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超千万粉丝的视频创作者@影视飓风发布了一条名为《清晰度不如4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的视频,揭示了视频平台为了降低流量费用,通过降低码率和调整编码格式压缩视频质量的现象。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在国内观众发现,虽然名义上观看的是4K视频,但实际上画质远远低于预期。
视频平台“偷工减料”的现象@影视飓风的UP主潘天鸿在视频中指出,近年来,各大视频平台通过降低视频码率、改变编码格式、以及随着观看人数增加而降低画质等手段,减少了流量支出,同时削弱了用户观看视频时的体验。他提到,国内许多平台所谓的“4K视频”只是名义上的,因为其实际码率不足,无法达到真正的4K标准。
虽然此类问题在全球的视频平台中普遍存在,但在国内特别突出,平台的运营商为了减少带宽成本,往往采用各种手段降低视频的清晰度,用户却对此无从知晓或难以维权。
YouTube的对比与启示关于“为什么YouTube的视频更清晰”的问题,业内早有讨论。相比国内视频平台,YouTube的宽带成本明显更低,这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技术策略有关。YouTube的母公司Google通过购买暗光纤、成立自己的宽带运营商Google Fiber,以及与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博弈,降低了其带宽成本,使得YouTube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视频。
然而,这种模式在中国并不适用。国内电信运营商比美国更具寡头特性,资源高度集中,视频网站没有足够的谈判筹码。即便是像Netflix这样在全球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流媒体巨头,在面对宽带费用问题时也难以与运营商抗衡,优先选择保证视频的流畅性,而不是画质。
平台节省成本的策略与后果近年来,国内的视频平台纷纷采取各种策略降低带宽成本。例如,B站和快手都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减少了服务器及带宽的支出。爱奇艺更是自研HCDN技术,让用户之间共享视频数据,进一步减少平台的带宽开销。
尽管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但其代价是用户体验的下降,特别是视频画质的明显缩水。尽管平台自称提供高画质视频,甚至将高画质作为会员服务的卖点,但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内容往往达不到承诺的质量标准。
用户如何打赢“高画质保卫战”?面对视频平台在清晰度上的“缩水”,用户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即便是通过付费升级至高等级的会员服务,画质提升的效果也十分有限。正如Netflix的例子,平台在保障视频流畅性和画质之间权衡时,往往优先选择流畅性,而画质成为妥协的对象。
短期来看,用户希望看到真正高质量视频的需求与平台控制成本的现实矛盾难以调和。即便通过提高会员费用或广告收入,平台依然面临带宽费用高企、广告市场收缩等诸多挑战,难以彻底改善这一现状。
未来的可能解决方案虽然目前用户、平台和电信运营商三方的利益难以平衡,但未来可能出现技术进步或市场结构的调整,能够部分缓解这一问题。AI技术的应用或许会在视频内容的压缩与画质优化方面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此外,平台的透明化运营也是用户能够接受的方式之一,减少隐瞒和虚假宣传,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被侵害。
总的来看,影视飓风的揭露反映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平台在盈利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取舍。
而如何在技术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中找到平衡点,将是未来视频平台和用户共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