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丨偷渡到天竺取经,一路被大唐通缉,历经九死一生,名震天竺

雁芙说历史 2023-06-20 00:43:01

《西游记》里面,唐三藏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真经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过程中,一路降妖伏魔的故事更是精彩绝伦。

甚至于《西游记》电视剧版本推出后,瞬间火遍全国,它的收视率高达90%,此后的30年里,被重播超过3000次。

以至于全国范围内,无论男女老少,对于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是达到了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地步。

《西游记》之所以能爆火30年的背后,不仅是电视剧拍得好,更是原著写得好,毕竟是四大名著之一,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那真不是吹出来的。

事实上,《西游记》原著是根据唐朝初年的高僧玄奘西去天竺求学的经历改编而成。

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也确实去西天取经了,只不过和小说中的经历完全不同,但他的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小说。

真实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其实是被李世民拒绝并禁止出境的,玄奘只能以偷渡的方式,一路被大唐通缉,历经九死一生,耗时十七年,才完成取经大业。

读完那段真实的历史后,玄奘的事迹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感觉。

那是一种区别于小说的真实感,是一种为了心中的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令人拍案叫绝!

今天,咱们故事的主角,正是西天取经的主人公玄奘,一个凭一己之力,让自己的名字响彻印度半岛、威名远播异域的大唐高僧。

注:本文较长,玄奘西行求取真经,精彩之处从第二部分起,如对玄奘前期成长无兴趣,可直接从第二个大标题开始阅读。

玄奘身世及其发迹过程

隋炀帝仁寿二年(602年),洛阳缑氏县(河南偃师)的一户陈姓官宦家庭中诞生了一名男婴,对于男主人陈惠来说,这已经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了。

男孩的出生,陈惠虽然没有第一次做父亲时的那种激动之情,但也是喜事一桩,于是高兴地为孩子取名为陈祎,这个名字便是玄奘出家之前的俗名。

此时的陈惠,万万也想不到,这个孩子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下一个朝代里的佛门宗师级别人物。

一开始,陈惠并没有发现这个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陈惠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不仅聪慧过人,而且还是一个“宅男”!

由于父亲也是一个钻研学问之人,所以陈祎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仅七八岁便能通读各类经典,而且崇尚圣贤,看书只看典雅纯正的书籍。

最重要的是,陈祎喜欢刻苦钻研,自律能力简直是一等一的好。

他小小年纪便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学问,也不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儿,不去喧闹的场所。

即使外面街巷里百戏喧嚣、男女云集,他依旧能顶住诱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在家研读经典。

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度的自律,使得陈祎年纪轻轻便积累了深厚的知识。

谁知,10岁那年,小陈祎的父亲突然因病离世,原本陈惠已经辞官归隐,家里的经济条件就很一般,如今他一死,陈家直接陷入了贫苦的生活状态。

但玄奘并未因此而停止学习!

当时隋朝倡导佛教,使得佛学兴盛起来,剃度出家的人不在少数,学习佛学的人更是多如牛毛,陈祎的二哥在他之前,早已出家为僧,法号长捷,在洛阳净土寺出家。

陈祎的父亲死后不久,他也受到佛教传播的影响,对佛学的兴趣十分浓厚,于是跟着二哥到洛阳净土寺研习佛学。

仅仅过了一年,玄奘年仅11岁便能背诵佛教典籍《法华经》、《维摩经》,寺里的人顿时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即便如此,在那个时代想要当和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按照隋朝的规定,朝廷每年都会下发一定的名额,准许一部分修习佛学的人正式剃度出家,但想要争取到出家的名额,十分困难。

因为那时候,能够正式出家的和尚都是有度牒的,就是朝廷颁发的正规僧人证明文件,有了这个文件,便可以不用纳税,更不用服任何徭役、兵役。

这种待遇,在隋朝末年那种民不聊生的时代,是非常吸引人的,因此竞争十分激烈,而且还要参加专门的考试。

在净土寺学习三年后,13岁的陈祎听说朝廷要公开考试,竞选剃度名额后,他毅然决定参加。

不过,在他心里,成为一名僧人并不是为了逃避徭役,而是为了学习到更高深的佛学。

可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去报名参加考试时,竟然遭到了拒绝!

原来是因为他才13岁,年纪太小,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但陈祎不肯放弃,愣是在考场门口站着不肯走,希望能直接见到主考官,为自己争取一个机会。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主持此次考试的主考官郑善果发现了他一直站在那里,感到十分奇怪。

于是上前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

陈祎答:洛阳缑氏县陈家。

郑善果又问:你来这里是为了请求剃度为僧的吗?

陈祎答:使得,但是因为修习时间短,道业微浅,不能参加这次考试。

这时,郑善果的好奇心也被勾起来,又问道:那你为什么要出家?

玄奘又答:我想继承如来的事业,将佛法发扬光大。

这样的回答,不仅志向远大,而且气度不凡,郑善果听完,顿时感到惊讶,又观察陈祎容貌俊伟,器宇轩昂,当场认定此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在主考官郑善果的运作下,陈祎被破格录取,正式剃度出家,法号玄奘。

郑善果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正是因为他的这个决定,眼前的这个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了佛门大宗师,其佛学思想影响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佛教历史。

出家以后的陈祎,正式改名玄奘,最开始他是留在了净土寺研习更高深的佛学典籍,听本寺的高僧讲学,很快便精通了《大涅槃经》、《摄大乘论》。

时间一转,已经到了618年,这一年,李渊称帝,建立大唐,但尚未一统天下,中原各地依然战乱频繁。

为了躲避战乱,也为了进一步深造,玄奘决定游历天下,遍访名师,让自己的修为更进一步。

在此后的近十年时间里,玄奘走遍荆州、扬州、成都、相州等地,向各家名师求学,到贞观元年,玄奘抵达长安时,已然成为一代高僧,名动一时。

但在游学的过程中,玄奘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当时传入中土的佛学分化成了南北派系,而且众多名师对于同样一个佛学理论,更是有不同的说法,不仅各家大师之间歧义互见,连很多佛学典籍的翻译版本都还互相矛盾。

这使得玄奘十分不解,无所适从。

如果想解答心中那些疑惑,就必须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从佛法源头去寻找答案。

然而,玄奘已然学尽传入中土的佛学理论和精髓,在大唐的学习已经到了尽头,这让他很恼火。

恰好此时,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自天竺的高僧,听他讲述了天竺那烂陀寺宗师级高僧戒贤法师讲学的盛况。

为了突破瓶颈,找到最终答案,玄奘萌生了亲自到天竺研习大乘佛法的想法。

于是,身在长安的玄奘,纠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僧人,亲自向唐太宗李世民上书,请求放自己西去天竺,求取真经。

谁知,几天的焦急等待后,却等来李世民最直接的回复:不准去!

这下大家全都傻眼了,如果没有朝廷的允许,是无法出境的,即便私自出境也是重罪,弄不好要杀头的。

僧人们无奈之下,只好各自离去。

不过,玄奘并不准备放弃,他也从来就是一个执着追寻目标的人,于是在长安暂时住下来,等待时机,并加紧研读梵文。

偷渡西行,惨遭大唐通缉

按理说,西天取经本来也是一件好事,为什么李世民就是不同意玄奘西去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李世民刚刚登基,虽然大唐完成了天下一统,但周边环境并不好,突厥人时刻保持着对大唐的军事威胁,甚至一度兵临长安城下。

古代文盲率又很高,像高僧这类人物,学识渊博,精通各类知识,其中不乏有建筑、冶金等技术知识。

一旦这样的人流落到他国,如果将头脑中的知识转化为军事用途,那是十分可怕的,比如说鉴真东渡日本后,就带去了医学、建筑等方面的技术。

李世民是绝对不希望中原掌握的先进技术被敌国掌握的,因此不肯放行。

就这样,一直等到三年后,玄奘才找到一个绝佳的机会!

贞观三年(629年),关东和长安一带爆发严重的霜冻灾害,由此引发饥荒,朝廷的赈灾能力有限,只能宣布让难民离开长安,到外地自行求生。

玄奘便抓住这个机会,混在难民中,离开了长安,一路朝着西方而去。

就这样,玄奘以偷渡的方式西去,他孤身一人,身上仅有简单的行囊和满腔求取高深佛法的理想,除此一无所有。

此去,前路凶险万分,生死难料,他将面临九死一生的磨难,但也将铸就震古烁今的成就!

玄奘走出长安后,经由秦州(甘肃天水)、兰州,一番艰难跋涉后,终于抵达凉州(甘肃武威)。

凉州是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同样也是军事重镇,常年有大唐重兵守卫,要想西行,走出凉州城就是第一关。

谁知在这关键时刻,凉州城已经实施了长期的军事戒严,所有人都被禁止出城,因为当时的西域并不太平,突厥人经常来搞事情。

尽管如此,玄奘依然不愿意放弃,他决定在凉州住下来,寻找出城的时机。

没想到的是,玄奘刚住下不久,凉州僧俗听说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师来了,纷纷请求玄奘开坛讲经。

这是弘扬佛法的大好机会,玄奘自然不愿放过,于是就在当地开起了讲座。

玄奘不愧是高僧,讲起佛法来,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凉州来往商旅、当地僧俗纷纷前去听讲,络绎不绝,连不识字的平民都听得津津有味。

在讲经期间,人们听闻玄奘要西去天竺求取佛法的计划后,纷纷慷慨解囊,在他讲经结束后,布施了大量的金银钱财、牲口马匹。

但玄奘只接受了一半,又将另一半无偿捐赠给了当地佛寺。

此举令人敬佩,这才是真正秉性纯正的高僧。

然而,玄奘通过讲经在当地名声大噪,也同时暴露了自己,凉州都督李大亮很快就收到消息。

没过几天,官府便派人前来找到玄奘,要求他立刻回京,不准在凉州逗留。

好不容易走到了凉州,再回去的话,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玄奘顿时如同热锅的蚂蚁,心急如焚。

就在这关键时刻,事情突然又出现了转机!

凉州当地有个叫慧威的法师,他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在当地有广泛的人脉关系,他也十分钦佩玄奘西行求取佛法的壮举,因此决定帮他一把。

不久之后,慧威法师派了自己的弟子道整和慧琳护送玄奘,趁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了凉州城,很快便抵达下一站瓜州(甘肃安西东南)。

瓜州的刺史也是个信奉佛教之人,听说有高僧玄奘到来,十分高兴,不仅热情地接待了他,还赠给他丰厚的物资。

但玄奘随即又开始发愁了!

因为他听人讲,出了瓜州城再往西五十余里,要经过一条水流湍急,无法渡船,唯一能过河的地方便是玉门关,即便出了玉门关,外面还有五座烽火台,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这五座烽火台,每座相隔百里,中间没有水草,无法补充物资,就算穿越这五座烽火台,前面还有八百里的莫贺延碛戈壁滩,才能抵达西域的伊吾国境。

由此可见,要想通过这一关的难度无异于登天,玄奘顿时心生愁闷,加上自己乘坐的马匹又死了,顿时陷入束手无策的状态,只好暂时住下来,再想办法。

谁知,没过几天,来自大唐的通缉令就到了!

一日,玄奘正在住所打坐念经,突然有个叫李昌的官吏闯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张绘有玄奘画像的通缉令。

只见李昌出示搜捕文牒,对玄奘说道:法师是不是画像中的这个人?

玄奘一见到自己的画像,顿时大惊,根本没敢回答。

这时,李昌又说道:请法师说实话,若您真是玄奘,弟子愿为法师想办法。

听闻此言,玄奘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松了下来,于是如实相告。

原来李昌也是个信奉佛教之人,对玄奘的大名早有耳闻,并且心生仰慕,于是当即撕毁了通缉令,并提醒玄奘尽快上路,免得被其他官吏抓到。

但玄奘一时半儿依然无法前行,因为前方重重关卡,重兵守卫,而且中途环境恶劣,仅凭自己一人,要走出去是不可能的,必须得找到一个熟悉路线的向导才行。

为了能早日成行,玄奘于是前往当地寺庙佛前祷告,希望佛能护佑他顺利通行。

谁知,正当玄奘在佛前祷告时,一名胡人也进来拜佛,可奇怪的是,这个胡人竟然一边围绕着玄奘转圈儿,一边上下打量着玄奘。

玄奘看着胡人奇怪的举动,更是一脸懵逼,开口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这胡人叫石磐陀,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直希望能找个高僧给他剃度出家修行。

因为听闻玄奘大名,便尾随而至,希望玄奘能收他为弟子,并且愿意护送玄奘过五座烽火台。

玄奘看他态度虔诚,于是当即就给他收了戒,将其收为弟子。

此人便是孙悟空的原型。

不久之后,在石磐陀的运作下,找来一名熟悉路线的老年胡人前来指导西行路线,准备即日启程。

这时只听老年胡人说道:

西行之路凶险无比,不仅沙河阻隔,而且还要穿越茫茫大漠,经历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大漠之中又很容易迷失方向。

即使多人结伴,都难以确保能成功通过,何况法师孤身前往,更加凶险,只怕凶多吉少,希望法师慎重考虑,不要以身犯险。

可玄奘面对如此凶险的前路,丝毫不改其志!

只听玄奘说道:

贫僧为求取佛法发愿西行,若不能抵达天竺便绝不东归,纵然死在途中亦无所悔恨!

法师报曰:“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涂,非所悔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老年胡人听完,只是一声叹息,随即说道:

既然法师执意前往,不如你我互换马匹,法师所骑之马太过稚嫩,不能长途跋涉,我所骑的这匹老马,往返于伊吾国已有十五次,脚力好,而且认识路。

玄奘一听,当即便和老年胡人互换了马匹,所谓老马识途,便是这个道理。

就这样,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石磐陀的安排下,两人迅速抵达玉门关附近的河边,石磐陀果然经验丰富,只见他砍木造桥,铺草垫沙,然后牵马过河。

两人很快就越过了玉门关,找了一个安全地带就地休息,准备第二天穿越重兵防守的五座烽火台。

谁知,当天夜里,玄奘西行以来遇到了第一次生命危险!

正当玄奘迷迷糊糊入睡时,突然感觉脖子上出现一阵冰冷的寒意,条件反射下,玄奘迅速睁眼,这才发现有一把寒光凛凛的刀架在脖子上。

而持刀之人正是石磐陀!

原来,石磐陀在半路上萌生了退出的想法,因为接下来要穿越的五座烽火台才是最危险的。

烽火台之间间隔百里,完全没有水草,无法补充水源,只能趁天黑悄悄在烽火台下取水,但这里是大唐军队重兵防守的地方,一旦被发现,就是死。

石磐陀虽然信奉佛教,可也不想为此送掉性命,一番权衡之后,他决定干掉玄奘。

只见石磐陀说道:弟子家里拖累大,思之再三,实在不敢触犯王法,前方凶险无比,法师实难通过,万一被抓住,牵连到弟子,可就事儿大了啊!

然而,玄奘听完,只是一脸平静,随即说道:你把贫僧看成什么人了?纵然是把我切成碎片,我也绝不会让你受到牵连。

听到这里,石磐陀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再加害玄奘,于是自行离去。

胡人自行数里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也。”法师知其意,遂任还。胡人曰:“师必不达。如被擒捉,相引奈何?”法师报曰:“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为陈重誓,其意乃止。与马一匹,劳谢而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虽然危机解除了,但此时的玄奘别无选择,他必须孤身一人,想办法通过这五座危机四伏的烽火台,但他毫无惧意。

第二天一早,玄奘开始了他的行程,在戈壁滩经过艰难跋涉之后,他行走了80里,终于抵达第一座烽火台,为了防止被巡逻士兵发现,他只能躲在一处沙沟中。

入夜后,玄奘趁着夜色抓紧时间悄悄来到烽火台下,拿出水囊取水。

谁知,就在他专心取水时,突然一支箭从眼前飞过,差点射中手中水囊,还没反应过来,又飞过一支箭,射在他脚下。

玄奘见状,顿时大惊失色,连忙大喊:不要射箭,我是从京城来的僧人,你不要射我!

这时,巡逻的士兵才出来将他抓获,随即把他带去见校尉王祥。

一番端详和询问后,王祥确定了玄奘确实是从京城来的高僧,交谈中,王祥发现眼前之人正是朝廷通缉的要犯玄奘。

但他也是个信奉佛教之人,对于玄奘的大名,亦是仰慕已久。

最重要的是,他深知要想西行抵达天竺,前方的路,光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就已经是最大的阻碍,十分凶险。

可玄奘依然矢志不渝,坚定自己的信念,毫不畏惧,这瞬间感动了王祥。

于是,校尉王祥假装不知道有通缉令这回事,而且给玄奘补充了物资和水源,并指引玄奘顺利通过了前方剩余的四座烽火台。

出了烽火台后,玄奘这回彻底离开了大唐国境,而前方才是真正的挑战!

因为前面还需要穿越800里莫贺延碛,这800里范围内,是清一色的荒漠,寸草不生,更无水源,风沙横行,只要进去,就是九死一生。

为了心中的信念,玄奘还是毅然启程,一路上风沙无数,四面八方皆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茫茫沙漠。

玄奘沙漠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后,每当萌生原路返回的想法时,心里就默想着:

我当初发愿要西去求取佛法,若不到天竺,绝不东归一步,如今怎能折回?宁可向西而死,决不能向东而生!

行十余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就凭着这股信念,玄奘愣是咬牙坚持走了数百里路,然而,几天后,在饥饿、缺水、精疲力尽中,他终于支撑不住,昏迷在荒漠里。

几个小时后,他脑海中突然出现一个画面,并响彻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画面中,一个大神手持大戟,厉声呵斥道:为什么不努力前行,竟然还躺在这里!

此时恰好一阵凉风吹过,玄奘瞬间醒来,原来是做了个梦,不过自己的体力似乎恢复了一些。

于是他又打起精神,再往前走了十里路,这时,他的那匹老马突然向前狂奔,玄奘大惊,连忙追了上去,跑出几十米后,眼前竟然是一小片长有水草和池子的绿洲。

这意味着,他即将走出这凶险的荒漠,玄奘顿时激动无比,当即前去补充了水源,短暂休息后,再度启程,两天后,他成功地走出了荒漠,抵达伊吾国。

值得注意的是,西域各国也大多崇尚佛教,因此对高僧一类人物十分敬重,所以玄奘接下来的路要轻松不少。

此后一路上,伊吾国王高规格接待了玄奘,高昌国王还和他拜了把子,玄奘还收了四个徒弟,随从20多人,补充了马匹和物资。

但自然条件依旧十分恶劣,玄奘一行人在翻越凌山雪峰时,近一半的人死在了山上。

不久之后,玄奘途经西突厥境内,突厥可汗也十分敬重他,不仅高规格接待了他,还派出精锐骑兵一路护送。

接下来,玄奘一行带着古代比较简陋的装备,凭着一股信念,翻越了凶险无比的葱岭(帕米尔高原),终于抵达天竺北境。

佛法大成,威名响彻印度半岛

进入印度半岛后,此时的印度半岛是分裂成很多个小国的,玄奘途经众多小国后,抵达迦湿弥罗国,这里的国王听说有大唐高僧到来,亲自率领一千余人迎接。

玄奘于是在这里停留了近一年时间,因为这里曾经是佛教圣地,留存着大量佛教典籍,他在这里一边开坛讲经,一边研习佛法。

一年后,玄奘的佛法修为大涨,于是离开此地,继续朝着那烂陀寺方向前进。

接下来的日子里,玄奘一路经过十几个小国,结识了众多当地僧侣,于是结伴而行。

谁知抵达恒河,乘船南下时,他再次遇到了生命危险!

一群信奉“突伽女神”(印度教)的狂热分子(盗贼),乘坐大批船只迅速包围过来,将玄奘等一众僧侣全给绑了起来。

这群人准备把这些和尚们都给杀了祭祀突伽女神,几天后,这群狂热分子就地筑起一座祭坛,并将僧人们绑起来要开刀杀掉。

然彼群贼素事突伽天神,每于秋中觅一人质状端美,杀取肉血用以祠之,以祈嘉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谁知,正当刽子手挥起大刀时,突然狂风大作,砂石满天飞,河水奔流,河里的船只瞬间飘散沉没。

盗贼们大惊失色,以为是天神发怒,随即吓得四散奔逃,玄奘等人由此躲过一劫。

不久之后,玄奘终于抵达天竺佛教圣地——那烂陀寺。

这里的佛教大宗师戒贤法师十分赏识玄奘的佛学修为和悟性,当即把他收为关门弟子,并将自己所学佛法倾囊相授。

于是,玄奘在那烂陀寺住下来,潜心学习佛学的同时,还大量印度的语言和逻辑学。

五年后,玄奘佛学修为发生质的变化,理论水平提升了好几个等量级,已然是天竺数一数二的水准。

但他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决定在天竺游学!

于是,玄奘又花了三年时间,游历于天竺各地,不仅了解了印度半岛的风土人情,而且通过与各地的高僧交流中,他的佛学修为再度攀升。

当再次回到那烂陀寺时,玄奘已然是天竺境内宗师级人物。

时间一晃,便到了贞观十四年(640年),此时的玄奘,并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决定回到大唐,将自己在天竺所学佛法整理出来,再重新整合大唐的佛学理论。

于是,他向戒贤法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戒贤法师也十分不舍,但终究没有阻拦他,只是,戒贤法师希望玄奘离开之前,能代表自己参加一场佛门学术辩论会。

当时印度半岛的佛门,也是分流派的,戒贤法师属于瑜伽派,经常有不少高僧召开学术会议攻击瑜伽派,也可以理解为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之争。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戒贤法师希望自己的得意弟子玄奘能够代替自己出战,开一场学术辩论会,以回应那些攻击。

作为戒贤法师的关门弟子,师门需要,自己理应出战,玄奘于是当即同意。

不久之后,玄奘在佛门学术辩论会上,凭借多年的佛学积累,愣是凭一张嘴舌战群僧,辩倒了在场所有小乘佛门的高僧。

由此,玄奘之名,开始在印度半岛广泛传播。

然而,辩论会的胜利也影响了他回国的行程,自此以后,经常有高僧前来挑战,要和玄奘辩一辩,分个高低。

玄奘也没办法只能应战,可没想到的是,前来辩论的高僧,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统统都被玄奘辩倒,玄奘之名,遂响彻印度半岛。

这时,印度半岛实力排名第二的国家伽摩缕波国的国王鸠摩罗王听说玄奘之名后,也十分仰慕,当即把玄奘请到了王宫,玄奘为他讲经一个多月。

但实力排名第一的羯若鞠阇国,国王戒日王也十分仰慕玄奘,也想把他请到自己的王宫讲经,可鸠摩罗王不愿意放人。

后来还是戒日王发了狠话,以武力威胁,才迫使鸠摩罗王将玄奘送到戒日王身边。

尼乾曰:“鸠摩罗王已发使来请,二三日当到,既见鸠摩罗,亦便见戒日。”如是言讫而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戒日王见到玄奘后,对他十分礼遇,值得注意的是,玄奘在这期间还讲了大唐的《秦王破阵曲》,顺便赞扬了一番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令戒日王折服。

不久之后,戒日王决定在曲女城为玄奘举办一场印度半岛规模最大的佛门学术辩论会,邀请整个印度半岛各国高僧参加辩论。

贞观十五年(641年),辩论会开幕,印度半岛佛门、政界精英云集曲女城,有有来自印度半岛各国的十八位国王、三千多印度半岛高僧、两千多个其他宗教的高人参与。

五印度中有十八国王到,谙知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到,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到,那烂陀寺千余僧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可谓是规模盛大,前所未有!

这场大会一共开了十八天,整个印度半岛竟无一人能辩倒玄奘。

自此以后,玄奘威震印度半岛,玄奘之名,在印度半岛,男女老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自是邪徒戢翼,竟十八日无一人发论。将散之夕,法师更称扬大乘,赞佛功德,令无量人返邪入正,弃小归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到了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终于决定启程回国,戒日王和其他一众小国的国王因为舍不他走,又在玄奘出发后,亲率本国骑兵又送了他一程。

抵达于阗后,玄奘并没有选择直接进入大唐国境,而是先给李世民写了一封奏疏,因为他目前还是大唐的通缉犯,是偷渡客,要回去也得先看看皇帝大人的态度。

玄奘不愧是聪明人,他在信中把李世民狠狠地赞扬了一番,说自己在天竺取得的成就都是大唐皇帝陛下威名所致。

李世民收到奏章后,事情都过去十几年了,估计早就忘了,也没有追究,反而把玄奘当成高僧,催促他赶紧回国。

就这样,玄奘正式踏上了大唐国境。

没想到,抵达长安后,大唐皇帝李世民,如今的天可汗为了迎接他,摆了一个大阵仗,由宰相房玄龄亲率一众官员特意在长安迎候。

不久之后,玄奘被召进皇宫,与李世民面谈。

当从玄奘口中得知了西域各国的奇闻以及天竺各国的情况时,这些前所未闻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瞬间吸引了李世民。

皇帝大人顿时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干脆当场劝说玄奘还俗做官,想把他收入麾下,但被玄奘婉拒。

李世民只好作罢,不久之后,便以朝廷的名义派出专人在弘福寺协助玄奘翻译经书。

至此,玄奘西行求取佛法的实际算是告一段落。

此行,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来的,还有高达657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梵文经典。

并由此开创汉传佛教唯识宗,成为一代创派宗师,影响我国佛教一千余年历史。

事实上,玄奘的成功,除了自身的悟性之外,最根本的,还是一种信念,一种为了实现目标,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到底的信念。

参考文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旧唐书》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36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