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商学吴婷:李政道对中国的五大贡献

嘉有商学宾 2024-08-07 13:10:58
李政道先生去世了。 他广为人知的,是跟杨振宁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和物理相比,他对国家的贡献,更值得我们去记住。下面我为你盘点,李政道对中国的5大贡献。 李政道1926年出生,20岁到芝加哥大学学习;在他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才30岁,创下建校200多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1957年,又跟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1岁获诺奖,堪称奇迹了。 到1972年,46岁的李政道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他答应周总理,要解决中国科学界人才断层问题,并且在半个多世纪里都在为这个承诺而奔走。 他为中国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设立了“少年班”。 1974年,李政道向毛主席提交了一份《人才培养建议书》,建议“从全国选拔很少数,十三四岁左右的、有培养条件的少年,到大学去培训。”这个建议其实是对天赋型选手的一种保护。落实下去,就是1978年中科大成立的少年班。 四十多年来,科大少年班不但培养出尹希、曹原等科学大神,也走出来马东敏、张亚勤这样的商界人才。渐渐地,“少年班”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创新标杆。 李政道为中国做出的第二个贡献,是设立“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 1979年,老先生开始亲自为全国100多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1000多名师生补课研究生物理,两个月起早贪黑。 这期间他发现,这些师生能力都很突出,只是过去欠缺系统的学习。他一个人毕竟知识面有限时间也有限,于是就调动自己在中美两边的力量,发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送中国年轻人去美国顶级高校学习。 这个项目持续运行了10年,为中国培养了上千名青年科技人才。他说这个项目每年都用去了他三分之一的精力,但以此来回报祖国,是完全应该的。 老先生的第三个贡献,是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83年,他向高层提出,要想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必须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他甚至亲自设计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会徽。1985年,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启航。 他的第四个贡献,是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981年12月22日,邓公在中科院提交的《关于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报告上批示:我赞成批准,不再犹豫。邓公如此坚决,正是以李政道为首的科学家积极建言的结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是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能跻身世界前列的基础。 他的第五个贡献,是在2016年设立了李政道研究所。 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包括宇宙学、粒子物理,以及量子物理等等。截至2023年,研究所已经吸引了全球130多位顶尖科研人才,光院士就有5位,而且73%的人处在30-39岁。 李政道老先生86岁退休前还在发表研究论文。现在他走了,希望这些年轻人能继承他的衣钵,不辱使命。 当然,这份使命不只是这些研究员的,更是全体中国人的。 作者 | 吴婷
1 阅读:108

嘉有商学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