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开国少将回乡探亲,路遇赶驴车老农,交谈后惊呼:你是我爹?

小奇葩说历史奇葩 2023-11-21 06:40:01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1953年,志愿军从朝鲜凯旋而归,时任一一五师师长的王扶之,再一次萌发了回乡的念头。自从参加革命,王扶之已经18年没有回过家乡,他的老父亲始终被他记挂在心头。

于是,王扶之给上级打了探亲报告,申请批下来后,王扶之为了惊动地方,没有带警卫员,也没有穿军装,一个人买了一些简单的礼品,就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经过一番辗转,王扶之抵达家乡的县城。那个时候县城到农村还没有通车,王扶之只得扛着行李往村里走。就在这时,王扶之看到一位老农赶着驴车从身边走过,他灵机一动问老农去哪。

巧合的是,老农要去的地方正好就是王扶之家所在的村子。于是王扶之便请求搭便车,老农也欣然同意。

“老大爷,您今年多大了?”王扶之坐在驴车上,和老农寒暄着。

老农回答说:“62啦!”

王夫之又问老农家里情况怎么样,老农也打开了话匣子,说如今家里都分了田地,穷苦人都翻了身,就是自己有个儿子,12岁就离开家闹革命去了,到现在连个消息都没有,不知道是死是活。

老农说着,眼神便黯淡下来。王扶之听完却心里一怔,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情,老农和自己家在同一个地方,自己12岁参加革命,老农的儿子也是12岁参加革命,这些情况不都和他一模一样吗?

不知不觉,驴车已经到了村口,王扶之跳下车来,心中还是有些疑惑。离开前,王扶之鼓起勇气问老农:

“大爷,您儿子叫什么名字?”

“我娃啊,叫王硕。”老农脱口而出。

那一瞬间,王扶之才明白过来,眼前的老农正是自己的父亲。曾经年富力强的父亲,已经变得如此苍老,竟然让他没有认出来。

王扶之原名王硕,家里世代是贫苦农民。在他五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王扶之便一直跟着父亲生活。后来家里实在生活窘迫,王扶之的父亲只好离开家乡,前往延安远房亲戚的地主家打长工,留下了王扶之随着爷爷生活。

等王扶之稍大一些后,父亲将他接到了延安,给地主家里放羊,到一些富农家打工。正是在这个时期,王扶之的父亲四处求人,将王扶之送到了私塾读书。

虽然只读了3个月的时间,但这点文化却让王扶之日后受益匪浅。

1935年,村里来了支红军队伍,不抢钱不抢牲口,还帮着老百姓扫院子、挑水。12岁的王扶之第一次觉得,红军部队令人可亲,便萌生了当红军的念头。

王扶之随便找到一名红军,说自己想跟着他们走。那名红军见王扶之一脸稚气,疑惑地问他多大年纪。王扶之担心自己年纪小,人家不肯收,灵机一动反问道:“你看我有多大?”

“有十六七了?”

“还真差不多。”

就这样,王扶之“蒙混过关”,踏上了军旅生涯。临行前,王扶之和父亲挥泪道别,朴实的父亲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义无反顾地支持儿子参军。

来到队伍后,王扶之被编入“少共营”。登记花名册的文书顺口说了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厦倾危,国人扶之。”让王扶之心里一动,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扶之”。

说是当红军,王扶之刚入部队的时候,连把自己的枪都没有,唯一的武器就是一杆梭镖。也就是靠着手里的梭镖,王扶之从国民党军的手里缴获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把枪。

1936年,因为有点文化,王扶之被调到测绘集训队学习,当了一名测绘兵,之后又历任通讯参谋、作战参谋。一次次的角色转换、一次次的浴血奋战,让王扶之对战场有了更深的感悟。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很快展开。王扶之随部队从江苏打到东北,又从东北打到海南,转战了全国15个省份,在战斗中屡获战功,从青年一步步成长为战斗中坚。

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逃台湾,新中国成立,王扶之就想回家看看。离家15年,王扶之虽然连一封信都没寄回去过,但他始终惦记着家乡的老父亲。然而,正当他准备启程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王扶之出任一一五师副师长,率领部队在朝鲜的土地上打出了雄风。

1952年,王扶之正在作战室的坑道中和战友研究工作,不料“轰隆”一声巨响,一颗炸弹在作战室顶上爆炸,坑道被炸塌了。爆炸的一瞬间,王扶之感到被一股凶猛的力量一推,立刻失去了知觉。

等王扶之醒来的时候,四周一片漆黑,耳朵里嗡嗡作响,一条腿被木头和岩石压着动不了。当王扶之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时,开始急切地呼唤刚才和自己同在作战室的七名战友。

结果只有两个人发出了微弱的声音,其余五人都没有回应。

过了一会儿,王扶之弄清楚他们是被气浪推进了坑道的洞底,被坍塌的土石埋在了下面。由于和其他两人有一段距离,无法相互帮助,王扶之就一边鼓励他们自救,一边奋力将自己压在自己身上的土石扒开。

几个小时后,王扶之终于从土石下挣脱出来,又急忙帮助其他两名同志脱身。为了和外面联系,王扶之摸黑找遍了所有的电话,都无法通话,又试着敲打脸盆、水桶发出声响,但都没有效果。

此时彭德怀和三十九军军部得知王扶之被埋,都指示要想尽办法救人。三十九军副军长亲临现场,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紧张地实施救援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虽然都在不停地挖掘,但心里都非常清楚,王扶之等人生还的希望渺茫。

为此,政委让警卫连找来几个大坛子,准备存放烈士遗体,三十九军军长也向志司发出电报,表示王扶之等同志生还无望。彭德怀看到电报当即指示:“就是牺牲,也要找到遗体,送回祖国安葬。”

在志愿军总部的干部花名册上,王扶之的名字后面被注明了“牺牲”二字。

就在工兵连继续不停地挖掘时,忽然发现有两只苍蝇从石缝里飞了出来。工兵连副连长狂喜,立即向师首长作了汇报,说苍蝇能活,人就能活。师部立即决定再增派人手,加快救援速度。

当天晚上,在被埋38个小时后,王扶之等三人成功获救,其余同志全部牺牲。消息传到军部后,军长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指示将王扶之等三人送到军部初步治疗,缓解之后再送回国内进一步治疗。

彭德怀听说王扶之等人还活着的消息,也不禁感叹:“这真是个奇迹!”

抗美援朝结束后,王扶之想到自己在朝鲜战场上险些丧命的经历,决定立即回乡看望老父亲。却没想到自己和老父亲偶遇,竟然没有认出来。王扶之一边喊着父亲,一边痛哭着跪在地上,老农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赶车载了一路的年轻人,竟然就是自己的儿子。

老农将王扶之从地上扶起来,细细端详了一阵,虽然王扶之容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是依稀能看出小时候的模样。确认了身份,王扶之和父亲抱头痛哭,父亲激动地连声说:

“我娃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王扶之让父亲坐上驴车,自己则在前面赶着车,一对久别重逢的父亲,一同往家的方向而去。

0 阅读:1

小奇葩说历史奇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