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国度?中国学不起用不来|程振彪谈适度消费汽车(中)

新汽车 2024-09-13 11:00:03

作者|程振彪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我国汽车总保有量(2023年为3.36亿辆)和增量,均居世界之首。

许多城市,除了高楼大厦、密集的建筑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外,遍布角落的汽车是最突出的景观。目之所及,不是流动的车,就是停放的车——街道上是汽车,马路两边停满了汽车,自行车道和行人道上也停放着汽车。

不少居民小区,原先比较空旷,老人、小孩在小区内道路上行走很安全、很放心。但转眼几年间,情形大变,所有的地面空间都已被汽车塞满,老人和小孩连出入自己的家门口都提心吊胆,担心被突如其来的汽车撞上。

过去,邻里之间关系甚为融洽,一团和气,而眼下,彼此因争抢停车位置,不时发生口角或争吵,难怪一些未成年孩子竟也知道“是汽车惹的事”。

一位朋友最近见到笔者讲道,他居住的小区内有十几栋三层联排别墅,每户配有一个车库,或自家门前有一个停车位。近几年,每家相继新添了车辆,左邻右舍每户至少是两部车,有一户三口人共3辆车,可想而知,停车成了大问题。为此,好多住户违规私自毁掉门前的绿地和灌木花丛,改建成私家停车位。

这位朋友为消失的绿色植物叹息,说太多的私家车让小区空间变狭窄了,甚感压抑。

▲程振彪

2017年3月8日和13日,人民日报记者就汽车社会存在的问题,在北京街头进行随机采访,对象是20岁以上的成年市民,总人数为50人,开车出行的占50%。受访中,有46位市民最关注堵车问题;很多市民表示最大的烦恼是“车太多”。有人直言,堵车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影响生活质量,市内空间被汽车占去太多,感到很憋闷。

大城市因为车多给人带来诸多麻烦,这不足为奇,只是现在不少县城也车满为“烦”。

如今,如果与城里人聊天,问他们民生中哪些事属于“急难愁盼”之类,许多人会回答:“有汽车但没有地方停放。”“买辆私家车,钱不是问题,难的是停车位,不但价钱贵,而且往往买不到,没有指标。”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汽车数量犹如脱缰的野马,跑得太快,停车设施怎么建也跟不上,何况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使用。

高德地图与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2022年初联合发布的全国停车场分析报告称,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停车场超百万个,但相较于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停车位仍有约8千万个需求缺口。

若比照西方汽车先行普及国家的通行做法,社会上一辆汽车至少应按照4个车位进行配备规划,如上下班时要停车、到各种公共场所要停车等,那么,我国3.36亿辆汽车需要配备14亿多个停车位。很明显,这个需求缺口远不止8千万个。

不难想到,要建造这么多停车设施,主要的难点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土地面积,14亿个停车位需要占用上万乃至数万平方公里,这是我国土地资源存量能力无法承受的,否则,汽车将与粮食争地,去突破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几无可能。

当前,我国应尽早破除城市汽车之困与不良汽车文化。

城市之困

首都北京因为汽车保有量大且集中而经常堵车,常被外地人戏称为“首堵”,在北京约个朋友吃饭,至少要提前1小时出发,以留出路上堵的时间。不过,没过几年,外地人发现,自己的城市也像北京一样“堵”了起来。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武汉有关研究单位和媒体,为了给本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大会建言献策而提供素材,专门到社区、有关场所实地调研与采访。以下是媒体报道的所见所闻,这些情况在全国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是小区每天上演抢车位大战。

停车难是武汉新老城区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很多小区,因为停车位不够,抢车位大战每天都在上演。

2023年3月3日21时30分,家住武昌区世纪彩城小区的王女士开车进入小区,转了两圈也没有找到停车位。无奈之下,她瞅准一个稍大一点的空位将车停了进去。下车前,她习惯性地检查挡风玻璃后面的联系方式是否被遮挡。“需要挪车时,别人可以联系我,人们都习惯了在车上留下联系方式。车位太难找了,平时能不开车我都尽量不开车。”王女士说道。

据楚天都市报记者调查,老旧小区的停车窘境,虽然在一些新建小区有所缓解,但由于汽车保有量增长太快,停车难的问题逐渐显现。

胡先生住在硚口一小区,2019年入住时,地下车位还能出租停车,后来政策调整,地下车位只能购买,不再出租,没买车位的业主只能停地面,小区停车位基本靠抢。有时候,车位要找好久,确实没办法时,就停在绿化带和过道上,经常半夜被叫起来挪车。胡先生很痛苦地诉说。

停车位紧张,在各景点景区、热门商圈、大型医院、学校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更加明显,常常出现“开车半小时,找停车位半小时”。同时,车主排队停车,加剧了这些区域的道路拥堵。“周末天气好的时候,很多人到东湖绿道游玩,梨园周边就成了堵点,周边停车场虽然建了很多,但还是僧多粥少,完全不够用。”游客王先生如是说。

某单位全国人大代表王女士也走访了一些地方。她向媒体记者表示,虽然国家与地方政府为缓解停车难作出了巨大努力,但仍未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对环境品质提升的期盼。

她通过调查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缺口大,新建停车位供应速度跟不上汽车保有量增长的速度;二是不均衡,老、旧城区大多存在历史欠账,与新城区新建小区配建停车位反差明显;三是利用率低,管理手段落后。

为此,她建议:首先,应考虑解决汽车总量增长太快导致供需矛盾尖锐问题,现在来看,停车位建设无论如何也难以跟上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应大力提倡人们绿色出行,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倡导,让市民群众自觉选择非私家车出行方式,乘坐公交、地铁、利用自行车和共享汽车等环保低碳出行工具。

其次,进一步加快停车设施建设速度,建设生态停车场,尤其需要大力发展立体化停车产业,充分发挥其土地利用率和空间利用率高的优势,同时,科学合理规划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建设,尽可能拓展停车位建设空间。

最后,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分时共享模块,开展错峰错时停车、分时租赁、车位共享、信息实时查询、停车引导等。

除此之外,记者在走访中,还听到许多武汉市民对私家车随意停在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汽车道上表示强烈不满和抱怨。

这些市民认为,乱停车不仅给正常交通秩序和安全带来很大危害,而且从纯粹的经济角度上讲,也很不合理。修建道路和设置停车位在工程标准上是完全不同的,造价也不一样,有关部门为了解决市区交通拥堵,拆掉了很多房屋以便修路,但路一修好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便停满了车,如此这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恐怕永远难以化解市区的拥堵。

不良汽车文化

我国已然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和汽车消费国家,但难言已形成比较成熟健康文明的汽车社会和汽车文化,倒是一些颓废观念、不良社会风气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滋生蔓延开来,甚至大行其道。

想当年,德国戴姆勒与本茨两位老先生发明汽车,本意和初衷只不过把它当做一种人们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工具而已。但令两位发明者不曾料到的是,其身后有那么多“好事者”,给单纯的汽车添加了许多与之本质不相干的东西,逐渐赋予了太多的社会属性。其实,不管汽车多先进、具备了多少新功能,都只是锦上添花,其最基本的功用,仍是将人从此处移送到彼处。

其一,不合理使用。

汽车已普遍进入家庭,方便了国人出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办事效率。也许,正是汽车提供了过多的方便享受,久而久之,也使很多车主养成了“汽车依赖症”,须臾离不开车,只要一出家门,就想着往车里钻。

环视整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步行少了,坐车多了,甚至到距离自己的家门口仅约百米之遥的小超市、小商店,像买瓶酱油、买包香烟什么的,或吃个早点等,也要开车,这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合理,既对社会没好处,于己而言也不划算,开车所花油费可能比酱油钱还多。更重要的是,缘于出行有车开,人们走路的机会少了,身体的运动量随之减少,长期积累下去,身体会滋生一些“富贵病”。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时至今日,已有不少人对此不良习惯开始反思,并付诸行动改正。

笔者认识一位朋友,前不久,他买了一辆新车,但每天上下班仍与往常一样,还是骑自行车。他说,买车是为了平时与家人一起出远门方便些,而自己的家距离工作单位不到5里路,用不着开车。他还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不超过10里路的出行一般都不开车。

除此之外,对短距离出行(尤其在市区)不开车的优势,笔者也有切身的体会。本人75岁之前的岁月,去公司总部上下班皆骑自行车。

有一位同事与我同住在一个小区(距离总部大楼约有2~3里路),他因到办公室后,往往过些时间要再去别的地方处理业务,所以每天都是开车上下班。早上,我们二人各自以不同的通行方式,大致同一时间点从小区出发。结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骑自行车者的我总是先于开车者的他到达办公室。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市区上班高峰期,红绿灯路口常常堵车,甚至排成长龙,而骑自行车则可避免如此麻烦。因此,我们二人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市区短距离内出行,非必要不开车,于社会于个人皆有益。

其二,“贪大求洋”,“面子炫富”消费。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轿车进入家庭应该以中型(偏下)和小型车为主,这与现今中国家庭以三四口人居多的趋势相匹配。然而,汽车社会的现实却与此愿望相差甚远。长期以来,汽车市场弥漫着一股邪风,普遍存在过度消费的不良倾向,如“贪大求洋”,以汽车的大与豪华为荣、为美、为傲,非国外名牌不买等。

所谓“贪大”,就是汽车的尺寸大,外形大。这样的汽车自重大,制造起来耗材、费工时等也都更多,排放亦更多;大汽车需要马力大,发动机工作的油耗也更多。所以,这种大汽车称之为“油老虎”。

纵观世界,日本、西欧等国家(地区),省油的小型、轻型车比较普遍。而在美国,“油老虎”车大行其道,倍受青睐,大型、全驱动型家用车比比皆是。在该国,汽车是首屈一指的耗能排放大户,这是该国以不足4%的世界总人口占比,却消耗全球约25%能源的主要原因。

美国在汽车使用上的过度消费(本质上是浪费),不仅是其汽车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整个国度在其它许多领域也皆过度消费。难怪国际上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均对美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批判,认为若全世界都比葫芦画瓢地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高能耗、高排放下去,那么,宇宙中即使有3个甚至5个地球也不够用。

在汽车消费使用上,“贪大”在中国绝不能是一件值得提倡、听之任之的事,国家、全社会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加以引导和纠正,中国决不能走“汽车轮子上之国度”的老路——我们既学不起,也用不来。

所谓“求洋”,就是过分或盲目迷信国外品牌,信不过中国自己的,非洋品牌不买。早些年,国产品牌汽车在质量等诸方面与国外品牌相比,确有一定差距,但如今二者在使用性能上已基本上别无二致,但售价前者却比后者便宜不少。因此,从单纯的出行目的来考虑,大可不必“求洋”。

有关机构调查分析认为,我国汽车消费之所以存在“贪大求洋”的倾向,与受到旧时代遗留下来的讲排场、摆阔气、相互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也与多年来西方社会高档奢侈品消费之风的蔓延密切相关。在此种奢靡风气之下,拥有和开豪车,与穿名牌服装、抽好烟、喝好酒、带名表、挎名牌包一样,成了一些人的消费时尚。

君不见,一个时期以来,城镇上下,部分年轻人工作后,只要收入在中高层次的,不管工作和日常生活是否需要或必要,只为赶时髦也得买辆车,并且还要档次越高越好,车子与房子等也一样成了一些年轻人恋爱、结婚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此,一些外国人也不甚理解和赞同。英国《金融时报》曾刊文尖刻地讥讽:“中国可能已经足够强大到在债务上训斥美国,但在购买高档车时,许多中国消费者还是信不过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在世界各个国家,跟朋友、同事和邻居攀比,都是购买高档车的一个强大动机,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严重。”

这段文字描述,值得国人深思,想想我们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前不久,一个朋友讲一件事。他的邻居是一个中等程度的富商,拥有一个中型企业,一座工厂(估计总资产数千万元),住联排别墅,全家三口人,有两辆沃尔沃牌轿车,一辆本田SUV。

饭后闲聊时,此邻居老板对我的朋友说:“李总,按资历和对国家的贡献,您才应该开豪华高档车。以自己的本意,也很想与您一样开那种1.6升的小型车,完全可以满足我上下班出行需求。但有时要外出谈生意,签合同什么的,若有客户见我乘坐这一类经济型车而来,他们就可能怀疑我的经济实力,买卖也可能做不成。”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就相当于门面,这也许是我国汽车过度消费的一个原因吧。

旧社会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其腐朽思想理念却根深蒂固于人的头脑中。按照该老板对自己过度消费汽车的解释,虽可理解为“被动而为之”,但也不应该“心安理得”。作为国家公民,人人都有责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生活,应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的具体生活做起。人生在世,无不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好与坏”并存,如何应对,全在自身,正所谓“清者自清”。

相关心理学家研究也认为,人的真正自信来自于内心与理性,而不是假于外物。恰如某人的一句幽默话如说,“坐在豪车上的臀部也不会变为金屁股”。缺乏内在素养的品质和气质,用再华丽的外表去装饰,也不会得到世人真正的尊重和敬仰,其内心也难获得真正的平静。

如果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远方,就会看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兴起的新潮流、新风尚,与我国存在的上述现象完全不同。

丹麦哥本哈根被誉为世界最绿色环保和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大街小巷到处是骑自行车的市民,他们骑车去上班、上学,同时还锻炼身体。在他们的意识里,骑自行车并不代表贫困或买不起汽车,而是代表基于绿色环保、减碳的自律,以及对健康和大自然的热爱,骑车人普遍受到尊崇。

回过头来,看到我国多数城市正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塞满,我们该作何感想呢?

0 阅读:12

新汽车

简介:有品质的汽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