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十三邀之许知远对话林小英》在教育圈火了一把。节目的尺度让人回味无穷,看完不禁感慨:
太敢说了,这是可以播的吗?
节目片尾也非常罕见的出现了“本节目部分观点仅代表家庭个人观点,不代表节目的立场”,真可谓是求生欲满满!比起在教育圈中的热议,个人觉得,其实更应该看这期节目的,是家长!
看完一定会明白很多个当前教育的真相。如果没有腾讯会员的家长,可以深读本文就好。我们结合节目的观点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推动教育发展的驱动力是经济
节目说,现在的教育改革的驱动力是经济,而不是育人。主播说去上海参加一次培训,发现学校对于高三取得好升学率的老师发放的奖金,比主播所在的学校,一整年的运营成本还要多。
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学校需要升学率。并且强调,在当前教育系统的评价体系中,被评优评先的学校会被分配更多的资源,比如一个学校如果被评上省级示范高中,立马能得到一到两个亿的这个额外经费,金钱还是最大的一个驱动,最大的一个肯定。
评:
所谓的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是正确的。但是社会的资源有限,政府的投入有限。于是有了评价体系,让学校能够在体系内做到最好,做得好的通过评价了,就有一定的奖励。
这些本身就无可厚非。而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如果指标过于虚化,或者不能聚焦教学,或者没量化指标,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学校生源成才率不高而年年得优。因此,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的核心。
就如同厦门的初高中,从老师到家长,看得最重的,仍然是中考录取率、高考录取率。
第二部分 初高中的教育与育人关系不大
节目中说,除了升学率与学校的评先评优挂钩,本身对于孩子的前途来说,是家长关注的核心。孩子成长到初高中阶段,所有对于人自然成长的那种想象的一种美好全部失效了,就只相信一个道理,就是刷题是有用的,尤其是到了初高中备考阶段,只相信一个办法,就是没日没夜的学习,一定是有成效的。并且进一步指出,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上了好学校,才有更好的出路。
评:
节目中说得非常到位且深刻,初高中的教育体系,更多的是围绕选拔、筛选进行的,和育人并没有强相关。当下的初高中教学体系,是为了选拔而生,为了筛选而生,而不是为了育人。
在这样的前提下,家长们不要去期待学校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主要的育人作用,它本身和育人的教育目的不同,方向不同,二者并不是一条路。因此,实现真正的育人,在于家长,在于父母。
第三部分 学会谋生与竞争是教育的主要本质
看完节目,相信家长们会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学校真正能教给孩子的,是让孩子去贴近社会,贴近竞争,去参加人才选拔大赛,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公平,社会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是中高考,学校就是要让孩子在中高考中,考个高分。进而推动孩子在竞争当中,占到一个更好的位置,然后有机会更好地选择与谋生。
当然,有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谋生方式,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人的一生也不应当只有谋生,但是,轻松的谋生,是去实现生命中的其它部分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四部分 人的一生或许就是由一个个牢笼组成
节目中说,如果放一台摄像机在一个孩子身上,那么我们会看到一孩子从活泼到安静、从笑容到哭泣,可以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三年的高中生活,生命活力是在慢慢萎缩的。任何对于学习没有帮助、对于提分没有正向作用的事儿,都会在三年中慢慢消失,剩下的只有书本、卷子、题材,似乎他们的人生已经没有意义。
评:
节目说的是实情,但并没有进一步地分析出根本原因。个人认为,这是每个人的一生的缩影,开始的从容,承受压力之后的反扑,适应节奏后的目标坚定,到最后高考成功后的喜悦。
这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事,节目中只是放在的三年高中生活上,其实对于每个人而言,不同的背景却有相似的经历。比如我们可以这么来假设,家长目前在稳定的工作中,其实每年重复的事情占据了大部分,甚至今天的生活是昨天的重复,找不到任何的不同和意义,也等于是在牢笼之中。
又或许,一个人面临前途的选择,机会来临时的争取,没日每夜的思考找方式方法去实现,和一个高中生为了拿个高分而没日没夜的刷题,并没有什么两样。
作为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选择是多样的,但社会的运转需要公平的选拔,你要找到那个位置,你要去到那个位置,你就要过这个关,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磨砺的过程。
第五部分 个体要学会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下找平衡点
节目中说,目前的教育体系,它是一个巨大的企业,高速运转的机器,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让它慢下来,或者停下来改变方向呢,更是不可能。但是你要不要以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来评价你自己,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这个很重要。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这个洪流当中,但是不能完全置身其中,不能完全地跟着它转。大多数在这个高考这个体系当中感到痛苦的孩子,其实是把自己完全嵌在这个体系当中,然后用这个体系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自己的生命价值。离开这个体系无法生存,但是在这个体系当中你又拼不过别人,拿不到想要结果的人。
评:
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在这个年纪,在当下就是处在教育的巨大洪流之中的这个年纪,但是可能没有思维分辨能力的。他们是在被灌输概念的阶段,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价值观被同质化,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被灌输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蛋了啊。只有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才能够进大厂、赚大钱,走上人生巅峰,过上幸福生活。
可是,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告诉孩子,要懂得自己分流,找到孩子能站住,能自洽,能自处的支点。因为家长如果仍然告诉孩子同样的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蛋,和人在学校里听的、在社会上听的,是一样的。
如此一来,孩子就像看到了没有任何希望的黑暗。如同节目中有个孩子说的,感觉自己像在坐牢。
第六部分 学校负责成才,父母负责育人
节目中有个片段,某学校备战高考开展的誓师大会,学校、家长、老师、孩子一个个整齐的一起举着拳头念口号,说要做好孩子高考路上的加油站。但是画面当中你看到的全是一张张木木的脸,可能很多家长都不清楚这个加油到底是什么,因为可能自己也是被这个教育体质驯化出来的,明明很痛苦啊,还要让我加油。
评:
誓师大会的加油,应该加的是什么?对于家长而言,个人认为应该是要给孩子加解压的出口,这样的话他才有更多的能量去被这个过程消耗,然后支撑他冲过人生的这道大坎儿,扛住这一次挫骨削皮的考验。
但是大多数家长做的都是错的,把这个加油就变成了进一步的施压,然后告诉孩子一点也不能放松。
最后,如果家长真的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当下各种热度的选拔带歪,去看了这期节目,那么也留个问题,欢迎家长来讨论:谋生技能和发现自我的这一道生命平衡题,家长在育娃、盼娃、助娃的过程中,要如何解答?并且告诉孩子应当如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