之类的事故。 我能想象校长和老师当时有多着急和心疼。作为创校校长,徐扬生校长始终倡导“学生第一”,像爱孩子一样爱学生。痛惜之后,他用“扬生体”书写下这六个字的大白话,嘱人张贴、悬挂在校园各处,几乎是无处不在,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想看不见都不可能。 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这些字多半都放在低处,好像生怕低头看手机的人眼光不及。

一句特别的“问候语”

走在校园里,有时与走路看手机的师生擦肩,我常会笑呵呵地说,“走路不看手机”。对方每每莞尔一笑,点头示谢,然后收起手机,轻快地大踏步前行。至今屡试不爽,罕有例外。 “走路不看手机”,俨然已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一道风景,成了与走路看手机的陌生人打招呼的一句“问候语”,也逐渐化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说者善意温暖,听者会心一笑。 每到此时,我仿佛置身国外,那里人少城静,路上陌生人相遇时,多半会礼貌地点头微笑,温暖自然,让人心情瞬时美好。 一句“走路不看手机”,恰好也给了这所大学中的师生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与眉头紧锁、忙于操作手机的陌生人打个招呼,让ta松弛一下。 其实很多事,未见得有那么重要,并不需要如此紧张忙碌。 或许有一天,这六个字会成为港中文(深圳)校友的一个暗号。倘若你在校外某个场合,和人说一声“走路不看手机”,港中深校友,多半会欣喜地回应:你也是港中深的吧? 我想,或许将来这六字大白话还会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什么?就是深入人心,挥之不去的东西,就是河南人的一句“中!”,四川人的辣子,东北人的二人转...... 大白话后透着正念 前日和大学生们作分享,谈到如何减少焦虑,我就提及这句话背后体现的其实就是正念。 人为何会焦虑?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能不焦虑吗? 才上大一,就想着大二去哪里实习,大三去哪里交换,大四去哪里就业,不焦虑才怪呢! 我并不是在倡导“今朝有酒今朝醉”或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提醒学生们要学会“安在当下”,先专注地完成当前的任务。 做一件事时,不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焦虑就会放下很多。 倘若吃东西时,狼吞虎咽,嘴里嚼着一颗花生,手里拨着下一颗花生,其实你无法全然地品味嘴里那颗花生的味道。 当你闭上眼睛、调动所有舌头上的味蕾去品尝一颗葡萄干,和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葡萄干,两种感觉完全大相径庭。 走路不看手机,延伸开来,即走路不吃东西,不看书,甚至不听音乐......,你就会听到树上的鸟叫,闻到路边的花香,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对面走过来那人脸上的微笑。 当你专心地走路,不仅步态更优雅,身姿更挺拔,连五官六感都会调动起来,觉察走路带来的各种感受。 你的呼吸,急促的还是舒缓的?你的肌肉,紧张的还是松弛的?你的脚趾,能舒展开吗,还是被尖头高跟鞋夹得生疼? 下次记得对陪伴你一生的脚趾头好一点,给它穿上更舒服的鞋子。它忠心耿耿地支撑你,你也善待和感谢它。 生命要串行,而非并行

效率,几乎总是被当作一个十足的褒义词,尤其在快节奏的都市,甚至是人人追求的目标,其实不然,它只是一个名字,是中性的。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曾是深圳的名片,甚至代名词,然而这话真的无懈可击吗?当然不。

正如芒格讲过的,“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这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这句响彻中国大地的褒语也有其反面。

工业化的时代,人们做事常常追求并行。我本科是工程专业,工程追求高效,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并行作业,实现高效,是运筹学这门课的重要内容。 但生命的体验,并非一般的工程作业。 生命,不是工业化的产物,不是物质的简单组合。效率,并不是生命的首要目的,甚至不是重要的目的。 生命,追求的是质量和体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花,时候到了,就会自然绽放。 我们无法像预设目标一样,知道精确地预测一朵花开在哪个树枝上,以及开几朵。 生命与物质不同,生命的体验要串行,而不是并行。 正念(Mindfulness),首先教人做的,就是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只有当人全然地、专注地做一件事时,才能体验到心流的感觉,生命的愉悦,那是人区别于机器所独有的感受。 在AI扑面而来的今天,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AI不是摧毁教育,而是拯救教育。 只有当人无法再与机器比拼时,人才会“无可奈何”地回归人的生命本质,而这恰恰才是人的出路,生命的真谛。

/// END ///

作者简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兼任华大基因集团董事。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