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伍:从花鸟故事到未来世界

祥瑞有祥云 2024-08-03 14:08:49

“人类灭亡之后,进化本身会出来收拾残局,修复人类留下的疮痍。而所用的修复材料,就是那些即使有人类存在,也依然活得很好的动物,或是说,正因为有人类存在才活得很好的动物。”这是英国作家杜格尔·狄克逊在《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

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时空画师》则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人心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富有想象力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固定的概念,而是像画布一样可以被绘制和修改。

放眼未来世界,AI与人工智能混战会带给人类怎样的打击?人类灭绝后的未来世界,又会是怎样?你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艺术家眼中的未来世界又是怎样的?

《未来》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发掘当下,描绘未来

今年春天举办的“未来世界”姚大伍个展中,日常、熟悉或陌生的东西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古董店的鼻烟壶、火锅店的铜锅、枝头的飞鸟、孩童的玩偶、充满未来感的宇宙飞船、超现实的魔幻世界……花鸟与玩偶、动物与人类、传统与当代、现实与虚拟、荒诞与幽默、历史图像与个人感悟,通过水墨的形式和娴熟的笔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上,这些看似突兀的画面,传达了姚大伍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我的AI时代》110x11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在姚大伍的新作中,他还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新鲜水果的味道、新奇没见过的玩意,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画出来,每一帧画面都再现了他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当地的风情,当时的想法,跃然纸上。画面有了文本,感受表达得更有画面感,也更立体,图文互动的画面让观众看得妙趣横生。

对姚大伍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近期的写生、创作,他都沿用了这种形式。然而,面对姚大伍的“未来世界”,也有不少观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还是中国画吗?中国画可以这样画吗?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画?

《虚拟中的元宇宙》110x110cm 纸本设色 2024年

“未来世界”展览策展人夏可君认为,姚大伍在2018年后创作的作品,“赋予了水墨艺术全然的新境界”。在其新作中,“他让不同时代的历史图像与个体的感悟,跨时空地并置起来,素描与涂绘,水墨与油性,即兴与拼贴,各种创作方法,不可思议却又富有内在感应地组合起来,水墨彻底吸纳了艺术史的经典图像与世界性的生命心迹”。

姚大伍则表示:在创作中,我竭力主张画出个性与追求,深入发掘作品与当下生活的密切关系。姚大伍通过采风与写生,深入生活,体悟和发掘艺术创作与时代生活的必然纽带,在生活体验中激活的艺术灵感与内在潜质在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他表示,“生活是画家创作的源泉,每位画家拥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环境,所以作品中会呈现出多样的语境及表述方式”。

大佛造像,艺术巨变

2001年,塔利班武装分子摧毁了位于阿富汗中部的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千年历史的巴米扬大佛,举世震惊。当时正在电视机前的姚大伍,通过直播,目睹爆炸的瞬间,在那之后,“脑海中反复重演大佛在爆炸中倒塌的影像”,直至今日,画面仍清晰可见。

后来,姚大伍被调到中国国家画院,接到“一带一路”创作的任务,其中就有巴米扬大佛的主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如何表达这一主题?他开始联系旅行社,想去巴米扬大佛被毁现场,但因战乱的原因,没有旅行社愿意接待。他开始找寻与大佛及佛教东传相关的各种资料。

《大佛造像记》手稿 纸本水墨 34x65cm 2018年

《大佛造像记》手稿 纸本水墨 39x64cm 2018年

2018年,姚大伍实现了个人酝酿已久的心志,追寻佛教大师法显与玄奘西域求佛的心路历程。他根据两位大师的西行足迹,沿着他们取经的路线,带上画具,驾车从北京出发,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一路西行,开始了梦的追逐。开车行走两个多月,在一万多公里的路程和行走中,姚大伍探访古迹,寻找古代文明的蛛丝马迹,勾勒心中巴米扬大佛的剪影。

在重走“取经之路”的途中,姚大伍一边阅读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一边画了很多写生、撰写手稿、拍照……在这一过程中,凭借想象,将它们图像化,手稿上有了很多文字和错综的图像,出现了很多类似图像和文本结合的形式。

《大佛造像记》手稿 纸本水墨 38x65cm 2018年

写生成为姚大伍艺术创作蜕变新生的重要手段,“写生把我带出了困境,也让我从描绘走向表现,这是自由的起点”。在旅程中,姚大伍借用写生记录下一路见闻与感触。不断的写生让他面对自然、面对生活,解决绘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困惑。也是这次旅行,让姚大伍彻底改变了之前水墨绘画的观念与方法。

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和蓄积,情感与智慧相融,凝固 于画面,内心所感所思转化为图像,经过艺术家心手再现的画面,带着历史的沉淀和厚重感,大佛的图像逐渐变得清晰。“当《大佛造像记》全部完成挂在画墙上时,内心如释重负,同时感觉到了满足,一种真正的满足。” 姚大伍在长期的沉默后,爆发出巨大的能力,创作完成了他的“西行”系列。

《大佛造像记》手稿 纸本水墨 107x35cm 2018年

2021年10月的“诉说心迹”姚大伍巴米扬大佛手稿展就是他这一成果的展示——姚大伍以当代艺术语言再现古文明遗迹。展览汇集了姚大伍“我画大佛”的众多手稿,还原了承载着记忆的大佛旧影。在这些作品中,姚大伍通过绘画梳理佛教文化历史脉络,解释巴米扬、 贵霜帝国及巴米扬大佛的历史,解读巴米扬大佛对于佛教的历史作用。他以艺术为媒,用一种文化纪念的方式来参与凭吊与保护,也让他的艺术在现实的关注和倾注热情中完全改变了模样,也彻底改变了之前水墨绘画的观念与方法。

从2021年的巴米扬大佛手稿展“诉说心迹”,到2023年的“花非花——姚大伍作品展”,再到今年的展览“未来世界”,不同侧重的展览呈现出姚大伍最近几年创作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他对当代中国画的思考。

《大佛造像记》纸本水墨 370x300cm 2018年

与时代同频,新的花鸟画样式

20世纪60年代生于北京的姚大伍,从临摹连环画开始学习绘画,初具人物绘画的基础能力,借此进入专业训练,专习花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绘画表达方式。在吸收了宋元以来小写意绘画及京派花鸟工写结合的创作方法基础上,探寻花鸟艺术新气象,形成其富贵与野逸、工致与写意、北方的大气与江南的含蓄相结合的绘画风格,也让他的花鸟画在境界上超越了以往富贵工致的院体花鸟。

《大理记事一》64.7x38.6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在创作过程中,姚大伍不断反思,什么原因导致花鸟画创作与时代文化产生分离?带着质疑与疑问,在艺术创作中,姚大伍不断拓展花鸟绘画的表现领域,尝试更多的表现形式及方法,尝试、寻求、表现与阐述内容事物与时代文化同频,这也是他一直在变化的原因。

姚大伍表示:“探索花鸟画绘画方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形式表现与突破方式,是近年来我所研究探索的重点。融合传统水墨画中的美学精髓,结合花鸟画特点,赋予花鸟画作品时代特征,同时体现出时代文化语境,与时代文化发展同频。”

在近年来的创作中,他尝试了很多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形成一种新的花鸟画样式”。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认为,姚大伍的创作实践突破了以往人们对于花鸟画审美理想的理解和认识。“姚大伍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中国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美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大理记事二》64.7x38.6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姚大伍在挖掘题材和内容的过程中,将个人思考付诸于画面上,使得他的画面不仅有技巧的更新,图式、样式结构的改变,更具精神性的表达。有别于传统花鸟画,姚大伍的创作在表现当代都市生活时,通过画面中的花和鸟体现了一种生活样式。在他的眼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入画,再普通的事物都能成为他创作的对象。在他看来,笔墨寄情于胸中而生成于腕底,在现实生活中汲取蒙养,在文化中陶冶情操,随着在写生、游历而不断升华的心境,让作品脱去俗浊达到理想中的高度。

姚大伍注重在绘画中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不同的是,他作品中的生活场景并非现实的再现,而是把传统人物、山水、花鸟绘画中的典型范式转化到创作中,形成了古今交错、现实与梦境合一的绘画语言。

艺评家尚辉认为,姚大伍在新作中,更加注重日常生活场景在绘画中的植入,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在作品中表现的生活场景并非真实场景的再现,而是把传统人物、山水、花鸟绘画中的典型范式转化到创作中,从而形成了古今交错、现实与梦幻合一的绘画语言。“姚大伍的花鸟画是在表现当代都市生活的情怀与志趣,是通过画面中的花和鸟体现了一种生活样式。”

《大理记事三》64.7x38.6cm 纸本水墨 2018年

以水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2018年后,姚大伍在一直求变的路上,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他的新作几乎全部脱离了传统中国画的方式。很多既往的习惯、形成的审美很难改变,但姚大伍坚决地抛弃旧有的“娴熟”和模式,努力改变,不再沿用原来的表现方式,不再单纯追求画面的诗情画意,考虑更多的是人文精神的注入。

比如,在姚大伍的新作中,画面中出现的鸟都带着和人类相关的痕迹:身上有标签,脚上有脚环,脖子上的绳子……这些都是人类赋予鸟的东西;又如,在空间的处理上,也不再追求真实自然的再现,画面出现很多类似梦境、超现实的内容和想法。他说:“这种创作,产生的空间看着有点乱,我尽量让他们看似合理。总之,和以前的想法、观点都不一样,都不再是原本的样式。”

《瓶花与玩偶》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9年

姚大伍近期的作品,从“玩偶”系列到“时间—错位”系列,“家园”“鹳鸟”系列等,一直围绕生活展开,紧随时代脉搏,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在好友眼中,他是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画家,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融合了当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姚大伍深信,真正具有精神性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既传统,更当代,也是与世界文化一体的。“中国画一味地专注在传统,念想过去,厚重、优秀的传统成为今天画家止步不前的挡箭牌,阻挡了我们的视线,搪塞了我们的认知。”姚大伍自问:中国画如何与时代文化发展契合,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画到底能不能融入这个时代,认识时代文化语境?

《混淆的时间-痕迹》200cm-20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思考,在创作中,姚大伍有意识地跳出传统绘画的固化模式,不断尝试改变。他深信,水墨可以画他想表达的一切,自由表达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画自己的人生体悟、脑中诗意的想象,这何尝不是水墨的题材?他注重写生,边走边画,将目光所及记录下来,这何尝不是传统在当下文化中的价值?他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关注精神世界,关注人文话题,这何尝不是水墨画家的使命?姚大伍相信,艺术的存在价值是创造,是符合或超越时代文化的审美引领作用,这也是中国画走出困境的关键。

“我们处于时代巨变中,但古今中外绘画表现精神层面的内容是相通的”,在姚大伍看来,徐渭、八大和凡·高一样,都在表达自我的艺术观、世界观。“艺术比语言更简单、明了,只要语境是这个时代的,就能相互沟通。”他深信,“当代语境和现在生活有所联系,没有什么看不懂,任何国家的艺术都是独特的,但背后的生活和人性是相通的。”

《鸟岛记事-05》39x65cm 纸本水墨 2024年

《2023-9月记事》39x65cm 纸本水墨 2024年

姚大伍用中国画常用的材料、语言,画出他的想法、未来的样式、他心中的未来世界,也拓展了中国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当代审美和当代艺术体系,这些对未来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的下一代,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今天的基础上的,我现在的创作,对中国艺术未来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姚大伍通过绘画表现人文内涵,力求研究绘画存在的价值,既是为了准确表述时代文化语境,更是为了切入探索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画的阐述形式,赋予作品时代特征。他以具有时代文化语境的话题和创作方式,用特有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姚大伍:

1963年生于北京。当代水墨艺术家。2006年调入北京画院,2016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现任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委员、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北美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国新罗大学博士生导师,韩国牧园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备注:原文发表于《中国拍卖》杂志2024年7月刊

0 阅读:0

祥瑞有祥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