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党史、军史、新中国史上,有很多有历史意义的图片。这些图片能够生动形象地映照出一段历史——这里的历史,既包括重大历史,也包括在重大历史背景下,革命家的个体经历记载。红船融媒将挖掘出这些图片并进行解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
1971年10月25日晚,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许多与会代表热烈鼓掌、握手、拥抱,有的跳起舞来,欢呼声经久不息。
中国代表团团长、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仰天开怀大笑,这个瞬间被相机捕捉,成为了中国上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的定格。
▲《乔的笑》,乔冠华(左一)
这一天,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这是中国外交的胜利,也是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的胜利。当时,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中国,本就是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员。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从二战硝烟中走出,寄托着人类“永不再战”的理想。早在联合国诞生之前的1945年6月26日,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就在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用毛笔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规定:中、法、苏、美、英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45年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彼时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公认的原则,应由中国新政府指派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及其有关机构的工作,把已经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代表驱逐出联合国。
然而,由于美国政府实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遭到了无理阻挠。围绕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中国政府和人民拉开了长达22年的斗争大幕。
1950年11月28日,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作了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发言。然而,美国操纵安理会拒绝讨论伍修权提出的建议,使联合国大会无限期休会,伍修权不得不于12月中离开纽约返回国内。
此后十年,历届联大,美国都操纵联合国使用类似措词搁置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拒绝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议程。期间,美国又玩弄新花招,坚持保留蒋介石集团代表在联合国的地位,在此前提下同意接纳新中国进入联合国。
于是,中国在加入联合国问题上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必须将蒋介石集团代表驱逐出联合国,中国才进入联合国。为此进行了持久战。
谈判建交,是中国打破外部环境“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局面的方式。1954年10月5日,中国—挪威双方同意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1955年8月1日,中国同尼泊尔建立外交关系。
1955年10月25日,周总理在接见比利时工商贸易访华团时说:中国愿同各国建交,但不急于要建交,如果对方不同意我们的要求,我们可以等待。
周总理还指出,英国、荷兰承认新中国,同国民党集团断绝了外交关系,但在联合国支持国民党集团,不承认新中国的地位,这不是完全承认新中国,我们同他们只有半外交关系,只有代办处驻对方首都。
直至1971年6月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公告发布并宣告尼克松总统将访华之后,一直受美国制约不能同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40多个国家,就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
因此,投票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是众望所归。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第26届联大执行主席马利克宣布——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1月1日上午8时,五星红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冉冉升起。15日上午,中国代表团成员受邀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等人依次在标有CHINA的席位上入座,会场上所有人都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多国代表发言表达欢迎,匈牙利代表在发言中用了中文,智利代表还热情地朗诵了毛泽东诗词“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1971年11月15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的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第26届联大全体会议,被各国记者“包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上空迎风飘扬(资料照片)
当晚6时许,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讲话,他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他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主张,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指出,联合国的事情要由所有会员国共同来管。
▲1971年11月15日,美国纽约,中国代表团正式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不仅是会场里的代表,全世界都在倾听中国的声音。
【来源:共青团中央、新华社、人民视觉、青春上海】
编辑:张喜斌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