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1 18:28 |个人分类:生态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四十七:告别农产品滞销
蒋高明 郭立月
中国人到底能够吃多少食物?有多少人希望吃上安全放心的食物?国内能够满足多少?农民在种植或养殖之前有没有考虑销售给谁吃?城市人吃的是谁家的产品?是用什么方法生产的?这些信息显然都是不对称的,完全靠市场来试错。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直到生产得太多出现农产品滞销。消费者对农产品也没有选择,只能是市场上销售什么他们就吃什么。稳赚不赔的是中间商,他们有定价权。他们最希望农产品滞销,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最大的差价。即使农产品滞销,原产地价格直降到几角一斤,城市超市里的农产品价位也不低。最苦的是农民,付出了辛苦劳动,农产品滞销时连投入的农资成本都收不回来。
近年来蔬菜、水果滞销现象频繁发生,由传统的露地蔬菜到设施大棚蔬菜,从单一绿叶菜,到番茄、冬瓜、大葱和大蒜等。水果类,北方主要滞销种类为苹果、梨和桃等,南方多为香蕉、甘蔗和柑橘等。随着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越加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波及整个产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 2011 年“乙烯利催熟香蕉”事件,导致海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的香蕉大面积滞销,香蕉从 3.8 元/斤跌至 0.2~0.3 元/斤,仍无人收购。四川广元“蛆橘事件”造成 2009 年湖北省 70%柑橘无人问津,经济损失超过 15 亿元。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灾害及低温冻害增多,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陕西省成为重灾区,由于前几年果树种植面积扩增迅速,2017 年苹果滞销严重,达到 0.6 元/斤。2018 年又遭遇 50 年来最大冻害,樱桃、猕猴桃和苹果等受灾面积超过 200 万亩,个别地区中心花受冻率达 70%,很多果树刚到结果年就遭此不测,果农在短时间内很难收回成本。
之所以出现农产品滞销,是因为市场饱和了,农民生产得多,且没有定价权,比赛卖低价,这就造成农业越来越不被看好。这是市场农业或者现代农业的重大弊病。农产品与空气、阳光、水一样,没有了不行,多了谁也不关心食物的存在,更不会有人关心农民是怎样辛苦种植或养殖的。每年夏粮和秋粮丰收,农民增产不增收之后,多地就会暴露出农产品滞销问题。滞销的农产品包括蔬菜、瓜果梨桃与畜产品,涉及的种类如芹菜、辣椒、苹果、玉米、大枣、西瓜、柑橘、火龙果、羊肉、牛肉等。
2016 年 11 月,《山东新闻联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聊城农民李某望着自家种植的 100 多亩剁椒,愁得吃不下、睡不着。剁椒每斤才 3 角左右,摘 1 斤,雇工就得两角,连本都收不回来。霜冻来临,剁椒就会被冻坏,烂在地里。过了小麦种植期,剁椒一直销售不出去,就只能忍痛毁掉剁椒田。
有“西芹种植之乡”之称的滨州阳信县,芹菜同样出现丰收却销售难的情况,往年本该销售一空的芹菜,2015 年 10 月销售了还不到 1/2。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阳信县 8 000 亩芹菜,除了 900 亩是订单的形式销售,大部分以散户的形式销售到蔬菜市场。在滨州蔬菜办工作人员看来,那一轮价格降到了低谷,来年价格说不定又会上涨。虽说价格由市场决定,但要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传统的散户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荔枝原产于我国南部,与香蕉、菠萝、龙眼共同被称为“南国四大果品”,味香美,但不耐储藏。广东揭阳的荔枝 2015 年大丰收,但不少熟透的荔枝已经变黑腐烂。果农告诉记者,雇人采摘,一个人每天成本为 150 元,但 2015 年荔枝价格才 0.6 元 1 斤,甚至没人要,雇人亏本,连肥料的费用都难回本。
2015 年,记者在山西壶关县树掌、石坡、鹅屋等几个乡镇采访时了解到,受经济形势和市场价格等影响,许多农户的玉米出现滞销。眼看秋粮成熟,丰收在望,即将归仓,可该县一些乡镇不少农户却在为自家去年的余粮屯在家里没有销售出去而犯难。玉米不仅价格比 2014 年低很多,而且没人收,销售不出去。许多农民只好将玉米堆在屋里、积在屯里,甚至露天放在院子里。截至记者发稿日,仅壶关县树掌、石坡两个乡镇待售余粮就 400 多万斤。
2018 年 5 月,山东、河南、云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大蒜滞销事件,从“蒜你狠”到断崖式的价格暴跌,这一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永胜县为云南丽江下辖县之一,偏居滇西北,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曾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随着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当地出产的一种“宝塔蒜”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其外观润滑,蒜瓣呈紫红色,去皮后,蒜瓣晶透如玉,吃到嘴里,蒜味十足。为此,当地积极推广种植这一特色农产品,市场行情不错,一度远销到泰国、越南等国家。2017 年种植面积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后,市场突发变化,大蒜严重滞销,由 2017 年每千克 5 元狂跌到 2018 年的每千克 0.7 元;在山东,蒜薹 0.05元/千克,远远不够成本,大蒜则 0.25 元/千克,甚至没有人要。
上面的农产品滞销事件报道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农产品滞销的核心原因是盲目扩大规模,而不知道市场容积量。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农民无法决定,大多卖到中间商,下乡的中间商再卖到城市农贸市场的中间商。农产品销售彻底交给市场,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加上中间商趁机压价,滞销恐慌加重供大于求状况。没有计划的盲目生产势必造成农产品过剩,导致滞销。
农产品滞销,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众所周知,当今的农产品是重数量轻质量的,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激素、抗生素和重金属,造成这些物质超标,会污染生态环境,尤其水源和食物链;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甚至非法使用转基因种子,这个过程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造成宝贵的水源浪费。然而,使用上述物质生产的农产品,因为滞销直接变成垃圾,甚至还田作肥料的资格都不具备。除了劳动力付出没有回报,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也是令人痛心的。
以种植芹菜为例,每亩地需要芹菜种子 100 多元,种植费 200 多元,肥料 50多元,打农药约 400 元,加上每亩收割费 300 元,因此每亩成本就要 1 000 多元。这里只计算了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没有计算,那些购买的化学物质造成的耕地退化成本没有计算,水资源浪费也没有计算。上面的计算仅仅计算了单产,如果滞销面积足够大,资源浪费加起来可能就是惊人的数据。为此,环保和土地部门还要开展专门的生态治理或国土修复工程,这些都是后续的费用。
我们应从环境保护、健康保护和农民利益保护的角度,重新反思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尤其反季节蔬菜生产,不能盲目放任市场,让“劣币驱逐良币”。滞销就意味着浪费,意味着环境污染,意味着农民付出的劳动力付诸流水,最终会伤害农民,导致农民纷纷撂荒进城去打工,到那时谁来养活我国?
原本国内市场就疲软,一些企业或主管部门贪图便宜,大量进口国外的农产品,消化他们因盲目生产造成的过剩农产品,且价格更低,这就更打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我们没有必要为西方因盲目生产造成的农产品过剩买单,即使进口,也要进口那些安全放心的食品,保护国人健康。实际上,廉价进口的食品直接或间接变成食物垃圾。我国餐桌浪费严重,据估计可够 2 亿人吃,这些浪费的食物变成污染物,加大了资源浪费力度。
与普通农产品滞销截然相反的是,生态农产品或者有机食品,由于质量高、价位高,其在生产之前就有一定的计划性,且物以稀为贵,是供不应求而不是供大于求的。只要认真做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坚决杜绝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其产品就会受到市场的青睐。有机农业以销定产,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才有较高的经济回报,农民愿意付出劳动,产品销售的货架期长,不集中上市,从而科学地避免了农产品滞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