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败亡,李建成麾下的大臣和将领要么获罪被杀,要么投入李世民麾下。而这之中名气最大的便是太子洗马魏征,也就是后来贞观年间的唐朝宰相,敢在朝堂上怼得李世民哑口无言的存在。当时李世民责备魏征挑拨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反怼说“太子若听臣言,岂有今日之祸?”李世民听了哈哈大笑,不但没有追究魏征的罪责,还将其任命为詹事主簿。史书上说李世民宽恕魏征是因为其说话直爽,实际上这种说法非常肤浅。分析这段情节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出魏征只用一句话,便将自己的才华展露得淋漓尽致。
而李世民宽恕魏征根本不是因为他直爽的回答,而是更看重魏征在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时提出的各种建议。这些建议非常高明,每一招都直接指向李世民的弱点。如果李建成能够听从魏征的建议,并严格遵照执行,而不是对李元吉言听计从,那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很可能会被改变。魏征对李世民的回答看似一句傲娇的硬怼,实际上是展露自己在李建成麾下时的表现出来的才华和能力。而这些方面都是足以打动李世民的,以爱才惜才的李世民又怎么会不重用魏征呢?那么问题来了,到底魏征给李建成出了什么主意,让李世民如此看重?
从史料记载来看,魏征跟随李密投降唐朝后,便成为太子李建成麾下的谋士,官至太子洗马。在李世民和李建成明争暗斗的过程中,魏征一直是重要的谋士,为李建成出了很多主意。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魏征建议李建成亲自率领大军东征刘黑闼,与李世民争夺战功,并结纳山东豪杰,以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建成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向李渊自请领兵出征,最终击破刘黑闼,平定了山东的乱军。可是从史料上看,李建成显然没有听懂魏征这句话的言下之意。他更注重与李世民抢夺战功的事情,反而忽略了与山东豪杰结交,为自己的败亡埋下隐患。
很多人读史书读到这里,第一反应就是李建成击败刘黑闼,抢夺了李世民的战功,加深了自己的影响力,占据了争夺储君地位的先手。实际上这只是魏征策略中最小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下半句“深自封植,因结山东英俊。”这下半句不但李建成没有重视,巨大多数读史书的人也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实际上这短短的十个字,却为李建成击败李世民构建了一个攻略天下的大计。这个大计是针对李世民的弱点而做出的设计,可以说是釜底抽薪之计。而最终李建成的败亡,也是因为他没有做到这十个字的结果。
出征刘黑闼之前,在军心和民心方面的比较上,李建成是大幅度落后于李世民的。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李渊的左膀右臂,在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唐朝建立后,李建成作为太子大多留在关中,保证首都长安和周边地域的安全。而李世民则成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东征西讨打下了半壁江山,使得他在军心和民心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当时李世民向西平定薛举和薛仁杲父子,在洛阳大破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军,在北方击败刘武周和宋金刚,后来又重创山东的刘黑闼和徐圆朗,以骄人的战绩横扫天下。
而此时的李建成就没法和李世民相比了,就算他是太子,却也感到非常乏力。在李渊从太原出发到攻占长安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功绩是平分秋色的。在面对突厥南下的危机时,两人轮流驻守北方边境,基本上也分不出胜负。但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得到了更多征讨四方的任务,因此在军功上面大幅度领先于李建成。李建成也不是很多三流史书上讲的那种一无是处的太子,而是能力不下于李世民的豪杰。从太原起兵后,直到唐朝建立的一系列战争就足以说明问题。可李世民在军功上大幅度领先后,却对李建成的地位产生了威胁。
实际上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这种威胁并非来自于李世民自己的野心,而是他们两人背后的门阀集团的推动。隋朝沿袭南北朝的门阀政治传统,这个朝代本身就是关陇门阀集团建立起来的,后来打败了山东和江南的门阀集团,才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隋炀帝杨广和太子杨勇之争,从根本上就是关陇门阀和山东门阀的斗争。最终太子杨勇被废,关陇门阀成为胜利者。他们在杨广上位后把持了国家资源,也为隋朝的灭亡带来隐患。唐朝在关中立国后沿袭隋朝的政治格局,李建成当了太子,关陇门阀集团便成为李建成背后最大的政治势力。
李世民在洛阳大破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其声威震动天下,当时割据四方的军阀政权纷纷向李世民靠拢。而这些割据四方的军阀政权背后都有山东集团的影子,所以李世民逐渐成为山东集团推举出来的代理人。当时李世明以洛阳为核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山东门阀支持下逐渐形成足以与关中对峙的军事集团。我们可以看到,在李世民天策府的配置中,山东英雄豪杰占了绝大多数,很多背后都是门阀集团的影子。比如首席谋士房玄龄是清河房氏的儿子,他的老婆是范阳卢氏的千金小姐,名将秦琼和程咬金都是山东官宦世家出身。
因此我们看到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两大门阀集团推动的政治斗争,目的是将自己的代理人推上新皇帝的宝座,以便于掌控新的朝廷,为各自的门阀集团谋取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这样的态势下,李世民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受到山东群雄拥戴。而李建成则困守关中,声势完全被对方压下,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后来李世民又在洺水之战中重创窦建德的残部刘黑闼,成为函谷关以东最强的军事集团。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李建成这个太子就有名无实,而李世民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硬抢太子位。
所以魏征给李建成出了个东征刘黑闼的主意,目的是乘机插手山东战事,争抢李世民的战功,瓦解和拉拢支持李世民的山东门阀集团。首先,刘黑闼虽然是窦建德的残部,但实力并不弱,足以彰显李建成的能力。实际上除了面对李世民,刘黑闼就没有输过,他在洺水之战中还杀死了大名鼎鼎的罗士信。窦建德被李渊处死后,窦建德的残部纷纷反叛,并推荐刘黑闼为首领。刘黑闼带领这些军队席卷山东河北和河南东部,几乎以不败的战绩恢复了窦建德原来的地盘。若非在洺水之战中败于李世民之手,刘黑闼很可能兵围洛阳,杀向关中。
第二,李世民虽然民心和军心很支持,但毕竟不是太子,在关中根基薄弱。李建成领兵东征后,李世民必然会被留在长安镇守。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将李世民的兵权架空,也能逐渐的分化瓦解李世民留在洛阳的军事集团。只要操作得当,留在长安的李世民根本翻不起任何浪花,就在斗争中被边缘化了。
第三,山东地区形势非常复杂,各地割据军阀横行,这给了李建成拉拢山东豪杰带来机会。对山东门阀的家族势力而言,投向李世民也是被迫的选择。毕竟他们距离关中太远,无法与李渊和李建成达成联系。如果李建成以太子的名义主动招揽,各地的门阀、军阀、农民军和豪族,自然会做出选择。
实际上魏征的战略眼光相当长远,他口中的山东不是现代的山东省,而是崤山以东的广大华北平原。这里包括了山西、山东、河北和河南各省,占据国家相当大的领土面积。李世民坐镇洛阳,以中原的中心,收山东豪杰之心,以此形成与李建成分庭抗礼的军事集团。以至于李渊的圣旨和李建成的令旨在山东地面上都没有秦王府的教旨有用,气得李渊破口大骂,却又无可奈何。李建成击败刘黑闼后,完全可以效仿李世民在洛阳的做法。以太子的名义另外搞个军事集团,拉拢山东各地的武装势力,让以洛阳为中心的秦王军腹背受敌。
可惜的是,李建成虽然击败并斩杀了刘黑闼,却没有对魏征的建议有足够的重视。他并没有在这里细心耕耘,想方设法瓦解李世民在山东的根基,更没有建立军事集团,积攒人脉人望,而是听李元吉的建议回到关中搞小集团。更愚蠢的是,他又按照李元吉的建议贬斥和打压秦王府的山东派系的大臣和将领。这使得山东门阀为了利益不得不紧密团结在李世民周围,形成紧密的盟友关系。当李建成这种步步紧逼的策略走到极限时,山东集团不得不做出反击。而这个反击就是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让李建成遭到了败亡的结局。
李世民虽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他却也知道自己的胜利非常侥幸。一方面是他在关中根基薄弱,全靠秦王府兵将的一时之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山东的根基并不稳,很多势力看似投靠他,其实都是打着墙头草的主意。一旦形势不利,这些势力不是袖手旁观,就是临阵倒戈。所以魏征针对山东而布下的大局,看似不温不火,实际上却是釜底抽薪的狠招。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也是极为擅长这种阳谋招数的,所以对魏征的能力非常信服。而李建成则目光短浅,只喜欢和李元吉搞上不了台面的阴谋诡计,最终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