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还记得七八十年代的八大员吗?售货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炊事员、服务员、售票员,这是当时最吃香的工作,稳定、待遇好、人人仰慕,标准的铁饭碗啊!一家有一人,全家都幸福。
本人出生于1968年,正是八大员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候,别谈什么宏伟的大理想----当科学家、当战斗英雄,长大了能加入八大员就心满意足了。八大员的职业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自己的口欲和物欲享受,盼着哥哥姐姐千万别下乡,别去当工人,能当一名八大员多威武啊,我就能便宜占个没够。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八大员渐渐成了过去时,境遇各不相同,大都运行在没落的轨道上,只有一个屹立不倒。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回忆一下八大员的前世今生。
一、驾驶员
那时候,马路上四个轱辘的汽车是稀罕物,无论是小轿车、大卡车,这些高端机械产品原本就是男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何况那手握方向盘的驾驶者,更令人仰慕。
开大车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拉卸各种物资,家里也能沾光;开小车的给领导服务,受人尊敬,办点啥事也方便。那时候的驾驶员小伙子不愁娶媳妇,家里穷也没问题。
后来社会进步了,马路宽了,车子多了,驾驶权全面向社会开放,有钱买车,进驾校学技术考本,驾驶员的职业不再神秘。开大车的开始以挣钱养家为主,想多挣点儿的,就去开出租车;家庭条件好的、或部队复员的,就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给领导开车,不光是耀武扬威那么简单了,可以成为领导心腹,或当官、或发财。
再后来,反腐了、公车改革了,各单位的司机待遇一落千丈,从人上人变成了人下人,最近山东某地司机刺杀领导一案就很典型。
现在,无人驾驶技术越来越成熟,取代出租车、网约车是早晚的事。武汉司机闹事也没用,科技进步的历史车轮谁也挡不住,驾驶员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售货员
那时候的卖场叫小卖部或商店,极个别大的才叫商场。商品在里头,顾客在柜台外头,你能看到东西,但触摸不到。要想仔细端详一番,必须通过售货员给你传输才行。售货员是一道绕不过去的环节,于是万人仰慕。我常常站在高过头顶的玻璃柜台前,想象那售货员是自家人多好啊,拿颗糖、拿块橡皮装兜里,回家给我多好啊!
那时候的售货员女性居多,要求高、白、美。大姐高中毕业后,考进了电厂当工人,她的一位漂亮的闺蜜姐姐进了商场站柜台,我好生羡慕,打听到了地址,但从未敢找人家讨便宜。
九十年代开始,物质丰富起来,卖场要把每一寸地方都陈列成商品,人们开始能够近身触摸了,售货员成了背景音。再往后,大型超市出现了,人们开始随意自主挑选,售货员的地位再次下降,只是跟着你谄媚般地导购了。
到现在,卖场里售货员要比顾客多,人们都跑到网上购物了。售货员的从业者出现两极分化,极少数人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日进斗金。但大多数人只能回家,在小区开个小超市、小店铺来谋生。
三、邮递员
我对这个职业有发言权,因为我是曾经的邮电子弟。
虽然是一身绿,但一年四季都有工装;虽然交通工具也是绿色的,但那二八自行车结实耐用,自家载人载物没问题;虽然走街串巷比较忙碌,但能结交很多人,行为还受法律保护,走到哪里都收欢迎。如果你是文学爱好者,你还可以各种报刊杂志先睹为快。
后来通信技术普及了,人们很少写信了;零售业兴起,报刊杂志街头有了零售亭,人们不必再通过邮局订阅了。大街上,绿色邮递员的身影越来越少见了。
现在给儿子讲家族史,他说邮递员不就是现在的外卖员和快递员嘛,想想也是。都是一种上门点对点的服务,只不过送的东西物种更丰富了。快递员是邮递员衍生出来的,要不为何归邮政部门管理?
如今的外卖员和快递员月收入不菲,但很辛苦。即便这样,他们的未来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会像驾驶员一样受到人工智能的强烈冲击,前途未卜。
四、理发员
那时候理发的地方叫馆儿,除了沿街的剃头挑子以外,有点儿身份的人都到理发馆理发,理发馆都是国营的。印象中是五分钱理个寸头,如果再洗头就是一毛。
为了省钱,母亲给我们哥仨都是自己理发。在院子里坐好,套张报纸,嘎子嘎子就开始了,那推子每次都夹头发,遭罪,极为排斥,干脆理光头。初中有位同学,他妈妈是理发员。每回他理完发,头顶都是香香的,很好闻,我们气不过,纷纷要玩蛋去。
后来,还没等我到了需要刮脸的年纪,国营理发馆一夜之间就不见了,在北方,替代的是各式各样的温州发廊。能烫、能吹、能染,当然还有那些不可告人的服务。
再后来,理发员高大上了,改叫各种“师”了,设计师、发型师、造型师、美发师、托尼老师等等,当然价格飞涨,有人发了大财。
现在偶尔在街头还能遇到几块钱的理发摊,每年3月5日还能在小区见到义务理发的,我觉得很复古,他们才是当年那光荣的理发员。其他的从业者都变味了。
五、保育员
那时候,大点儿的机关工厂都有托儿所,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的人就叫保育员。这也是一个趋之若鹜的职业,因为公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可以一起带。那时候各家都有三四个孩子,如果是保育员,那就顺便把自家孩子也养大了。别人要工作和家庭两头顾,保育员看护自家孩子也是工作,气人不?
单位没有托儿所的人家只能将老家的亲人请过来看孩子,我们都是散养长大的,诗琴书画一窍不通。有个小学同学的妈妈就是保育员,他刚进学校时就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现在理解保育员就是幼师毕业生,更加吃香了。各家孩子都是各家的宝,幼儿园老师也就成了大家竞相巴结的对象,社会地位不低。
目前来看,这个职业还是前途光明的。孩子虽然越生越少,但生出来的更是宝贝了,对幼师的需求和依赖性更强,优秀幼师很抢手,待遇节节高。
幼师出身的明星很多,比如鞠萍、李冰冰、张庭、方琼等等。前一阵子,那个“挖呀挖”的网络幼师不也是一夜成名了嘛!
六、服务员
小时候对这个职业的理解仅仅局限在饭馆和旅馆两个行业,它们都是国营单位,数量稀少,可选择的店面不多,供小于求。
这两个行业的服务员大都是年轻貌美的女性,工作强度不大,管吃管喝,很有油水。来就餐的、来驻店的大部分是有身份的公家人,素质高,待人和善,服务员的工作更加轻松。描眉画眼、修指甲的比比皆是。电影《小小得月楼》当年很轰动,别人看到的是如何解决游客吃饭难的问题,我看到的是美食和服务员的快乐、惬意。
后来私人的餐馆和旅店多了起来,竞争激烈,服务员的日子不好过了。待遇没有与其它行业一起提升,还得忍受各种的吆三喝五、呼来唤去。年纪一过三十经常会被辞退,有的还被逼无奈做那些藏污纳垢之事,服务员的名声很不好听。在城市里,一般家庭都不让孩子当服务员,除非是高端气派的合资企业。餐馆和旅店只能招录一些农村的小女孩儿。城市里的孩子开始偷偷在酒吧、歌厅当服务员,挣钱多还刺激有趣。
现在的年轻人是瞧不上伺候人的服务行业的,宁肯躺平啃老也不会去端盘子。现在的服务员四五十岁的大妈大叔多得是,跟风光、舒坦彻底绝缘。
将来会怎样呢?肯定会受到机器人的影响,用工需求会降低。将来的服务员会专业性很强,懂得膳食搭配、健康起居,具备养生知识,会和科学养老行业结合紧密,待遇只升不降。
七、售票员
小时候看电影得买票,看球赛得买票,坐公交车买票,坐火车买票。虽然现在也得买票,但那时候只有一种方式:撅着屁股,头扎进一个小窗口里,快速交易。里面的售票员掌握着你是否能如意的生杀大权,就怕他们说出一句:买完了,没票了。这时候,你会五雷轰顶,恨不得叫爹、叫娘地去哀求他们。
那时候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对等,售票员是你达到社交目的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电影《小字辈》里售票员手拿大茶缸子、电影《球迷》里球票的稀缺,无不显示着售票员职业的舒服和紧俏。
现在还有售票员吗?除了铁老大还有,其它行业少见了,即便有,也是临时兼职。人们已经习惯电子购票、自助购票,人为干涉出行和娱乐的情况杜绝了。票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用再在窗口忐忑不安碰运气了。售票员也没人再叫了,直接称作卖票的。
再过几年,估计售票员这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职业会完全消失,手机购票、刷脸过关,验票员也会消失的。
八、炊事员
民以食为天,这是八大员里生命力最旺盛的一个职业。
炊事员就是和平年代里的厨师!这个名称来自战争年代的军事场景。打仗时,炊事员不但要提供食物,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训练和技能考核。无战事时,炊事员还得种菜、养猪,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里演绎得非常全面。
炊事员后来在民间被尊为“师”,需要考国家的等级证。七八十年代小饭馆的后厨常常被叫做烧火的、做饭的,虽然不如外边抛头露面的服务员风光,但很实惠。小时候没见过几个厨师,见过的很容易辨认:大家都很干瘦,唯有厨师肥头大耳、脖子粗。他们不光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还能偷偷往家带点儿油条、猪油,给孩子们解解馋,羡慕啊!
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食神》、《满汉全席》上映,人们在欣赏港式搞笑的同时,对广东的厨师烹饪技能大为惊叹和敬佩。那时候,各地的烹饪技校特别流行。孩子们学成后,很快就能找到工作,有的还到国外打工,积累财富。各种比拼厨艺的大赛眼花缭乱,厨师的地位越来越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推出,把厨师的地位推上顶峰。
未来的社会,人们更加追求精致。预制菜、半成品只能服务一般家庭,要想吃得高大上,还得高水平厨师亲自掌勺操练。所以,未来厨师职业不会消失,只是会形成为数不多的头部,令人仰慕。
社会的发展变化催生了各种职业的诞生和灭亡,“八大员”的称呼是七八十年代社会分工与职业尊严的象征。那些曾经令人仰慕的“八大员”,已成为了改革开放巨轮下的一个注脚,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放眼历史长河,职业还真是没有什么贵贱之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谁也说不清。尽心尽力做好眼前事,力求最高水平,心安理得,不留遗憾就可以了。
,分享有价值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