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解放军某部组织看电影,一连长突然痛哭道:她是我妻子!

大嘴看过去 2024-03-22 19:13:20

1952年左右,福建前线某部队组织全体附属解放军共同观看全国首次上映的纪录片电影名叫《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此举是为了深刻地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以及用来纪念这场艰难的治淮灭灾工程。

将士们纷纷被影片中的劳动模范们所打动,他们的那份坚韧与毅力超乎常人的想象,大家不禁为此鼓掌喝彩!就在这时,放映厅中却传来了一丝不太和谐的声音,原本只是小声哭泣,渐渐的哭泣声大了起来。

大家搜寻着声音的来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痛苦不已的竟然是他们的连长冯学永,而此时的他正目不转睛的盯着影片中的一名年轻女子。

众人皆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得平日里坚毅刚强的老连长变得如此激动呢?连长和影片中的那名女子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多年寻找未果的妻子

其实这名连长冯学永的妻子正是国家特级劳动模范:李秀英

李秀英,原名朱秀英,出生于1928年的安徽省淮泗道颍上县,家中排行老三,家境不算殷实,在生活的逼迫下被父母过继给了舅舅,后来随舅舅改姓了李。

继父可谓是把万千宠爱集聚在了李秀英身上,在小买卖的加持下,日子过得还算凑合。

随着李秀英一天天长大,继父也开始为她谋划起终身大事,为了把她留在身边照料,他决定招取上门女婿,此时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冯学永正好经人举荐来到了家里做学徒。

学永干活勤快,为人憨厚老实,继父觉得他当上门女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召他商议此事,这就让本就被聪慧漂亮的秀英深深吸引的冯学永一口答应了去,在1944年,二人顺利完婚。

婚后,夫妻两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将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第二年便有了一女,生活虽不算富足,但好在家人平安、家庭和睦。

但好景不长,时隔不久后,丈夫冯学永在外出收麦子时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这个消息对于当时还尚年轻的李秀英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意想不到的。

当时,国共两党为了各方利益展开了内战,国民党反动派一方为了壮大军队,四处搜刮年轻力壮的男性当苦力壮丁。

李秀英听到消息后,非常的担心丈夫的安危,正所谓坏事成双,继父不小心患上了痨病。

在各类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她勉强度过了难关,秀英心里也一直期待着与丈夫重逢,从未动过改嫁的念头。

当时的冯学永在被抓后,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逃出去,一定要和妻子、女儿团聚。

他策划并组织了数次逃跑行动,但结果都是背道而驰,每一次都会被国民党抓捕回去受罚。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折磨后,他渐渐放弃了逃跑的念头,每天浑浑噩噩的生活,但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解放军的一员。

他以为那是另一个黑暗,其实不然,共产党与国民党有着云泥之别,共产党注重官民平等,从不剥削下级,他们会尊重每一位同胞,爱戴每一位同胞。

他在一次次人民群众的热情中渐渐转变了心态,他又找回了初心,重新燃起了希望。

那时的他,终于意识到了是什么让他妻离子散,让人民无法安居乐业。那就是国民党,因为国民党的不人道主义,使得男子们都苦不堪言,家庭都破散不堪。

自那以后,他心中就有一个强烈的目标,那就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早日结束战争,早日取得和平,早日与亲人团聚。

他自愿参加了淮海战役、朝鲜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战争之余,冯学永也曾多次托人打听妻子的消息,但始终寻找未果,他非常的担忧妻子的安危,同时也很害怕妻子等不到他回来而改嫁。

直到看到纪录片中那抹熟悉的身影,他才终于得知妻子这些年在做些什么。

治淮工程的建设与推进

因为战争的不定时爆发,淮水一带迟迟未能得到相应的政策及治理,洪灾频发、民不聊生,从前不是没有人想过要治理淮河,只不过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没有人敢提出罢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再次发生洪涝灾害,地方代表终于向中央发出电报。

洪灾死亡人数高达近500人,人们为了躲避洪水的侵袭,有的被毒蛇咬伤,有的被洪水卷走。

毛主席看到电报中反馈的问题后,非常地哀痛惋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困境,于是立即发出号召:“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一举动轰动一时,得到了广泛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与大力支持。

经过多方协商,决定先实施小范围的工程试错,然后再慢慢的向边缘扩散,首批实施地点正巧是李秀英的家乡。

李秀英曾在1931年一次淮河洪灾中获救,这次一听说要修淮河后,她第一个报名,并且连带着全村26名女子,共同组建了“女子突击队”。

当时的李秀英年仅22岁,还有孩子要照料,但是深知洪灾凶险的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她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淮河的治理出一份力。

临行前,仅仅三岁的女儿哭喊着来送别,秀英虽然心里万分不舍,但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去了。

在当时,淮河的治理工程工期安排的非常紧张,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上千万立方米,这对当时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不发达的中国来说,称得上是一个几乎很难完成的任务。

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河水冰冷,大家都光着脚在河里清洗石头,就连身强力壮的男人们在水里泡上一天都难以忍受,更别说像秀英这样的女人们了。

她们并不像平日里那般叫苦连天,反而每天咬牙坚持,这份充足的干劲无一不让队伍的男人们为之钦佩。

那时的淮河两岸,人声鼎沸,每个人都拼尽自己的全力,无一不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李秀英从小就聪明能干,在队伍里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由她带领的“铁娘子军团”可是号称比男子们还要能干,她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子就搞区别对待,不管是下河还是搬运,她们总是冲锋在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轮轴转,李秀英在一次劳动中因为劳累过度,吐血晕倒了。

当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兼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钱正英听说此事后,当日就赶到医院来看望李秀英,并且和主治医生进行了交涉,命令她休养好了再出院。

李秀英在苏醒后不顾医生的阻拦,又立即奔赴了前线,据她所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多一分钟就多一份希望,我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在这种紧要关头,我不能半途而废,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大约1957年冬末,通过每个劳动者的不懈努力,首批治淮工程顺利完工,为后续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大大加强了我国的防洪、泄洪能力。

在表彰大会上,李秀英也被评选成为国家特级治淮模范人物,这份光荣是至高无上的,同时也是理所应当的。她,当之无愧是女中豪杰。毛主席亲笔签名为她表彰,这也算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

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李秀英,她的肖像曾经还登上过1951年刊发的第九期《人民画报》的封面。

在中国历史上,淮河作为第一个进行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从1951年开始编制规划,至今共开展了五轮流域综合协调完善工作,现如今,淮河流域已然算的上是治理的优秀典型。

夫妻二人时隔多年再次相遇

在治淮工程顺利完工之后,中共中央新闻部监制电影记录制片厂组织拍摄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制作,其中李秀英作为特邀嘉宾多次被拍摄入镜。

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上映,李秀英成为了人人口中赞不绝口的女英雄,同时也是因为这部纪录片促成了冯学永、李秀英二人时隔多年后的再次相遇。

在认出妻子后,冯学永高兴的觉得这几年的等候是值得的,但在喜悦之余,他没有勇气去直接联系妻子李秀英,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不确定,他害怕妻子已经忘记了他,也害怕妻子改嫁了。

就这样反复纠结犹豫了很久之后,冯学永决定通过当地政府来联系妻子秀英,捎信去侧面询问妻子的现状。

当地政府在得知二人的曲折关系与故事后,赶忙将信件周转递交到了李秀英手中。

秀英不可置信的看着信封上那熟悉的字迹,心中的所有委屈与苦楚顿时烟消云散,可想而知,她等这一天等了多久,整整6年的时光。

1952年的年底,李秀英一路颠簸,带着丈夫冯学永的两个孩子千里迢迢地赶到了前线福建,并且如愿见到了多年失联的丈夫冯学永,此时此刻什么话在这一刻都说不出口,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这一刻他们都在想着缘分的力量是伟大的,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原因可以将他们二人分开了。

正所谓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这对被战火打散多年的贫苦夫妻也终于又走到了一起。

久别重逢,为了能够和丈夫在一起生活,在1955年,李秀英坚定地辞去了水利厅的轻闲工作,举家搬迁到了福建省南安县,并且在化工厂找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

听说这件事的人们都嘲笑说她傻,主动放弃清闲的“金饭碗”,重新出发,从头做起。

但是秀英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她心里,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比和丈夫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更为幸福圆满的事情了。

1969年,李秀英被正式地当选为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并作为代表参加了党的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此时的她,已然与从前大相径庭,如今可谓是事业、家庭双收的幸福女人了。

所有的苦难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冯学永、李秀英二人这种顶峰相见的爱情令人羡慕和感动,短暂的离别并不是再也不能相见,而是双方美好思念、共同努力的新开始。

如果没有像冯学永、李秀英等等这样老一辈的人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全身心地投入祖国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的话,我们现如今又怎么能够过上如此安逸、稳定的幸福生活?

现在的和平也是经过了无数英雄的努力与奋斗才产生的,回首往昔峥嵘岁月,在那样落后的年代,有些人甚至可以为了革命,长期和自己的妻子、孩子分割异乡,这种无私的大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哪有什么岁月安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背上行囊、负重前行罢了,革命尚未成功,后代仍需努力。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怀揣着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勇于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0 阅读:0

大嘴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