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那年中秋‖李洪峰

方志四川 2024-09-17 16:12:12

那年中秋

李洪峰

当兵前,也是参加工作前,我从没吃过月饼。那时每逢中秋,在老家乡下都是吃叶儿粑。又因包粑的材料为桐子树叶,合拢后形似弯月,故人们又称月儿粑。

第一次吃月饼是在部队过中秋,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在外过中秋,而且还是在野外过的,印象十分深刻。

那年冬天,我参军入伍来到驻守在新疆塔城巴尔鲁克山脚下的某边防部队。

那年刚好迎来双庆,中秋恰好与国庆紧挨着,中秋第二天就是国庆节。我们连队此时在山高路远的地方,远离部队几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施工。所以放假的事,就由连队说了算。因要抢在初雪来临前完成任务,所以连队抓得紧。我们离开部队营区近半年了,在野外睡帐篷,吃野炊,风餐露宿,各方面都不方便,都想早点施完工回营区。

施工地点在托里县一个叫庙尔沟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庙尔沟施工”。任务就是架设军用电线,协助机线连把原架设在山沟里的军用线路移到公路边,工程量相当大,光靠机线连很难短时间完成,所以上级派我们工兵连配合。

连长姓张,年轻英俊,精干高个,头脑灵活,他和连队干部骨干商量,如何过个有意义的野外中秋节,尤其要让我们这些刚入伍的新兵活跃起来,不能一个人静坐发呆,一发呆,就想家,一想家,施工就会心不在焉,丢三落四。

最后定下来表演一台小节目,各班都要报送,吹拉弹唱、朗诵、独白都可以,只要能登台表演。

我班的任务就落在我头上了,班长叫我准备一个。我思来想去,因身边没带笛子,口琴是随身的,决定吹口琴。

连队为各班发了不少吃的,有糖、花生、瓜子、水果,用脸盆装得满满的,当然更有主角——月饼了。月饼是按人头发的个数。

第一次见到月饼我感到很稀奇,掰开一看,里面有不同的馅,豆沙的、蛋黄的等;月饼上面还印着吉祥祝福的凸出来的各种字,摸着很有手感。我当时在心里说,当兵真好啊,过节吃这么多东西,还吃上了从未见过的月饼。

戈壁滩温差大,早晚有些冷。那晚月亮特别圆、特别亮。节目就在露天表演,全连官兵坐上马扎围成一圈,中间点了一堆篝火,轮到谁,就站在中间去表演,按照建制班排的顺序进行。我所在的四班靠中间,于我来说,又多了点时间熟悉节目。

我吹的曲目就是《十五的月亮》。

那晚不知怎么回事,尽管我尽力不去想家,可吹着吹着,还是想家了,眼泪什么时候落下来都不知道。是的,想家了,忘情于边关的明月,想着家乡的月亮是否如今夜般又圆又亮。

我也是第一次捧着圆圆的月饼,对着天空圆圆的月亮,做了比较,哪个更圆?哪个更亮?

守着边关,一家不圆万家圆。突然,我感到鼻子一酸,热泪就来了。吃完月饼,啃一个脆甜的苹果,还是那么的甜。

那天晚上,我们自娱自乐的文艺表演起到了作用,冲淡了想家的情绪,尤其是我们新兵第一次离家过中秋,难免有点不习惯。

第二天就是新中国的生日,放假,不施工,普天同庆。

那晚大家唱啊吹啊跳啊吼啊,直到深夜,篝火已灭,皓月当空。回帐篷时,我回头看了下,那堆红红的火星子,还在发着闪光,映照天空,仿佛在跟冷月相比,谁更火热。

那是1993年的中秋。

原刊于《广安日报》2024年9月13日第8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洪峰(四川邻水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就职于邻水县人民检察院。作品散见《检察日报》《新疆日报》《北方新报》《星星诗刊》《天池小小说》《广安文艺》等报刊。著有散文集《摆步河沟》)

配图:方志四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