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9日,获得特赦的末代皇帝溥仪回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公民生活。
临近年关,周总理安排了一场除夕晚宴,接见溥仪。
席间,周总理向溥仪征求了他对今后工作和生活安排的意见。
然而溥仪提出了两个想要从事的职业,却都遭到了拒绝。
末代皇帝找工作1945年8月,随着日本正式宣告战败投降,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彼时身为战犯的溥仪,在沈阳被苏联军队逮捕,随后被押解至苏联境内接受监管。
直至1950年7月,溥仪被移送回国。
其后的岁月里,他先后被安置在哈尔滨与抚顺的战犯管理所内,开始了深刻的反省与改造历程。
1959年12月4日,溥仪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庄严宣布了对他的特赦令。
这位曾经的末代皇帝告别了囚禁生涯,重获自由,并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1960年的1月26日,正值除夕前一天。
周总理特别邀请了,刚获特赦返京的溥仪及其家人一起,吃了一顿“年夜饭”。
晚宴持续了三个半小时之久,期间周总理与溥仪交谈甚多。
周总理亲自向溥仪征询了,关于他未来的生活规划,想要给溥仪安排一个既适合其个人条件,又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
谈及个人的职业憧憬,溥仪直言自己想要当一名医生。
过往的宫廷生活中,医学是溥仪闲暇时的爱好所在。
再加上宫中有着顶尖的医疗资源,太医院也是名医云集,使溥仪得以近距离接触学习。
他读过许多中医典籍,更在帝师朱益藩的指导下,深入研习中医理论,对各类药材如数家珍。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他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医学,不仅系统学习了医疗知识,还在医务室亲身实践。
从为患者打针、测量血压,到中医诊脉、针灸等疗法,皆是驾轻就熟。
然而,当周总理听闻他这一想法时,却婉言相劝:“你给人家治病,治好了没事,治坏了就会有闲言闲语,这样不好。”
周总理深知,尽管溥仪已是一位平凡的公民,但其特殊的身份仍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舆论风波。
如果没有治好病人或是出了什么状况,难免招致非议与误解,这对于溥仪本人乃至社会都是不利的。
后来又有人提议,让溥仪到故宫博物院工作。
毕竟故宫曾是溥仪的家,他对那里的了解是很深的。
然而这样的安排,也未能得到周总理的认可。
究其原因,还是溥仪的特殊身份。
尽管清朝的统治已成过往云烟,但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对这位末代皇帝抱有很大的好奇。
封建帝制的阴影,在某些人的心中仍旧挥之不去。
他们很可能会将溥仪视为一种特殊的“展品”,而非普通的工作人员。
如果溥仪真的在故宫博物院任职,很可能扰乱故宫的正常秩序,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后来经过周总理的深思熟虑,溥仪于1960年2月被分配到了北京植物园,担任园丁及售票员。
一年后,他又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
不得不说,溥仪这两个被拒绝的职业,如今还都是热门职业呢!
登基户口遇麻烦从末代皇帝蜕变为普通公民,溥仪的后半生是一段深刻的“改造”历程,期间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1959年末,得到特赦的溥仪重获自由,回到了北京。
五妹韫馨和妹夫万嘉熙到车站去接他,到自己家中暂住。
第二天,溥仪先是到民政局报到,随后就立刻前往派出所办理户口登记。
当工作人员听到“爱新觉罗·溥仪”这个名字时,不禁微微一愣。
随后仔细核对特赦令,郑重地将他的名字登记在底簿,协助他完成户口登记的手续。
在填写文化程度一栏时,溥仪与登记人员都犯了难。
实际上,溥仪的文化程度在当时的社会算是很高的,甚至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但他自幼接受的是皇室精英教育,没有获得任何文凭。
工作人员犹豫了许久,最终填上了“初中”。
家庭住址,也令登记人员颇为头疼。
对于溥仪而言,紫禁城当然就是他的家。
但时代的变迁,早已让那里成为了公众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
经过一番商讨与考量,最终填上了五妹韫馨与妹夫万嘉煕的家——西城区前井胡同6号。
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崭新户口卡片,溥仪双手微微颤抖,满是感慨。
他向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以示感激。
这张小小的卡片,对他而言却是意义非凡。
在过去的岁月里,无论是紫禁城中的幼主,还是满洲的傀儡皇帝,他从没有这样公开使用过自己的名字。
他是末代皇帝宣统,也是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时,他更是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只有一个冰冷的“编号981”。
如今,这张户口卡上,赫然写着他的本名,爱新觉罗·溥仪。
这是他新生活的起点。
初次工作新体验1960年2月,溥仪开始在北京植物园工作。
起初他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只能负责打扫卫生和浇水这种简单的工作。
或许是因为这来之不易的新生让他非常珍惜,溥仪工作很认真,也肯努力学习园艺知识。
不久之后,他就被调至更为专业的扦插繁殖温室工作,成为了技艺娴熟的园艺师。
工作之后,溥仪首次拥有了众多“同事”,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件既新奇又温暖的体验。
在植物园工作的日子里,他和多位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交到了不少朋友。
植物园主任俞德浚,这位20世纪40年代就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深研植物学的园艺界泰斗,对溥仪的影响很大。
俞主任曾送给溥仪一本《植物园手册》,溥仪如获至宝。
不仅认真研读,还细心做笔记,甚至亲自采集标本,努力钻研植物学。
植物园党总支书记田裕民,是一位早年投身红军、历经战火洗礼的老革命,和溥仪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田书记常常邀请溥仪到家中做客,两人还时常一同鉴赏新购藏的清代文物,交流心得。
与溥仪同在一个院子里居住的胡维鲁,也是一位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队大校。
早上起床之后,溥仪总是跟着他一起练太极拳,周末也经常结伴乘坐植物园的车回城度假。
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溥仪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整整60元。
在那个年代,60元可不是个小数目,足以支撑一个家庭几个月的开销。
溥仪那时候住在单位的宿舍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太多开销。
这第一笔工资要怎么花,他考虑了很久。
最后,想到自己的被褥还是从战犯管理所带回来的,溥仪决定给自己添置一床新被子。
他自己去买了棉花和布面,拜托同事帮忙去做。
拿到新被子时,溥仪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溥仪自己回忆,那天那特别高兴,甚至连困扰他多年的失眠都好了不少。
这是他第一次通过劳动赚钱,也是他第一次用自己赚来的钱给自己添置东西。
或许也是第一次,他真正感受到了自我价值。
重游故宫指错误在植物园工作一年后,溥仪被调往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文史专员。
他的工资从原先的60元涨到了100元,撰写文史资料还有额外的稿费。
换了新工作后,他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不少。
有一次,几位同事要到故宫去,溥仪曾在紫禁城居住多年,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向导。
用溥仪自己的话来说,他在紫禁城生活那么久,就是闭上眼睛也知道走到了什么地方。
那时候,故宫太和殿还可以走进去参观。
再次踏入这金銮殿,溥仪一直盯着龙椅看,最后以游客的身份,小心翼翼坐了上去。
有人提议为他拍一张照片,但溥仪却拒绝了。
当被问及原因时,他沉思片刻,缓缓道:“这龙椅并不好坐。”
过往帝王生涯的真实感受,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却难与外人道。
在游览故宫的过程中,溥仪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些熟悉的场景与景物,勾起了他无尽的回忆。
然而,随着他的观察,溥仪很快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故宫中的许多摆设与记忆中的不符,甚至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
比如西暖阁有一扇暗门,如今却被堵住了。
这道门是用于紧急逃生的,是皇帝在紧急情况下保命的秘密通道。
光绪皇帝寝宫中,有一柄宝剑被随意地挂在了侧壁上。
但据溥仪回忆,这柄宝剑之所以被置于寝宫之内,是因为有大喇嘛开过光。
必须要挂在门正对着的墙上,才可以镇宅辟邪。
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光绪寝宫中挂的照片竟然不是光绪本人。
溥仪见了,立刻找到工作人员,指出了这处错误。
工作人员还是头一次遇到有人来故宫挑错的,他不知道溥仪的身份,只当他是普通游客。
于是一再强调照片没有错,是他认错了。
溥仪听了,指着照片笑道:“我是爱新觉罗·溥仪,照片上的人是醇亲王,是我亲爹。你说我可能会认错吗?”
话音刚落,整个房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工作人员面面相觑,陷入了沉默。
那场面,又尴尬又好笑。
跌宕坎坷获新生溥仪的一生,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复杂、传奇的一页。
他生于清朝末年,那是政治动荡、内外战乱交织的时代,大清王朝已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自小便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之中,其人生也充满了波折与无奈。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踏入中国……
历史巨变中,溥仪三次登基为帝,又三次被迫下台。
年幼即位时,溥仪还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对于皇权、政治一无所知。
随着清朝的灭亡,他被迫退位。
后来他试图复辟大清,但终究未能成功,反而成为了他人手中的傀儡。
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他再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但这一次登基却充满了耻辱,他成为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
溥仪的特殊身世和经历,使他成为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历史人物。
溥仪被引渡回国时,正值轰轰烈烈的三大改造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稳步扎根,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
为了促进战犯的改造与思想转化,中共中央对战犯实施了“一个不杀,集中管理教育”的宽大政策。
抚顺战犯管理所,实行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核心举措之一就是组织战犯们写个人悔罪材料。
这些材料被统一命名为《我的前半生》,旨在引导战犯们深刻反思过往,彻底告别旧我。
对于溥仪而言,撰写认罪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由于缺乏真诚的认罪悔罪意识,他往往避重就轻。
下意识地回避与日本人勾结的罪行,或是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然而,在战犯管理所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下,溥仪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防备与侥幸心理,开始正视并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
经过一番努力,他最终完成了长达20万字的认罪书《我的前半生》。
战犯管理所将溥仪撰写的这份认罪书油印成册,成为了政法界和史学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还被公安部送给了包括毛主席、周总理在内的中央领导审阅。
周总理看完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对溥仪说:“你敢于彻底揭露和反思自己的过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作为末代皇帝,肯这样暴露不容易。沙皇、威廉的回忆录,都是自我吹嘘;英国的威尔斯亲王也不例外。历史上还找不出这样的例子,你创造了一个新纪元。”
刚被引渡回国时,溥仪心中恐惧不安。
他先是担心自己会被判死刑,后来又悲观地认为余生将在战犯管理所中度过。
然而,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关押与改造后,溥仪终于重获自由。
时任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的金源,见证了溥仪的转变。
他回忆道:溥仪在重获自由之际,痛哭流涕地回顾了自己前半生的罪恶历程,言辞之中充满了悔恨。
那是对过往罪行的忏悔,也是对重获新生的感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都想要见一见这位末代皇帝。
他们难以想象,昔日的帝王竟然能够适应普通公民的生活。
在一次外交场合上,周总理风趣地向一位外国元首介绍溥仪:“这位便是过去中国的宣统皇帝。”
话音刚落,溥仪便迅速起身,接道:“今日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仪。”
1963年,日本自民党议员阿部文男在北京见到了溥仪,问起了他生活的变化。
溥仪坦言,过去的生活看似尊贵,实则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能力,使他变得脆弱不堪。
相反,成为普通公民后,他学会了独立生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幸福。
“过去当皇帝都是受制于人,并不自在。虽是在北京出生,却连北京什么模样也不知道。过上了公民生活,才有了真正的自由,有了真正的幸福。”
可以说,是后半生的改造,让溥仪找回了真实的自我,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他不再是那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末代皇帝,而是一位拥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普通公民。
参考文献
王玉龙《末代皇帝后半生与新中国的不解之缘》
李淑贤、王庆祥《溥仪后半生活得更有人格》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说实在话,百年耻辱的第一死敌是英国,第二是法国,三和四是趁火打劫的俄罗斯和小日子。
末代皇帝的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一个盘子一个漱口杯。
唉那时候最大的罪人就是那个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