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设计在全球的影响力攻守易形,设计出海成为必然趋势。那么出海在哪选桥头堡?如何定位桥头堡的价值?如何让海外力量融入中国企业?
2024年为什么是中国汽车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拥有超过30个汽车品牌独立设计中心的上海成为汽车设计界的“帝国首都”。
而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品牌在快速构建全球设计中心。
这两个标志性事件,代表了中国设计成为全球设计趋势的领导者之一。
If you are not at the table,you are on the menu。你在趋势定义上没有话语权表达,你就只能接受趋势。
不在餐桌上,你就在菜单上。争取表达权,是设计师的责任。这种争取代表了设计师所服务的数以亿计的用户体验与审美需求。
中国设计远征重要的桥头堡在哪?
桥头堡在意大利,以米兰-都灵为核心。
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和科隆、西班牙巴塞罗那、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瑞典哥德堡、法国尼斯-昂蒂布、中国上海……这些都是全球企业建设设计中心的首选地。
意大利汽车设计与中国汽车工业早在1996年的哈飞中意微面就开始了。当年,没有去过意大利寻找设计资源的中国主流大厂几乎不存在。
现在吉利、广汽、长安等都在意大利建立有设计中心。
全球品牌在欧洲开设设计中心主要的选择城市,红色点为意大利米兰
全球品牌在亚洲开设设计中心主要的选择城市
全球品牌在美国开设设计中心主要的选择城市
中国设计去意大利是要做设计力量输出,反攻欧洲吗?
吉利汽车集团主管设计业务的副总裁陈政对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
他2006年就去都灵从事设计和管理工作,中国车企最早的欧洲设计中心就是他参与建造的。他是一个长期学习欧洲设计技巧,但是很推崇中国设计思想的人。2023年2月23日,吉利银河新能源战略发布会上提出要开辟“全新的中国电动车设计范式”。并在同年吉利设计Geely Design成立10周年之际提出“中国设计话语体系”的概念。
事实上,中国设计自古以来是被欧洲推崇的。
如果你去都灵旅行,必不可错过的是世界文化遗产Savoy王朝在都灵的王宫。Savoy王宫有两个巨大的房间布置满了中国的瓷器和螺钿。在意大利工艺设计历史中,遥远的中国是少数几个他们尊重并用实际行动大量购买艺术品的文明。
(以上两张图是意大利王宫,不是中国王宫。)
中国在设计思考上、对材料的理解运用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财富,归纳总结到汽车设计中,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
行业中对于吉利设计提出的“中国设计新范式”的概念可能存在理解偏差。“中国设计思想”与“西方设计思想”是对立的吗?有你没我那种?
就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陈政。这个议题很重要,涉及到中国设计去海外的身份是布道者、征服者还是什么?
他描述了自己眼中的中国设计的边界。中国的设计思想脱胎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都是包容性和多样性并存,这样才会留下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就艺术本身,敦煌是最好的代表。大量不同的种族历经千年共同创造了这种艺术形态。”
中国是“伪造”成国家的文明。国家是有边界的,文明是不谈边界的。
如果把中国设计固化为某种过去的符号,这种想法本身就背离了这种文明的根基。
所以他们这一代设计师谈“很中国,不传统”的观念,这是中国设计的正道。
如果能够把世界更多的设计思想、设计技巧吸收进来,我们才会拥有更强大的中国设计。
中国各时期的女性“时装”,其变化包含着对外来思想的融合。
意大利可以吸收什么呢?
吉利为什么在意大利建立设计中心,这背后的故事就是意大利能够提供其他区域不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中国亟待完善的。
这种能力叫做塑型。
设计分为两个重要阶段,第一步在二维的平面上把你的构想绘制出来,第二步把它在三维的空间中实现出来。
我业余时间在中央美术学院讲汽车文化与体验课程。我会发现学生都对绘画拥有极强的热情,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那么喜欢做“油泥”塑型完成三维设计。
在全球也存在某种偏见,天才的设计师负责手绘,专科学校毕业的熟练工匠负责塑型。媒体每年会评选十大设计师,但很少会把笔墨放在工匠身上。
在意大利一个成熟的油泥模型工匠要接受15年的职业训练。现在,油泥模型师已经不仅仅作为油泥模型工匠,优秀的油泥模型师对设计有更深层的见解,并在油泥模型上进行二次设计。顶级的油泥模型师要比顶级的设计师难找,在中国尤其如此。一张好图,转化不成好的形态是我们在面对的巨大问题。
意大利拥有全球最强的塑型能力。
中国在意大利的设计中心除了新思想,塑型能力的提升也让中国设计快速突破从二维向三维跨越的瓶颈。
都灵、米兰为什么搞塑型这么厉害?
地缘决定天赋。
你知道美国白宫、巴黎圣母院、大英博物馆的大理石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吗?你知道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单价超30万/平米的深圳湾一号使用的鱼肚白花纹的大理石也是那个地方的吗?
深圳最贵楼盘——深圳湾一号,有人要反驳吗?
那个出产大理石的地方叫Carrara卡拉拉。那是人类最古老的大理石矿区。这种白色叫做卡拉拉白。大家可以看下大理石矿区长什么样子……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比较软,容易准确塑型。
当你生活的世界有这样的材料才会有对应的工匠。
在意大利生活过14年的陈政给我介绍过意大利工匠的演进过程。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后,现今的意大利版图分解成多个非常富裕的王国和自由市。这些围绕着地中海贸易富裕的城市消费着大量雕像,在贸易城市周边就形成工匠区。米开朗基罗这样的意大利天才会创造出完美形态的理论。但是,具体把形态雕琢出来的方法以口口相传保留在工匠中。一战之后,意大利米兰与都灵成为南欧最富有的姊妹城,米兰主打商业、都灵主打汽车工业。都灵的菲亚特将大量过去做教堂塑型的工匠吸引到了都灵与米兰周边。汽车工业每一次气动力学产生飞跃,就需要形态上发生巨大的进化。设计师与塑型工匠就会出现一个黄金周期。二战之后意大利快速准确的塑型能力不只帮助了菲亚特、法拉利、兰博基尼,它也向其他国家外溢。德国和法国设计革命领导者奔驰设计师Bruno Sacco、雪铁龙设计师Flaminio Bertoni、大众设计负责人Walter de Silva都是意大利人。宝马和奥迪曾经的设计负责人Chris Bangle、Wolfgang Egger都曾经在意大利长期工作,他们的家人现在也都生活在米兰。
中国汽车设计出海首选意大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吗?
陈政的看法是对于Geely Design而言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取决于你的诉求是什么。美国设计中心有助于品牌进入美国市场。德国、英国能帮助品牌贴近欧洲高端市场。意大利可以快速提高塑型能力,并且米兰是更全球化的大都会,让汽车设计团队多元且年轻。设计师的家人经常也是艺术相关领域从业者,在米兰他们也更容易找工作——品牌希望快速搭建团队但也要考虑设计师们的家庭支持度。
具体到一个国家如何选择城市和以及城市地段呢?
Geely Design的造型设计选择在米兰,而模型制作选择在都灵,选择的核心是效率。设计师需要不断的视觉冲击,吉利意大利创新设计中心(米兰)位于CBD区米兰BNP银行大楼,可以俯瞰米兰城,几千年意大利文化变化尽收眼底。透过设计师落地窗一面可以看到世界五大教堂之一的米兰大教堂、一面可以看到建筑界的新地标摩天树塔——“垂直森林”公寓。设计中心的楼下也经常有时尚秀,设计师可以第一时间切身感受到最新的潮流动态。而模型制作需要利用都灵的工匠优势,同时作为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工业城市都灵容易找到比较大的空间来容纳大型制造设备。Geely Design将一家灯具工厂的厂房改造成模型中心。它选址在都灵郊外,可以说“极其偏僻”——我把它称为三无地段,没有正经餐厅、没有正经商店。你很难想象世界五百强公司在海外这样一个简陋的临时车间中制作着下一代重磅车型。这有点类似奥本海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地上修建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秘密研发原子弹。吉利的都灵秘密车间(还没有正式挂牌)有来自迈凯伦、来自劳斯莱斯的资深设计专家,他们在这里要经历了从零开始的“车库创业”。
Design in the sky,在俯视米兰的设计室工作对设计师有吸引力。Design in the garage,在“车库”工作对设计师也有吸引力——这代表着他们被赋予开创时代的使命。FORGET SHIT AND MOVE ON。“不争论,争分夺秒”。惠普、迪士尼、苹果……多少个伟大的品牌都是凌乱的车库中长大的。
设计出海的工作条件、工作速度的矛盾如何选择?
所有出海的设计中心都会面临工作条件与工作速度的矛盾选择。
当中国汽车设计有打造桥头堡想法时,意味着中国的影响力在全球攻守易形。
面对桥头堡的矛盾,陈政说:“速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设计室和模型工厂的建设在意大利几乎是无法想象的。米兰中心2022年8月5日注册成立。2022年11月开始考察场地,2个月时间意大利设计中心初创员工Loong跑了几万公里来确定最终地址。2023年1月16日,设计师入驻。2023年 2月20日参与项目。目前他们已经参与了两个整车项目。
都灵模型中心必须接受在半成品的作坊中起步。Geely Design的设计师都认同这一点。真正的设计VP、设计总监不是媒体照片那样端着咖啡享受下午阳光的状态。他们也不是穿着西装摆拍油泥模型贴胶带的样子。一线的设计师是习惯“泥腿子”的生活,这是常态。
我也问过这位设计领军者:“你们这么短时间做了这么多产出。为什么没有在设计室成立的时候搞活动,做宣传?”他的观点是纳于言敏于行,不允许做表面功夫,先做好了再说也不迟。
国内设计总部与海外力量应该如何分工?
这种分工一直都在变化。陈政参与和主导过两次中国车企欧洲设计中心的建设。前次的都灵设计中心负责主要的造型设计,在意大利完成设计后交由国内完成工程实现。18年过去了,中国本土设计力量强大了,无论是设计策略、设计想法都有了巨大进步。现在吉利的设计体系,上海是中心,意大利是卫星设计室。总部越强大,越能控制在全球吸收什么资源补强自己。
中国汽车发展初期不得不完全依赖外国力量,意大利有Italdesign、Pininfarina等独立设计室,他们可以给中国人提供设计、工程全套服务。即我们只要付钱,就拥有图纸的所谓“交钥匙工程”。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交钥匙工程会是一种灾难。就造型而言,意大利在塑型方面很厉害,但是中国审美习惯与欧洲是有差别的。因此需要 “因地制宜”,把控细节上的优化和调整。否则,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审美,有些设计师会给很多过于激进想法的设计,可能看起来很酷会有媒体叫好,但可能不主流不走量。毕竟汽车设计是工业设计,不是艺术设计。
我也与陈政交流了全球品牌在上海建立设计中心的趋势。关于这些外国设计工作室能否成功,他的看法是:“取决于这些设计中心的定位,他们想在中国获得什么。从20年前中国车企布局海外设计中心,到现在外国设计师主动来到中国,这代表着中国设计正在走出去,外国设计也在走进来,这种现象是交锋也是融合了。”
意大利设计团队好带吗?
我们过去对意大利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慵懒”。
这是事实、这是事实、这是事实。别否认。
但意大利人具有两面性。另外一面是他们的奋斗和认真精神。
陈政跟我讲:你可以把意大利理解为遥远的欧洲有一个地方叫中国。意大利的效率是有着巨大弹性的。意大利人拼命赶工起来也是很可怕的。但你要讲道理、给合理的激励、足够的Push和Battle。如果无法提高他们的效率,是因为没有理解和走入他们的世界。
中国初代设计师见证了中国企业在意大利近20年的发展。意大利团队服务中国企业最最重要的变化来自于中国这个国家的变化。2008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让欧洲的中国人自信起来,也让欧洲人意识到这个国家的强大。国家强大,欧洲人对你的公司才会有更尊重和认真的态度。
我和Geely Design的Lynne以及这里的初创员工Loong在米兰非常优雅高档的重庆小面馆吃得午饭(中国美食向意大利输出,中国美食高端化的典范)。我问吉利欧洲的这两位同事,中国那么卷、“Chinese Speed”那么恐怖,欧洲设计师能否接受你们的文化。
Lynne跟我讲:中国公司在全球做业务,招募团队,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坦诚。千万别骗他们说工作轻松。欧洲设计师最能够理解的概念是“车库创业公司”。公司流程不完备,需要设计师自己动手制作;甚至公司本身都还是几个空空荡荡的办公室,需要设计师先设计办公室再设计汽车。吉利米兰的内饰负责人来自韩国,吉利米兰办公室的室内设计就是他搞定的。
这两位同事和我介绍,我们需要让设计师理解中国文化。因为理解了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土壤,才会明白土壤上产生用户审美与用户需求。欧洲设计师对中国文化兴趣是很浓的,觉得新鲜,他们也会用业余时间自发研究。他们在网络上看到中国的照片和故事也会觉得很惊叹。但,更深度的文化,需要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输入。比如吉利米兰团队聚餐不是在意大利的长桌,而选择中国的圆桌。席间的祝酒词有三轮,前两轮是感谢团队整体,第三轮是相互之间的肯定与祝福。从点滴小事中让外国设计师理解中华文化中的“集体文化”、“社群文化”。
过去汽车设计行业充满着竞争与厮杀。设计师奋斗的目标是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汽车手稿的上。一个团队内部存在PK,主设计室与卫星设计室存在PK。少数人是成功者,多数人是垫脚石。设计部门的最终Boss为了平衡各方的心态,最多是内饰和外造型选择不同团队的方案缝合一下。而在中华文化中“和”是其精髓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用“和”字的表演来阐述我们文化的核心。在吉利设计团队中,初期的正向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项目进入某一阶段后他会要求“融合”,不要单打独斗。具体而言,吉利设计上海团队做的方案,米兰团队如果有好的改进意见他们是被鼓励表达并欢迎参与修正的。吉利设计欧洲HR小伙伴Poling和我说外国设计师刚加入吉利的时候也在观察,话说得多、事做得多会不会得罪人,后来发现吉利对于所有文化和人群都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且欢迎设计师提出不同的设计思路和角度。
中国汽车设计出海要积极吸收,但我们能给世界什么?
我在Geely Design米兰设计中心所见所闻有两个小秘密可以分享给大家。
吉利设计团队会把中国用户划分出至少10个人群,基于大量的用户洞察和田野调查,给外国设计师讲解人群之中细微的差别。这种颗粒度要比国外细致很多。
吉利设计团队会认为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人群用户对新设计接受的时间点是有差异的。不能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人群已接受的审美不加思考地立刻强加到别处。
“理解和拥抱不同”、“承认美存在时差”,这是Geely Design乃至中国设计思想可能带给世界的价值。
希望我在米兰和都灵探访中国设计力量出海的故事能够让大家了解前线的烽火,理解第一线指挥官取舍的底层逻辑,看到一线设计师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