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Bose700之后,我仍然会推荐索尼WH-1000XM3

两点半 2019-10-11 15:21:07

降噪耳机正流行,而常常提到的两个品牌就是索尼和 Bose了。

大约一年前,索尼更新了第三代头戴式降噪旗舰耳机 WH-1000XM3,当时,它最大的对手便是Bose QC 35II,我也曾经将这两款产品进行了对比。但其实这样的对比还是有点不太公平,毕竟 WH-1000XM3 发布于 2018 年 8 月;而 Bose QC35 II 是 2017 年 9 月份发布的产品。

两者对比之后,索尼音质明显要好上不少。再加上索尼降噪能力本身就不弱,因此索尼 WH-1000XM3 成为了我新的推荐选项。

而作为曾经的降噪第一品牌、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款主动降噪耳机的 Bose,近年来却放慢了产品更新节奏。面对索尼「年更」的头戴式旗舰降噪耳机,Bose 也只能适时地推出一个又一个特别配色的「限量版」QC35 II 来保持着话题热度。

但很显然,这种「科技以换壳为本」刷存在感的思路,并不能提升其产品竞争力。身边已经有好几个 Bose 品牌的粉丝,也失去了耐心,直接转投了索尼阵营。

时隔两年,Bose 终于出山了。2019 年 5 月,Bose 终于发布了新一代降噪耳机,并且一改以往的命名规则,带来全新的旗舰级产品线——Nosie Canceling Headphone 700 头戴式无线消噪耳机。(以下简称 Bose 700)

用了一段时间的 Bose 700 过后,「Sony or Bose,降噪二选一怎么选」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没有太多的变化。尤其是与手上已经用了大半年的索尼 WH-1000XM3 进行对比之后,更让我觉得 Bose 此次的蜕变,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索尼的影子在里头

更加简约的 Bose,敌不过实用至上的索尼

首先,我们先从外观开始说起。

这一次的 Bose 降噪耳机,终于看起来年轻了许多,应该再也不会被吐槽说「这是学校电脑室里的耳机」了吧。

整机主体采用了大量的金属材质,并且使用了一体式的设计来取代以往头梁处的拼接造型。而金属头梁的两侧延伸被设计为圆柱的造型,与耳罩表面的滑槽进行连接,通过上下滑动的方式来调节耳罩的长度。不得不说,这个设计非常大胆,而且具有很强的辨识性。

随着金属头梁使用了一体化设计,Bose 700 的耳罩腔体设计也顺应了这一变化,同样采用了金属材质,而且变得更为圆润。机体配备的四麦克风系统也分布在耳罩表面的金属开孔之下,观感较上代要更加年轻、简约。

简约实现观感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一代 Bose700 无法提供折叠收纳的功能,收纳时只能转动耳罩,放入一个非常大的收纳盒当中。

虽然 Bose 700 的收纳盒在拉上拉链后,厚度要优于 QC35 II,但整体体积和便携性都不如索尼 WH-1000XM3。毕竟索尼仍然保持着折叠式设计,而且使用了塑料盒人造革材质的索尼,在重量上也要更轻盈一些。

Bose 700 的不锈钢头梁配合内侧的泡棉设计会带来更加舒适的质感表现,针对饱受吐槽的头梁顶部的佩戴压力,Bose 700 此次也进行了收窄的处理,加上弹性较强的泡棉作缓冲,整体的佩戴感觉要比 QC35 II 好上一些。当然,QC35 II 的舒适度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了。

▲索尼 WH-1000XM3

▲Bose 700

但一体式的头梁配合两侧耳罩所带来的贴合感,依旧要比 WH-1000XM3 要差一些,尤其是头部转动或行走的时候,包括我和一些试戴过的朋友都表示,Bose 700 会有所松动。而当我们尝试去将 Bose 700 的头梁重心稍稍向后靠之后,它滑下来了……

▲Bose 700

▲索尼 WH-1000XM3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Bose 700 为了新的头梁设计不但让步了折叠设计,而且还限制了耳罩的旋转方向——只能向外翻转。当我们听完歌想要将耳机挂在脖子上的时候,就会形成如图所示的奇怪形象。

▲索尼 WH-1000XM3

▲Bose 700

因此,在佩戴舒适度方面,尽管这一代的 Bose 700 有着不少的提升,但我认为还是索尼符合我们的日常使用习惯。

在接口方面,无论是 Bose 还是索尼都已经用上了无视正反插的 USB-C 接口。Bose 700 提供 20 小时左右的续航时间,快充 15 分钟可以提供 3.5 小时的续航;而索尼 WH-1000XM3 开启降噪可提供 30 小时的续航时间,而且快充 10 分钟就可以获得 5 小时的续航。从续航时间和快充能力来看,依然是索尼胜出。

从日常使用的情况来看,两款耳机都符合了我「一周一充」的需求,若是有长途航班出行需求的话,大概只有索尼能让你放宽心飞抵大洋彼岸吧。

Bose 700 还配备了一个 2.5mm 的音频口,包装盒内有专属的音频转接线,只不过以为标配的飞机耳机转接头却没有配备。

Bose 向索尼学习的最好证明,就是其实体按键和触控板交互方式的变化。此次 Bose 700 在右侧耳罩上加入了「触摸控件」的功能,通过滑动的方式就可以调整音量播放和曲目。由于头梁结构的设计限制,所以触控的区域只有耳罩的一半位置,

另外,左右两侧均在耳罩靠后方放置了实体按钮,按键的数量从 QC35 II 的五颗变成了现在的三颗,减少的功能键将通过触控来实现。需要吐槽的是,这个按键的位置在取戴耳机时,拇指很容易就会误触到开机键,而且是按一下,就关机了。

▲Bose 700

▲索尼 WH-1000XM3

相比之下,索尼 WH-1000XM3 也对按键进行了精简,仅保留了电源键和降噪键两颗实体按钮,其余的操作则交由右侧一整面的触控面板去处理。用手掌去捂住整个右耳罩的话,还能激活我们熟悉的「快速提醒」功能,减少了日常简短对话时需要摘下耳机的频率。

上手使用前的连接准备

此次 Bose 700 支持 0-10 档共 11 档的降噪档位调节(数学不好的话可能会像我一样一开始就没 get 到 0 档也算是一个档位),这 11 个档位的精准调校需要使用手机 app 才能设置,机身按钮只能预设三个档位间的切换。由于手机 app 设置档位会有所延迟,所以我个人还是推荐你把档位给预设好,直接用按钮来切换会比较好。

(图片来自 ifanr)

差点忘了说,Bose 700 使用的 app 也是全新的「Bose 音乐」应用,与之前的应用直接区分开来。换句话说,这个 app 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目前仅支持 Bose 700 这一款耳机,而且会提供的功能也比较少,譬如没有 EQ 设置。

相较而言,Sony 的应用显得比较复杂一些,但是功能也非常齐全,恨不得将所有的不管你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的功能都向你在一屏里完整显示,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用户来说会有一些可玩选项。

连接上我也更倾向于支持 NFC 配对的索尼 WH-1000XM3,免去了繁琐的操作步骤和等待的时间

▲Bose 700

▲索尼 WH-1000XM3

说了这么多,开机戴上感受一下吧。

第一次使用 Bose 700 的时候,我建议你可以先戴上耳机,调整好耳罩位置,然后再进行开机。这时,你会听到一阵由远到近,恢弘大气的开机音乐,直接刺激着你的听觉神经。

这一点,比起一开机就是机器人提示音的同类产品,听起来要高级得多。而且在一开始佩戴的时候,就会给你留下音质有所提升的主观印象。

可惜的是,这里所说的「高级感」并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当你还沉浸于那个恢弘大气的开机音的时候,一阵比常规 AI 机器人声还要生硬不少的声音立马打断了你的幻想,在你皱起眉头的同时,重归严肃。

「算了,还是听回索尼的机器人声要亲切一些……」

降噪两者不相伯仲,但音质仍是索尼主场

头戴式降噪耳机的优势,就是戴上耳机之后耳罩就已经能够被动地隔绝一些噪音。而开启降噪之后,Bose 700 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索尼的降噪无论是开启还是关闭,都会简单生硬一些。

在 Bose 700 的 11 档的降噪调节当中,0 档可以被看作是「环境音模式」去使用,因为这个过程会收录环境音并传入你的耳朵中。并且可以发现,背景的一些杂音会被去除,拾取的环境音依旧会显得很干净。当然,这一点索尼 WH-1000XM3 也做到了,并且在之前的评测文章也与 M2 进行过对比。

当降噪开至 5 档时,办公室里的键盘声和空调杂音都能被去除;降噪开至 8 档时,基本与索尼 WH-1000XM3 持平,能够将日常通勤车厢内的噪音大部分去除。至于开启到 10 档最高降噪的时候,你会发现 Bose 700 的降噪强度要比索尼来的更强硬一些,若是不播放音乐停留在一个不是那么吵杂的环境里,10 档下的 Bose 700 会给耳朵带来一丝「真空」感。

虽然降噪强度依然是 Bose 更强,其优势应该是在于针对底噪的处理要比索尼来得更加细致深入。但两者之间的降噪差距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索尼 WH-1000XM3 内置的 QN1 芯片其实也对这底噪部分进行了优化,因此无论是索尼还是 Bose 都已经能够应对日常通勤时所需,大部分消费者都难以在降噪层面上直接对这两款产品分出一个高下。

论降噪,在我看来两者不相伯仲。

但在音质方面,Bose 的积累还是不如索尼深厚。WH-1000XM3 内置的 QN1 芯片不单单具备降噪处理功能,同时还肩负着音频处理的职责。该芯片采用了 32 位音频信号处理技术,并且内置了 S-Master HX 数字放大器、DSEE HX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等索尼的看家本领。

配合全新设计的 40mm 的驱动单元,声音硬件素质已经领先于同类产品。而且在蓝牙编解码器方面,WH-1000X M3 支持SBC \ AAC \ LDAC \ apt-X \ apt-X HD,更高信息量的音频,其实就意味着更高质量的音乐。

反观 Bose 700,只支持 SBC 和 AAC 两种无线传输编码,在连接到 iOS 设备上,索尼和 Bose 倒是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比较,两款都有着不俗的音质表现,但解析力和分离度都是索尼更胜一筹,即便开启了降噪,音色的变化也不会很大,听感会更自然舒畅一些。

而当我们使用的前端设备为 Android 手机等支持 LDAC 或 apt-X 规格的设备时,索尼 WH-1000XM3 的音质会进一步得以提升,与 Bose 700 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开。

此次 Bose 700 的声音走向不再偏冷,三频表现也更加均衡一些,与 QC35 II 相比会更好一些。但这样的调校并不是所有人都喜爱。在国庆假期里,我曾将 Bose 700 借于一位 Bose QC35 II 用户试听后,它对 Bose 700 的评价并没有原先期望值那么高,反而会觉得 Bose 700 的音质表现还不如 QC35 II。

所以,论音质还是索尼的强项。

事实上,Bose 一直都没有强调过音质提升等要点,反而最引以为傲的,还是那 8 麦克风阵列组合,6 枚降噪,2 枚通话。因此,在通话音质方面,Bose 700 倒是给了我一个惊喜,让我摆脱了「蓝牙降噪耳机不能用来打电话」的印象。

总结:被追赶的索尼 WH-1000XM3,依然是我最喜欢的无线降噪耳机

毋庸置疑,Bose 700 是 Bose 旗下最新的降噪耳机,它的升级幅度之大,从全新的命名就可见一斑。无论是新的外观设计,还是支持多档位调节的更强的降噪能力,都在擦亮着 Bose 的降噪招牌。

只不过这些提升,都像是在追赶着索尼 WH-1000XM3 所作出的努力,虽然 Bose 700 已经有了和 WH-1000XM3 为之一战的能力,但在降噪效果相差不大的情况之下,更好的音质和更实用的外观设计,依然会让我选择索尼。

Sony or Bose?一年前的答案,如今也没有任何变化。

1 阅读:591
评论列表
  • 2019-10-12 00:15

    两个耳机只能说降噪可以,但音质真的不敢恭维,但我这个飞行一族,不得不买[笑着哭]

  • 2019-10-12 08:52

    我就喜欢bose你咬我[笑着哭]

两点半

简介:我是十三,我对数码体验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