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为何于1949年就称粟裕为"中国的战略家"呢?

晓涛评历史 2024-10-12 12:29:25

刘伯承元帅为何于1949年就称粟裕为"中国的战略家"呢?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大主力之一的中原野战军总司令,刘伯承亲眼见证了粟裕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地区一仗接一仗、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的连战连捷。作为军事理论家和久经沙场的军事家,刘伯承对粟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刘伯承如此推崇粟裕呢?是粟裕在战场上出色的指挥才能,还是他独特的战略视野和思维,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让我们一探究竟。

英雄惺惺相惜,惜才是刘伯承称赞粟裕的根本原因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线主力有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路主力。其中,华东野战军由粟裕掌舵,屡建奇功;中原野战军则由刘伯承、邓小平共同指挥。两路主力常在华东、中原一带遂次作战,展开数次战略配合。

恰逢1947年8月,中原军团由刘邓麾下,开启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征程。这一战略决策,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前堵后追。危难时刻,粟裕及时想到了为友军解围,主动向中央军委建议:"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

毛主席对粟裕这一举措赞许有加,复电指出"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刘伯承、邓小平等人自然也对粟裕的高度配合表示由衷赞赏。很快,9月7日,陈粟外线遂出击沙土集,歼灭国军57师整编师9500余人,强行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前线抽调四个师驰援,从而有力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作战。

粟裕主动作战,突出战略意识,赢得刘伯承赞赏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国民党军队围而不打,企图让他们在外围被动挨打。这时,粟裕主动向中央军委建议在鲁西南及陇海线开辟战场,打算以一部进攻津浦线,威胁徐州,从而有效牵制和拖住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刘邓解除危机。

毛主席对粟裕这一远见卓识的战略思维高度赞赏,亲自复电:"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果不其然,9月7日,陈粟外线出击沙土集第一仗,短短不到三天,就干净利落地歼灭了国军57师9500余人,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和山东内线战场抽调4个师赶赴鲁西南。

1948年1月22日和4月18日,粟裕又分别向中央军委"斗胆直呈"了著名的"子养电"和"卯巧电"。"子养电"提出"三军忽集忽分在中原打大仗"的设想;"卯巧电"则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这两封电报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都获得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高度赞赏并付诸实施,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

同年9月24日,粟裕又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第二天,刘伯承就复电表示赞同:"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解放军在华东地区的战略主动权,为最后夺取全国解放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粟裕打硬仗善作战,是刘伯承赞许的关键

1947年至1949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连续打了一系列大战役硬仗,屡建奇勋。他能够在艰苦环境下沉着应战,运筹帷幄,以少胜多,赢得一个又一个漂亮战役的胜利。

1947年9月的沙土集战役,仅用不到3天时间,粟裕就指挥部队歼灭国军整编第57师9500余人,给蒋介石的内线增援战场造成巨大震动。1948年5月的清河决战,粟裕运用"集中优势兵力,猛打东路敌人"的方针,迅速歼灭国军曹操部16万余人,为淮海战役扫清了道路。

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被誉为"战役之战"。面对敌人万余门重武器的火力压制,粟裕临机决策,将战役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沉着应对敌我双方局势的变化,最终取得完全胜利。淮海战役不仅造成国民党军队250万人被击溃,还使其失去了华东和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紧接着在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又打响了著名的两淮战役。这场战役被称为"狂风暴雨",粟裕于急风暴雨中指挥23万人马一举横扫了两淮和苏南地区,全歼曾守备在这里的120万国民党军。两淮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华东根据地的彻底稳固和淮河以北地区的大面积解放。

一个接一个的战役胜利,不断展现出粟裕善打硬仗、勇攻难关的高超军事指挥本领,这自然引起了刘伯承等军事家的高度赞赏和推崇。刘伯承恐怕也没想到,在解放战争时期,竟能在人民军队中涌现出一位如此杰出的战役指挥家。

刘伯承评价新中国军事思想的开拓者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战役指挥家,更是新中国军事思想的杰出开拓者和实践者。他勇于创新,善于总结经验,为中国革命军队建立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战略战术。

1947年夏,毛泽东提出"战略进攻"方针后,粟裕第一个付诸行动,果断实施进攻。他先后发动了沙土集、古雷口等一系列进攻性战役,直接推动了战略进攻方针的贯彻落实。在战役实践中,粟裕大胆创新,形成了"迂回机动""歼灭战""运动战""兵行陈地曲""兵多将精谋虚实""气吞百万师""打冷箭"等一系列独到的战法谋略。

与此同时,粟裕也非常重视学习借鉴苏联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他并未生硬照搬,而是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对苏联经验加以创造性转化和运用。比如,他将苏联的"穿插战术"创新为"穿插突击战法",以突防的方式迅速打穿敌人的纵深防线。

每打完一场战役,粟裕都会及时组织总结经验,并形成简明易懂的战术口诀,作为下一次战役的宝贵指导原则。比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敌精锐"的淮海战役方针,"少打游击,多打决战"的两淮战役方针等等。通过这样不断的实践、创新、总结,粟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作战理论体系。

刘伯承身为久经沙场的革命军事家,对粟裕在战略战术领域的创新之功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正是基于此,他才赞誉粟裕为"中国的战略家"。这无疑是对粟裕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开拓军事思想方面卓越成就的最高肯定。

两人相互欣赏有加,彰显英雄情谊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和刘伯承虽分别指挥两路主力,但在作战中常有战略配合,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都对彼此的军事指挥才能印象深刻,产生了由衷的赞赏和钦佩之情。

早在1947年底,粟裕就通过电报对刘邓大军强渡大别山的战略气魄给予高度评价。电报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冒这个大险,沿长江北岸急行军,便可以在蚌埠、徐州方向与敌作战,这样会使敌人无所适从。"这封电报反映出粟裕对刘邓开辟战场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

刘伯承自然也对粟裕在战场上屡建奇勋、智勇双全有目共睹的事迹赞赏有加。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多次在会议和电文中肯定粟裕"伟大的作战才能""高明的军事指挥艺术"。1949年4月,刘伯承更是直接在一封贺电中盛赞粟裕为"中国的战略家"。

由于两人地位平起平坐,都是解放军三大主力之一的总司令,所以双方的互相欣赏和肯定也更加难能可贵。在当时那个年代,上级对下级的评语固然重要,但军阀对同级将领的评价,无疑反映了双方的真挚友谊和对彼此军事指挥才能的高度认可。

除了肯定和赞赏,两人之间还存在着深厚的英雄情谊。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在给刘伯承的贺电中,赞叹后者"那种智勇双全,身先士卒,指挥有方的英雄气概,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同年5月,刘伯承也回信称赞粟裕"不愧是我们人民解放军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

结尾

两位开国元勋生前曾有过多次会晤,他们谈笑风生时也难免追忆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毛泽东同志也曾亲口赞扬过粟裕和刘伯承"是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功勋老将领"。可见,在那个特殊年代,军旅生涯孕育的英雄友谊之深厚,已经超越了寻常。

8 阅读:772
评论列表
  • 2024-10-16 10:09

    瞎编乱造

  • 2024-10-28 17:22

    国军曹操部是什么鬼?

  • 2024-10-13 13:48

    整天到晚就发这些无根无据的评论

晓涛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