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理:一封千年前的来信,解读大理三座塔、一座寺的成长历程

阅云南 2021-12-03 17:18:32

《给所有热爱大理的人一封千年前的来信》

所有热爱大理的人,你们好!

我是千年前的大理,可以说现今的大理是我的延续和发展,收到这封千年前的来信,你们不必觉得讶异,那是因为我很多的话想要告诉你们。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我从没想过,大理这座城市已经走过了千年时光,在风雨飘摇和烽烟战火中一路披荆斩棘,以新旧交融的形象站在你们面前。

如果深究我的发展历程,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叶榆县,但那时的我还不叫大理,称为“叶榆”,那时候我被各个少数民族分为多个部落。

各少数民族部落之间不断兼并融合,出现了六个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称为“六诏”,后来南诏皮罗阁灭其它五诏,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

到了公元937年,南诏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自此我也有了一个正式、有内涵的名字“大理”。

虽然我是一座城,但千百年来,我见证并且历经了这些时光,这些往事早已经成为我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

大理古城的建立、段氏家族的兴衰、崇圣寺三塔的繁荣,这些往事都深深藏在我的脑海里。

在这一桩桩一件件往事中,最为重要、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就是“崇圣寺三塔的成长史”!

崇圣寺三塔的初建和兴衰都是那个时期大理兴衰的见证,它的崛起和繁荣离不开大理的大环境。

现如今的崇圣寺三塔依然如同初建一样,拥有两个核心,分别是三塔和崇圣寺。

在唐开元年间,南诏统治时期,在现今的位置上始建崇圣寺,但那时的崇圣寺规模不似鼎盛时期那么宏大,但对大理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崇圣寺不断发展的同时,高69.13米,共16级的千寻塔在崇圣寺正前方拔地而起,一跃成为当时整个大理最高的佛塔建筑。

在千寻塔建成后的30多年后,又铸造了后被誉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的南诏建极大钟,敲响其钟,八十里都能听见声音。

随后间隔不到40年,又铸造了“雨铜观音像”,此像也属于“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

关于雨铜观音的铸造在当时还流传着神乎其神的传说。

相传,当时铸雨铜观音像铸造到一半的时候,铸像用的铜已经用完,正当人们不知所措时候,居然天降铜屑,巧合的是人们把地上的铜屑拾起用于铸像,不多不少刚好用完,所以雨铜观音因此而得名。

随后,朝代更迭,进入大理国(宋)段氏家族管理时期。

此时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壮大,政权虽然更迭,但崇圣寺的发展从未被阻碍,甚至有更上一层楼的趋势。

由于崇圣寺在大理国的特殊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崇圣寺又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

随后,在已经建成接近300年历史的千寻塔两侧又建了两座宋代风格的小塔,此时千寻塔和两座小塔已经呈现出我们今天看到的三足鼎立之势。

崇圣寺到了宋代大理国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数量八百九十间。

从以上数据就可以推测一下现今的大雄宝殿、望海楼、观音殿、钟楼和鼓楼等在那个时期已经建造完成,但后因为战争等不可控因素损毁。

此时的崇圣寺三塔初级建造已经完成,随着影响力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崇圣寺三塔的建设进入“隐形时期”,从初级建造向着文化软实力方向提升。

随着大理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崇圣寺三塔的名声在东南亚地区逐渐传播开来,四面八方的商队、个人、使团慕名来到大理,此时的大理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盛况。

大理的手工艺人,画家纷纷把这些景象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和表现手法反映出来,成为今天你们了解大理最直接的途径。

时间是一个轮回,发展是循环往复的,一个地区和时代的发展有鼎盛时期就有衰败时期,经过了鼎盛时期的大理国迅速由盛转衰,任何人也无法力挽狂澜......

随着时间的前进,崇圣寺的地位下跌,在风雨飘摇和无尽的战火中只留下断壁残垣,但它依然坚挺,没有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当这片土地远离硝烟,重归宁静,你们重修家园,崇圣寺三塔又重新被你们记起,得到重视,自此崇圣寺三塔又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漫漫长路.........

此致

敬礼

公元2021年12月

文字&排版:阅云南一静

图片:部分图片由大理旅游集团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备注: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0 阅读:11

阅云南

简介:云南本地“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