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天,这是贾健旭担任上汽集团总裁的时间。对一位国有车企总经理来说,人们都想看他的三把火怎么烧?但没有人想到,贾健旭选择了“任式打法”。
10月15日,一篇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的内部讲话被舆论曝出。这份讲话稿看似言辞犀利,但字里行间的逻辑严谨以及该收收、该放放的行文功底,让许多对华为了解的人感慨,这篇讲话稿像极了华为擅长的“内部信”传播模式。如果真的是内部会议纪要,这将是严重的行政事故甚至是企业机密泄露,但现在在上汽的“沉默”下,人们都在讨论上汽的未来,也都在分析这篇“内部讲话稿”贾健旭的所思所想。姑且不论这篇讲话稿的目的,至少证明一点,这篇被传开的讲话稿是贾健旭说的话,也是他想让外界看到的话。否则,讲话稿的内容不会“活”这么久。
这篇讲话稿贾健旭透露出几个核心信息,一是上汽的技术研发不再考核利润,要踏踏实实用成本做出技术。二是技术部门要像华为一样一鸣惊人,不再跟着大趋势热点是什么就说什么,要跪下去才能站起来。三是所有销售不要卖不出去怪车型,不要靠过去的体系活着,要拿能效说事,让最熟悉各个销售业务的人去改变销售体系。
贾健旭的这篇讲话稿,像极了亮剑里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给陈赓演的那出戏,故意让该看到的人看到,但传达的目标只有一个,“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上汽要吃肉,要当狼,而不是后者,消费者和舆论就是刚刚担任84天上汽总裁贾健旭的“旅长”,有手段也要有套路。他的目的很简单,上汽要做的事很多,但先要通过一件事让“旅长”对自己喊出“知耻后勇”的这句话。希望和信心,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第一竞争力。不论有意还是无意,贾健旭这次亮相有深意。
不要打着利润的幌子做技术
从上汽大众总经理到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给汽车产业的印象是激情和单纯。有人曾戏谑,从零部件到整车,贾健旭还需要现实的洗礼才懂得讳莫如深。现在看,贾健旭不准备让传统汽车磨平自己的棱角。相反,他要在总裁的位置磨出上汽新的棱角。
这次内部讲话稿之所以被人关注,一是把握住了传播学中的信息饥饿感,通过所谓“内部”信息,唤起人们的猎奇心,从而起到关注。二是用讲话稿的形式,通俗易懂的点出了接下来上汽要在哪使劲,要在哪改变,要用哪些人,给外界足够分析上汽的料。三是继续发挥自己的激情,把一些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讲的话,用内部讲话的形式传递出去,看到上汽的决心和气魄,起到极大的舆论振奋。看起来,贾健旭不准备改变自己的激情,但也绝不对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单纯。
这篇内部讲话的第一个矛头指向零部件业务。贾健旭要求零束科技在内的上汽零部件公司,从利润为中心开始向成本为中心转移。过去的零部件体系完全按照合资外方体系建立,认为利润是第一位。花了大价钱做的技术,无论市场是否需要,都要想办法卖给整车,从而形成收益。增量时代,利润定位可以生存,无非是整车卖的好坏、零部件企业赚的多还是少的问题。但在存量汽车时代,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大投入慢产出甚至不盈利的情况下,单纯考虑零部件的利润,不结合市场开发技术,这不仅对零部件企业不利,用贾健旭的话说,也是在害整车兄弟企业,因为做的技术在整车上根本不能变现。
因此,贾健旭要求技术部门就是做技术,在成本上考虑问题,要和整车企业一条心,才能提供解决方案,甚至贾健旭要求技术部门改变合资体系。毕竟,现在的合资车企外方不管产品是否有市场,只要导入产品,外方就能收取开发费用。但对上汽来说,合资公司走的远,对中外股东才更有利。从这个角度讲,技术部门不仅要高效率开发技术,还要将零部件与整车强捆绑,好的技术一定是在整车上得到市场认可,只要技术不好,什么车都不能用。反过来讲,只要技术好,完全可以卖给合资。
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对上汽来说,贾健旭的这番言论动的蛋糕可不小。上汽集团除了整车,还是全国最大的零部件企业华域汽车股东。仅2023年,这家全国最大的零部件汽车集团利润超过50亿元。从利润为中心向成本为中心,意味着在整车波动的环境下,上汽集团要在自己还没有失血的另一条腿上开刀,这个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和零部件相比,上汽的合资体系对贾健旭更是挑战。无论上汽大众还是上汽通用,两个合资公司的规模、技术和零部件不仅与上汽捆绑很深,甚至是中国汽车市场化的技术、人才、零部件规则的建立者。在合资本来收益就持续下降的今天,贾健旭提出的“什么不好卖就不做什么”,对外资的整车与零部件引入中国的专利费用这块肥肉是巨大影响。动这个蛋糕,说明贾健旭对上汽效率与成本把脉很准,但动起来的连锁反应,对上汽是个大学问。
看得出来,贾健旭是一个懂生意的人。他在讲话中要求,上汽零部件要围绕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等七大技术底座做好功课,依托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全新电子架构等创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将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跃迁升级至2.0时代。核心诉求是扩大七大技术底座用户量,甚至反哺卖给合资车企,而不是被所谓的利润考核束缚住手脚。
狡猾的贾健旭不仅不准备给那些没有产出的合资产品支付零部件与整车专利费,甚至还要求上汽内部体系的技术做出来,将来卖给合资车企“赚外快”,这真是一个比“李云龙”还要精明的人。
像华为一样在技术上先当孙子后当爷
干企业千万不要给自己“树敌”,任正非的特点是先当孙子后当爷爷。华为的竞争力很强,但一定是在技术得到市场全面认可后,才会和人竞争甚至翻脸。在这一点上,贾健旭对上汽的现在和未来看得更准。
过去几年,上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像极了受气的小媳妇。技术与产品的衔接迟滞,导致上汽集团旗下各个品牌的新能源产品在市场上吃不到热乎饭,内部的愤懑让各业务线在公开场合出了很多洋相。智己第一个使用防晒玻璃,却被小米讲的出了圈,许多技术都比小米用得早,但就是没有小米卖的好,导致智己团队将这份怨气在公开发布会上洒到了友商身上,既没有让消费者认可还显得自己小家子气。
贾健旭这次的内部讲话专门强调,“干技术一定要悄悄干,不能树敌,要在过程中形成体量,要一鸣惊人的干,等出来的那一天就是惊艳。”看得出来,贾健旭没少研究任正非的商业之道,他所说的这些就是华为早期所做的。
当年华为还是一家小公司时,在香港代理销售用户交互机获得第一桶金。和其他友商有了一点钱上电视高谈阔论不同,任正非要求把钱全投到技术上,谁好就学谁,形成了接近你、学习你、模仿你、超越你的华为“黑寡妇模式”。在干成之前,处处示弱,甚至不断表态自己绝不会进入大家认为的商业领地,从而麻痹所有人。一旦技术成熟与市场接轨,华为的产品迅雷不及掩耳的形成规模和商业地位,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贾健旭把任正非的华为之道在讲话中改了话术,要求团队先学会跪着做人,只有跪着做人的时候,人家都不知道你有多高,等到哪天站立起来时,才会成为真正的巨人。在这个过程中,上汽集团要不断跟自主谈、跟合资谈,把零部件技术真正普及到规模上,届时再说自己是技术老大。看得出来,贾健旭的心里和上汽其他人一样憋着口气,但这口气他要磨成牙,等到成气候的适合再咬死人。
让所有销售负责人成为余承东
上汽集团有个特点,在上汽体系是条龙的人才,出来干都变成了蛇。体系是个有意思的东西,既成就人也麻痹人。稳定的市场环境下,体系的结果往往会培养出一批人才,但也会让这些人才过于自负的认为,这些成果是他们个人的能力。
现在看,体系面对多变的市场开始失灵,但体系的改变往往滞后于市场与消费需求。对国企来说,解决体系对人才的束缚是一门学问,尤其在面对市场前沿的销售部门,用谁?怎么用?什么变什么不变?这道题不好解。
贾健旭担任总裁的几个月时间里,上汽集团把销售部门负责人全部调换,规律是熟悉自主的人到自主部门,擅长打硬仗的人到变革最大的部门,较为稳定的部门用内生型人才。贾健旭对这些销售部门负责人点名表示,他们不用适应,要马上做出变化。
熟人好办事,但对贾健旭来说,熟人不是按照老规矩办事。他要求所有销售就一个考核标准——能效比。在他看来,销售卖不好绝对不能埋怨产品,每一个销售负责人要把自己做成IP。其实,这就是任正非对余承东的用人之道。不管有多少人讨厌余承东,不管内部有多少人孤立甚至希望干掉余承东,余承东的生存法则就两条,一是获得任正非的信任,二是在商业结果上永远做出市场。做好这两点,余承东永远在华为有饭吃。
对贾健旭来说,如果他是“李云龙”,这个时候身旁必须有“魏和尚”和“张大彪”这样的IP。他可能不奢望上汽出现第二个余承东,但他希望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俞经民、上汽国际销售负责人朴春旭、上汽大众销售总经理傅强、上汽通用副总经理薛海涛等业务负责人成为“魏和尚”或“张大彪”这样的人物,而不是在需要打仗的年代做靠体系吃饭的“邢副团长”。
一封巧妙传出的内部讲话稿,展示了一家国有车企总裁的所思所想,也让外界看到一家企业舵手的操盘学问。经商和打仗一样,看似用的是猛劲,其实处处都是艺术。对贾健旭来说,现在烧什么火,舆论都不会对上汽感兴趣,莫不如用最朴实的方式,把上汽想要变的过程和方向巧妙地呈现出来。正向评价多,不做回应;反面评价多,不做解释。反正就是一封找不到源头、没人认领和追责的讲话稿,让该看到的人看到,该懂的人懂了,该达到的效果达到了。不得不佩服,贾健旭激情背后也是个“狐狸”,只不过和被王石称为“银狐”的任正非对比,贾健旭还需要用时间和成果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