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素材来自身边生活,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在楼下小广场,小孩子聚集的地方,听到一个宝妈在控诉自己的婆婆。
她说婆婆每月5000退休金,帮他们带娃,还要3000带娃费。
宝妈的话我就不赘述了,作为婆婆实在听不下去,我只想说:
“父母帮子女带娃这件事,要分清两个字”情“与”理“。婆婆帮忙带娃是老人对子女的一份情,不带也无可厚非,谁的娃谁自己带。”
我叫刘敏霞,今年60岁,退休后,在儿子家带娃6年,跟儿媳每月要3000。
儿子一听说我要钱,立刻跳起来说:“妈,您看大孙子,怎么还要钱?别人家都是给子女钱?您也太财迷了。”
我不知道儿媳的心理活动,但她还是尊重我的选择,每月到日子给我转3000。
前段时间,我跟儿子儿媳商议,儿媳放暑假,我就回自己家安享快乐的退休生活。
我拿出一张银行卡,递给儿媳,告诉她里面有25万,是我给孙子存的读书基金。
儿媳当时吃惊的样子,我都想笑,她一下子抱着我,一边流泪,一边说谢谢妈妈。
儿子也有点感动,过来说:“妈,不对啊?6年每月3000,也没这么多啊?”
我笑儿子数学不及格,儿媳笑着说:“咱妈太厉害了,是存钱小能手。”
关键时刻,还要看儿媳。儿子也笑了,孙子过来滚进我的怀里,说不想让我走。
我跟前夫离婚多年,儿子结婚,前夫出的婚房首付,我给了128000的彩礼。
亲家夫妻给凑够30万,让儿媳带回小家做家庭建设基金。
最初儿子儿媳商议,有了孩子,让亲家夫妻帮忙带娃,我每月给点奶粉钱就好。
后来,亲家公身体不好,亲家母既要照顾老伴,又要惦记我儿子家,实在太累。
我就主动请缨过来带娃,但我有条件,提出三个要求,儿媳同意我就来。
1、我们彼此相互尊重,各自的习惯接纳就好,不必强求。
2、我只负责把孩子带到上学,儿子儿媳不得以任何借口,让我留下接送孩子。
3、每月儿媳要给3000,这个钱既不是生活费,也不是劳务费,是亲人之间的互助奖励。
儿媳说这事她要跟我儿子商量,晚上,我家臭小子就给我打视频,诉苦说自己挣钱不易。
可不论儿子如何哭穷,我说不同意就不用去了,我还是按照先前说的,每月给2000奶粉钱。
还是儿媳最后拍板,说她同意我的三个要求,但她也三个小建议。
1、她是老师,一年有两个假期,我在她休假时,也不要以此为借口回家,因为孩子小,她还想多进修一下自己的业务。
2、年轻人跟长辈间肯定有很多观念不同,尤其是消费观,希望我能多理解多体谅,不要总拿有快递说事。
3、关于给3000的奖励金,她认可,也愿意给,感谢我这个婆婆的开明和付出。
跟儿子儿媳达成协议,我开心地收拾行李,到儿子家居住带娃。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一晃我在儿子家6年,期间也有各种矛盾和分歧,我们遵从三个要求,各自做好各自分内的事,其他皆用包容和理解接纳。
有时,亲家母也会说她替我一段时间,可我觉得,她也不容易,家里有个需要照顾的老伴。
我是一个人,在哪里都是这样生活,跟着儿子一家,还能享受几年的天伦之乐。
等孙子上学,我回家踏实地享受自己的日子,也算是完成此生,最后一项任务。
我自己有退休金,还有些存款,在儿子家,家里的食材大多是儿子儿媳买,我负责做。
儿媳每月给我的3000,我都存在一个单独的银行卡里,密码是孙子的生日。
想着6年时光,我为孙子未来的读书存点基金,也是我做奶奶给他的礼物。
平时儿子儿媳,以及孙子的生日,我是每人给2000,过年的压岁钱,也是每人2000。
但儿媳会来事,过年时,两边老人,每人给10000过年“福气钱”。
想想有这样的儿媳,我也是有福气的,儿子虽然时常打趣我,说我是财迷老妈,但看到我给孙子存的读书基金银行卡,笑得找不到眼睛。
说句实在话,人老了,有社保、医保,手里有个二三十万的积蓄就够了。
之所以跟儿媳要钱,主要是告诉儿子儿媳,父母帮忙带娃,其实是一种亲情互动,也是父母内心归属感的体现。
子女愿意给父母带娃上的费用,让我们老人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自己老了也能被子女认可。
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子女对我们老人“有用”的承认,这比啥都重要。
虽说劳动有价,但亲情和爱是无价的。老人并不在乎子女给的钱多少,而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被子女夸赞,被同龄人羡慕,内心有种成就感。
也许,你会说我虚伪,要了半天的钱,到最后不是还往里面添钱,都给了子女,有种多此一举的感觉。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想想,若我每月不跟儿媳要3000,就年轻人的消费,他们6年,能给孙子存下这25万的读书基金吗?
虽然儿媳在给我钱时,多少会有些怨言,但这也激励他们要更加努力地挣钱。
听儿媳说,就因为有我帮忙带娃,她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媒体账号,每月也能挣到四位数。
看看,这就是我带给她挣钱的动力。况且,我要回家,还给他们留下25万的银行卡。
通过这件事,我想说,父母给子女带娃,也需要有策略,让子女看到我们的付出。
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让子女认可父母的付出,给予父母应有的尊重。也让子女从中学会感恩父母,给我们自己的晚年做好铺垫。
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