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越来越近,各大影片陆续定档,在目前已正式定档的作品里,前春节档票房冠军贾玲新作《热辣滚烫》,目前讨论度最高。
各项数据也显示《热辣滚烫》暂时拥有断层优势。
与电影一同“官宣”的,还有贾玲为电影减重100斤消息,更将她与《热辣滚烫》的讨论度推向新的高峰,不少网友已经预测贾玲会再拿一个春节档新冠军。
《热辣滚烫》能不能复制《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很难有绝对准确的预判,因为票房永远带着不确定性,但对贾玲新一轮的尝试,我却想先点个赞。
是为她以冒险方式去挑战新片的勇气,也是为她再一次抓住了大众情绪痛点,更是为《热辣滚烫》想要传递的能量,每一份卖点,都很让人动容。
人,因何而活?《热辣滚烫》是一部翻拍作品,原版是日本电影《百元之恋》,在提翻拍色变的内娱,这可能是《热辣滚烫》唯一一个会让观众产生犹豫的元素。
但看完原版《百元之恋》再看《热辣滚烫》相关物料,我反而更加期待。这是一个翻拍故事,却有着非常强的本土化优势,因为其中的痛点是共通的。
故事讲述了啃老多年的女主从颓废肥宅向职业拳击手的转变过程。前半程其实很压抑,或者说“丧”,后半程的热血也并非绝对爽片,却很触动人心。
主人公面对的高山,是她自己,或者说,是迷茫。
在家当肥宅,这样的日子理论上应该是“快乐”的,不用为生计奔波,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用感受疲惫压力,可以睡到自然醒,也可以通宵打游戏。
如此不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吗?
可无论主人公怎么用“快乐”麻痹自己,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都只能看到“颓废”,长期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后,女主逐渐变得不修边幅、没有精气神。
即使编剧没有直接点明女主的心态,观众也能看到她懒散外表包裹的迷茫。
每天不断循环的吃饭、睡觉……在繁忙的打工人想象中是安逸轻松的,但没有朋友、没有爱好、没有目标追求,如此循环的生活,“快乐”就变味了。
她开始像很多躺平后并没有真正快乐起来的人一样,不知因何而活。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如果有想要做的事情,亦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支撑,哪怕是遇上喜欢的人,都没有去爱的勇气。
电影选择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当主人公,因为有父母的包容,女主无所事事亦能活着,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不用费力去想。
现实中大多数迷茫的人都未必走到这个地步,但每天仅仅为当下生存麻木地循环着,想要快乐却快乐不起来,想要热情拥抱生活却没有热情的人,比比皆是。
大家在麻木与颓废中不断思考“人为何而活?”、“生命有什么意义?”,却在时间流逝中总是找不到出口, 因为,想要打破死水般的牢笼,首先,要变。
而“变”,便带着未知与害怕。
生命,需要“斗”近年来网络流行的“躺平”观念,有人抨击,有人支持,客观来说,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将“躺平”生活过得丰富有意义,同样有力量感。
但有一部分人,其实并不能真正拥抱“躺平”。
很多人的“躺平”,不是出自对生活方式的热爱,而是被迫的心理安慰,或者对责任的逃避,害怕面对压力,害怕撑起责任,害怕难预知的尝试。
为了不面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挫折,便安慰“我自己快乐就好了”、“不尝试就不会失败”、“不必那么折腾”,结果逃避了“麻烦”,却又将生活过成了死循环。
想要变,却不知道如何去变,更不畏惧“变”可能带来的失败。痛苦,便层层叠加,自我安慰式的快乐,不断在崩盘。
这便是《百元之恋》想要引出的社会痛点,亦是Z时代年轻人经常自缚的痛点,我们拥有了更好的物质,更好的生活,却似乎丧失了“生命力”。
在这方面,电视剧《繁花》里的角色与当下对比最为明显。
90年代,充满着各种人们从未经历的变化,人们远远没有当下年轻人般可以安逸地“躺平”,却在时代浪潮下,散发着令人羡慕的勃勃生机。
汪小姐的不服输,范总的忙碌钻营,宝总的冒险挑战,甚至梅萍的费尽心机上位……观众对每个角色的喜好可能各有不同,也未必认可他们的选择。
但观众,绝对会被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博弈的精气神打动,这些角色像江河中努力向上游的鱼儿,你未必知道它上游的目的,却会被那股子韧劲感染。
《繁花》群像的动人之处,亦由此而来。
而当下,很多处于迷茫中的人恰巧缺的就是这股子与天斗、与地斗、与洪流斗的劲头,试图待在原地不动以逃避风浪袭击,却发现不动的结果是逐渐僵硬。
已经“僵硬”的人生怎么游动?
这是电影想传递给观众的东西。不同人振奋的点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首先要做的都一定是燃起生活的斗志,找到自己的斗志。
是走出麻烦地自我保护区与生活博弈,是从博弈中感受自己还活着的魅力,是从博弈中不断吸取生活的能量,哪怕要面临失败,哪怕挫折坎坷,都值得我们一搏。
我们不必执着于弄明白“人为何而活”,却要拥有与生活搏斗的力量,这份能量,在前行与变化中消耗,亦在前行与变化中生长,再不断滋养着我们的人生。
贾玲的变与不变从《热辣滚烫》的故事内核与制作取向,观众也能发现导演兼主演贾玲,也有着她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她精准抓取社会痛点的敏锐。
《你好,李焕英》,因亲子关系感染观念,它道出了我们说不出口的爱,呈现了我们执着的暖,也从另一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忽略的爱。
观众看完这部电影,或是动情,与是亲情和解,各有各的触动,这份能引发大部分观众触动的魅力,是故事能成在春节档火爆的根本原因。
而即将上映的《热辣滚烫》,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的痛点,却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在面临的困扰,是一种说不出口又想要逃避的无力,是对生命的不解。
可以想象,当这份痛点被犀利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会有多少刺痛,亦会有多少热血与治愈,如果能在痛点共鸣后勾起观众奔跑的决心,更意义非凡。
做到这些,电影票房,便拥有了天然基底。能够找到这个痛点并用恰当的故事去与观众隔空探讨,是贾玲作为导演的成功。
而《热辣滚烫》里,贾玲在精准寻找社会痛点的同时,也呈现了她自己的“变”:为贴合角色后期成为专业拳击手的体格,努力减重100斤。
100斤,相当于减掉了一个24岁时的贾玲。
很多网友觉得,这是电影的营销噱头,将为电影减重100当卖点,不仅能引发观众观影好奇心,还有利于电影定档后的话题快速发酵。
不可否认,减重噱头肯定有营销方面的考量。
但除了营销,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有的,而且与电影内核一样让人振奋。
于贾玲而言,电影营销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她却选了一个需要自己交付毅力才能达成的路子,选了一个作为成功导演与喜剧人不需要强行突破的东西。
她本可以待在原地,在自己的喜剧人舒适区不动,可以选其他演员呈现这个角色,也可以去掉角色前期的肥胖设定,保持原版没那么强的体型反差。
但她都没有,而是在挑战新片的同时,去挑战一个她多年都没有成功的减重,尝试撕下身上的标签迎接新的变化,不考虑成功与否,只付之行动。
这样她,真的很像《繁花》里那些与时代博弈的前辈,很像江河里逆流而上的鱼儿,在我们还在犹豫前方的未知时,他们已经果断前行,徜徉天地之广阔。
故事里想传递的能量,在故事外由导演亲自验证了,感动翻倍,热血也翻倍。客观来说,无论电影是否能成功,这份尝试与挑战,都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