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是对“即心即佛”较为贴切、浅显易懂的解释了吧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3-02 19:26:57

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曰:“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者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五灯会元》第三卷大珠慧海禅师

白话直译:

有修行佛道的人问大珠慧海:“即心即佛,请问到底哪个是佛?”

大珠慧海不答反问:“你觉得哪个又不是佛?请说来看看。”

修行者无言以对。

大珠慧海进一步说道:“觉悟的人,看世界一切无不是佛性的体现;而迷之众生不管怎么寻找也发现不了佛的存在。”

鉴赏评说:

马祖道一的禅法分为三个阶段,即“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到最后的“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是马祖道一三段禅法中的第一句,也是在开示后人中最负盛名的一句。

其实,“即心即佛”的说法最早来自于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中有记录:

韶州法海禅师初见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韶州法海就是记录、整理《六祖坛经》的那位禅师,“即心即佛”就是始于六祖慧能对他的开示之语。

“即心即佛”到底是什么意思?要解开这个谜题,关键就落在“心”字上。

一、何谓“心”:

“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而是让人产生行为、念想、语言,让人体发起一切“身口意”的那个不可见的“主人”。

因为“心”的主动性,才使人的这具躯体“活灵活现”起来。如果人没有“心”的当家做主,人体就与木偶、傀儡无异,不再灵动,只剩下一具死板的躯壳。

“蝶恋花、蜂采蜜,狗啃骨头猫抓鱼”无一不是佛性的体现,所以不仅仅是人有佛性,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正是因为有情众生都有一颗自主的“心”。

佛性,正展现了有情众生这种与外界主动发生联系的自主性,千万不要觉得“佛”就有着一种怎样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能力在里面,不要把“佛”字特殊对待,仅仅是一种称谓而已。把“佛”、“道”平常化,是摆在修行者面前的第一课题。

人为什么要这样想、这样做、这样说,并不是你这具躯体在做主,其实一切都是在“心”的推动下生起的。而人们最放不下的那个“我”,仅仅是被“心”驾驭的一套工具而已。

总之,人之所以是人,并不仅仅是这具看得见、摸得着的躯体独自构成的,还包括人的“心”、“佛性”,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理”、“良知”,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之为“神”。

所以中医的核心观点就是“形与神俱”。中国传统哲学都认为人体中存在着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与“无”一同才能构建出这个“活人”来。

在“心”的驱动下,人的身体才活动起来,才有了“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心”的支配。

二、“心”生“念”: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这就是慧能对“即心即佛”的解释,明白了这句话自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做“即心即佛”了。

如上所说,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心”的支配,“念”也如此!“念”就是在人“心”的作用下而产生的。

当人看见美好事物时,就有了“喜欢”、产生了“占为己有”的念头;看见厌恶之物时,就开始“讨厌”、产生了“远离”的念头。

人在与外界接触的那一刹那各种“念想”就发生了,根本来不及思索是如何产生时,就已经发生了,正是“一念之间”。“心”的作用之快,而且无处不在,往往让人身不由己。

“念”就是人“心”在接触当下之境产生的无穷妙用,这正是人与外界的交流方式决定的。

人与外界的交流过程中人的六根攀缘六尘而得六识,六识的不断聚集在“心”中。所以,“心”就是“识”的汇聚地。人在应对外缘时,第一时间就会调动“心”中藏着的“识”来识别、判断。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

人对外界的认知总要通过自己的心来识别,“意”发动“六根”,攀缘“六尘”,得到“六识”,识的聚集形成心,“心”则是一切万法的总和,人的一切知见都聚集在“心”里面。

储存在“心”中的“识”是在人与外界的作用、交流中不断更新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人成长的过程就是“识”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过程。

刚出生的婴儿,对于世界的“识”完全没有,犹如白纸一张,唯有在“心”所驱动下的本能而已。所以什么东西都要往嘴里塞,都要去验证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六根在攀缘六尘,在逐渐得到“识”。

有了前面“识”的积累,以后就知道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好吃,哪些不好吃。

接着,对于好吃的就会生起贪念,对于不好吃的就会厌恶,最后跟随不同的“念”而做出不一样的行为。“念”就在“识”的支撑下产生了。因此,任何人的“念”都依靠“心”调取汇聚在心中的“识”而产生的。

“识”决定了“念”,“念”决定了“行”,而这一切的推动者都是“心”。因此,“色、受、识、想(念)、行”五蕴,都是在“心”的指导下完成的。

每个人的本心都是同样的,“心”就是推动人行为的主人,不生不灭之佛性,本来并没有善恶、好坏、垢净之分,而“识”才让人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分别之心。

所以同样的“心”,面对同样的外境,却生起不一样的“念”,并不是“心”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识”有所不同。“念”注定会打上私人的烙印,是“心”调取“识”的结果。

三、前念不生:

如上所说,既然“念”是“心”攀缘当下外境所产生的想法、决策、感受,“前念”就是已经过去的想法或行动计划,是脱离当下之境的妄想了。

所以,“前念”是妄念,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当下之境已经毫无意义了。比如:

“正吃着火锅,却觉得还是上次吃的汤锅更好,有了这次选择错误的感受”

“当前的这份工作太累、收入太低,还是上一份工作更好,有了上当受骗的感受”

诸如此类,都是脱离当下之境的“前念”,是虚妄不实的妄想了,只会徒增烦恼。如果“心”就安住于当下,不生起对过往的眷恋、怀念、感叹,这个时候就是真心的展现了,当然也就不会有对“当下不如意”的感受,不会有烦恼,身心自在了。

因此“前念不生即心”也可以说成是:安于当下就是真心。

四、后念不灭:

既然迷于“前念”是妄念,那么脱离妄念的“后念”就是真心。

为什么“念”会脱离当下呢?因为在应对当下之境时,“心”调用的都是储存在“心”中曾经的“识”,这些都是过往的经验和感受集合,注定了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念头都是“前念”。

这是避无可避的,是由于人认知外界的这种方式所决定的。因此,人在应对外境时,第一时间生出来的念头,都是“前念”,都是“识”后的产物。

好比说这一份工作没有上一份好,就是调用的上一份工作的“识”来对比而得出的结果。

如果不通过“识”,人就不会得到外境的存在。这真是两难:一方面要感知外界,必须通过“识”;另一方面,只要通过“识”,又得不到真相。

因此,“后念”就无比重要了!

当生起“前念”时,随后觉察到,这个“前念”不是真心,是住于境的妄念,是过去“识”的反应而已。不能执于这个妄念而行动,这个妄念不是绝对正确的,这就是“后念”。“后念”也是相对于“前念”而言的。

随“前念”而生的“觉察”之心就是“后念”。当在抱怨这份工作没有上一份工作好时,马上警醒自己:“注意,不要有这种想法,这种想法是无济于事的,只会徒增烦恼。过去的已经过去,再也回不去了,做好眼前事才是最值得在意的!”

因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前念”有无数种,对待工作、对待朋友、对待事情等待都会有种种感受,这些都是“前念”......而“后念”只有一种,是“恒常不变”的:“知道自己当下的任何念头都不是绝对正确的、都是脱离当下的妄想”。

因为“前念”都是住于境的,所以随境而生,有无数种,这就是迷于境,即是烦恼。而“后念”都是离于境的,即是菩提。也可以说“前念”着相,而“后念”不着相。所以,六祖慧能还说: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如果一直保持这种时时觉察、时时提醒自己的“念头”,知道任何住境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念头”,就是“后念不灭”,当然就是处于觉悟之境了。

“相由心生”,一切相都是“心”调动“识”应对外境的产物,因为“识”的私有性,所以一切相都不是真相。如果执于相,必然烦恼无尽。另一方面,当然,不住于相,才是觉悟之人、自在之人了。

任何念想都是住相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人就是通过“心”调动“识”去认识世界的,但住于“识”的结果都不是真相。

禅师们总爱用镜子来作比喻:人的“识”就如一面镜子,要认识外界,必须用镜子来照一照。注定得到的都是“镜像”,不可能得到真相,这是必然的。用镜子来照的是谁?那就是“心”。

“成一切相即心”,“定一切相及识”,“心”是主人,而“识”决定了结果。所以才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前一句在说“心”的妙用,后一句在说“识”的结果。“心”是真心,但结果并不是真相。问题不出在“心”,而在于“识”。

鉴于“真相不可知”的必然性,知道自己“心”相的显现不是真相,就是觉悟了!这就是“离一切相即佛”。所以说“佛”不是指的能力如何,而是一种安于当下的心态或状态而已。

总之,知道当下的相是“心”的随缘妙用,而同时保持“觉知”之心就是觉悟。真心是清净的,而“觉知”是恒定的、一如既往的、始终保持的。所以,“定慧等持”才能保持“恒常清静”。

随境生“念”是必然的,这是“心”的妙用体现,是佛性的作用,这不可否定。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慧”。

所以不要去刻意压抑自己的念头,不能把念头当成“山贼”来除,那是徒劳的,因为人就是这么认识世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慧是“有”的表现。

另一方面,要知道这些“念”是“山贼”,是“心”的当下妙用而产生,不必除去,也无法除去。但要清醒的认识到它们不是真相,只是人的境下认知而已。时刻保持这种惊醒的念头,就是“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定是“空”的表现。

也可以这么说,“贪嗔痴”也是真心妙用的结果,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你要清醒的知道它们存在于何时何处,不要“自欺欺人”。说白了,“自知”就是觉悟。所以老子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五、即心即佛:

有了上面的铺垫,“即心即佛”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即”字可以翻译为:靠近、到达。“即心”可以理解为“不离心”、“住于心”。

人的一切行为是“心”在推动,它才是人体的真正主人,而这具驱壳仅仅是客人,那就“客随主便”,安住于“心”的选择就够了。

不要再去想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好不好、对不对。如果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客人与主人就会闹矛盾,人就不得安宁了。这个时候就是“形神分离”状态。

“即心”:听从“心”、安住于“心”、“不离心”,不违背人体的“主人”,才做到了真正的主人,这个时候就“身心合一”、“形与神俱”了。

没有烦恼,自然是“佛”。“佛”就是通达自在的“身心合一”、“形与神俱”的这种平衡状态。不是具有了什么超人的能力,“佛”,就是这种住于当下的状态。

所以,大珠慧海说:“觉悟的人,看世界一切无不是佛性的体现;而迷之众生不管怎么寻找也发现不了佛的存在。”

因为这种状态不来自于外界,而在于自身内在的“觉醒”。安住于“心”就是安住于当下,当下一切存在都是理所当然,一切都是佛性的体现,哪里还有如意与不如意的分别呢?

在这种状态下,看一切都是顺眼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也不过如此了!

26 阅读:788
评论列表
  • 老宋 12
    2024-06-29 21:25

    此文有深度,值得多点赞。无人说骗人,不是出世法。无人说迷信,也无迷惑人。自信又自强,解脱靠自慧。他人给不了,度人只外因。

  • 2024-06-18 10:28

    佛教玩了一堆瘫痪理论。迷信就是一堆骗术合集,目的就是打劫偷盗掠夺,主要类型有宗教迷信(如佛教圣经教)和教条迷信(如儒家儒教)。余下的就是心机。玩骗术心机的都特别擅长伪装,玩传统骗术的通常会打着玩传统文化的名义

  • 2024-10-21 17:44

    所有相是虚妄,那是表自性理法界,但事法界呢?!一念无明的业力不除,因谄曲果迂曲,招感的是轮回业报!就是明心见性也还是见自性天真佛,还需福慧双修,福慧圆满才是成佛!

  • 2024-05-31 13:10

    骗人的鬼话,佛祖怎么就不知道可以这样说。

  • 2024-06-30 06:07

    简明扼要,是学佛路上人的良师益友

  • 2024-09-30 03:14

    哈哈哈[呲牙笑][呲牙笑]

  • 2024-07-08 09:11

    一佛即无量诸佛,无量诸佛即一佛!一法即无量妙法莲华,众生心即是阿弥陀佛,众生心即是常寂光佛土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极乐佛法僧三宝![呲牙笑][点赞]

  • 2024-07-11 10:26

    修佛就是用坑蒙拐骗偷各种手段,达到阿育王杀人如麻的目的

    感恩有你 回复:
    乐子,人家一件百纳衣就是你这辈子都达不到的成就,你除了躺在床上敲键盘,你还会干点啥?[抠鼻]
  • 2024-03-03 10:17

    南无阿弥陀佛!

  • 2024-07-08 09:08

    真佛无形无相无生,众生心即是阿弥陀佛,即是极乐佛法僧三宝![呲牙笑]

  • 2024-03-03 00:37

    通篇所说皆是幻心。幻心是 无常 的,佛心是常,幻心所成之佛也是幻佛,非真佛

    用户10xxx31 回复:
    幻心是攀缘心,攀缘心的果报是妄堕轮回!为什么是幻呢?真心是一个,如同天上一个月亮,本就没有第二个月亮!所以言第二月,本来就没有!
  • 2024-03-02 22:03

    通篇所说皆是幻心。幻心是无常的,佛心是常,幻心所成之佛也是幻佛,非真佛

    kongkong 回复:
    不能明心见性,你知道什么真什么假吗?不知真假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地吗?比如给你一张假地图你能走到哪里呢[呲牙笑]西游记中唐三藏误入小雷音,错把假佛当真佛,搬了多路救兵都载了,最后多亏弥陀出手才解决问题。何意呢[呲牙笑]
    用户10xxx31 回复: kongkong
    不和你多说了,你缺少学习,只是按自己看见的经文以为自己懂了悟了就好了,犯了圆觉经里面的四病还不知!自己先好好去学习吧!
  • 2024-03-07 19:27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不留[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近道 回复:
    若是留佛祖,他也要吃一份。[笑着哭]
  • 2024-07-08 09:10

    真佛是法身佛即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密宗毗卢遮那佛),化身或报身是随众生缘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众生明心见性,即见法身佛,也就是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尔!所以念佛法门的净土宗,实是释迦文佛十三宗![呲牙笑][点赞]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