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116位!都江堰最全治水功臣都在这本新书

方志四川 2024-09-18 16:17:35

116位

都江堰最全治水功臣都在这本新书

“今年,受连日强降雨影响,7月24日4时50分,都江堰渠首迎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滚滚岷江水越过鱼嘴奔流直下,六大干渠稳定运行,已运转2280年的古老工程再现四六分水、自然分流奇观,全力守护成都平原江河安澜。”

——中国新闻网2024年7月24日报道

都江堰为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始建。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用石块砌成石埂(即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为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水系;西为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每逢枯水季节,通过鱼嘴及宝瓶口将岷江水流自动分成内江六成、外江四成;每逢汛期,鱼嘴被淹没,岷江主流直奔外江,分水比例变成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以保证成都平原不受洪水侵袭。

李冰画像(图源:《〈历代都江堰功小传〉续注》)

都江堰,不止是一项伟大的世界性水利工程,更是守护“天府之国”江河安澜的源动力。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都江堰“曾两岸沙滩,上与田齐,乱石纵横,中流阻塞”,“江底愈淤愈高,水涨辄多泛溢,冲刷堤堰。沿江田亩时报坍淹”,它能持续运转两千多年,一直发挥重要的防洪灌溉作用,守护成都平原江河安澜,离不开李冰之后的历代堰功代代相济、岁岁修护。

都江堰之景(图源:康养都江堰)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署成都水利同知钱茂奏请为有功于治理都江堰的先哲建祠堂立神主祭祀。然而,钱茂开列历代有功于都江堰并主张入祠堂者,自大禹以下31人,“疏漏者颇多”。时任四川布政使王人文要求钱茂“咨访绅耆,搜考传记,凡属有功于堰,皆应附祀于龛,毋滥毋遗,必求翔实;并悉心查取诸公仕履、年贯、事迹,分制小传,刻订成书”,拟定书名为《堰功掌故》;经时任四川总督赵尔巽批准执行。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钱茂“纂辑逾百人”(实际为101人),经王人文、楼藜然、秦楠删订,付刊,书名为《历代都江堰功小传》。

王克明、王燕飞先生在深研历代都江堰灌区治水有功先贤事迹,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对《历代都江堰功小传》进行认真整理加工和考证补充,经巴蜀书社精心编校,出版《〈历代都江堰功小传〉续注》。

《〈历代都江堰功小传〉续注》经评审,成功入选成都市地方志办支持的首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项目,一经问世,得到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该书有3大亮点特色:

一是精心考证、修订完善,使原著更具普适性与可读性。原著刊行逾百年,虽文风古雅,然繁体竖排,不利于现代读者阅读。作者查阅《四川通志》等大量地方志书和其他文献资料,经过精心考证,对原著进行断句、标点、注释、翻译,使大众阅读无障碍,便于读者更好理解历代堰功对于守护、维修都江堰的治水功绩,对人物、官职、地名、专有名词做详尽注释,大大拓展了知识量,同时精心绘制插图34幅,图文并茂,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二是史料价值丰富,对研究和探索持续运转2000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提供更多镜鉴。《历代都江堰功小传》刊行于清末风云际会之时,在人物筛选和史实论证等方面多有阙如、错讹。本书作者通过大量考证和补录,搜集考校对开凿和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有重要功绩与贡献的蜀地长官和水利专家,在原著基础上增加到116位,为其立传作注,完整而全面反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发展演变、治水智慧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对历代堰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对于研究持续运转2000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三是记载的堰功精神,对于丰富城市精神特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伟大工程、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正所谓“大禹肇其端,鳖灵继其后,李冰总其成,历代先贤承其志”,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能在近2300年里持续发挥功用,孕育并滋养成都这座璀璨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历代堰功和成都人民智慧和勤劳奋斗的结晶。该书通过挖掘整理历代堰功的事迹和堰工精神,深刻展示了成都人治水兴城的坚韧与智慧,它是一部治水之书、生态建设之书,更是勤政廉洁之书、拜敬先贤之书,是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优秀地情书籍,也是解码成都城市基因的重要读本。

图源:《〈历代都江堰功小传〉续注》

来源:成都方志

撰文:张瑞 康丽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