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越军在“7.12”大反扑后的总结:1984 年 4 月底,中国军队昆明军区第14军 40 师、第11军 31 师突然向河宣省渭川县、安明县边境地区发起进攻。渭川县的 1509 高地地区(老山地区)、安明县的 1250 高地地区(者阴山地区)相继失守。两周后的 5 月 15 日,第 40 师的一个团在泸江以东发起新攻势,占领 1030 高地地区(八里河东山地区),越军 313 师 266 团遭受损失。此后,越军一方面准备反击,另一方面加强对相邻高地控制,双方阵地距离很近,每天都有炮击,越军还派出特工队侦察袭扰, 821 特工团 第706 营 4 连一个排对中国军队辛柏林雷达站进行了成功破袭。
为夺回阵地,越军发起 “MB-84” 战役行动。经过两个多月准备,1984 年 7 月 12 日,越军在渭川全线发起加强步兵师规模的反击。参战部队包括第 312 师第 141 团进攻泸江以东 1030 高地(八里河东山)、1250 高地(1175.4 高地);第 316 师第 174 团进攻泸江西岸 233 高地(169 号高地)和 300 - 400 高程(142 号高地也就是“李海欣高地”地区);第 356 师第 876 团进攻 772 高地(662.6 高地),第 149 团进攻 685 高地(634 高地)。此次反击由第二军区副司令员兼河江前指司令员黎威密少将指挥,副总参谋长黎玉贤中将和第二军区司令员武立中将亲自亲自坐阵河江督战。
然而,越军将领的过度自信却换来惨痛失败。战前动员时,他们还提醒士兵多准备绳子捆绑俘虏,但进攻发起后,所有参战部队都遭到猛烈炮火覆盖打击,损失惨重。越军官方承认:“由于准备工作不周,对形势和情况的评估不准确,作战决心和战斗方式不恰当,部队仓促上阵,进攻失败,遭受重大损失”。
据参加过攻打 722 高地的退役中校黄文秀介绍,近百门越军大口径火炮在半小时内对 722 高地密集轰击,但当越军打上山头时,中国军队已撤离,且躲避炮火的掩体被越军大炮摧毁,中国军队反击时,越南军队没有藏身之地,伤亡很大(推荐阅读:越军 “7.12” 大反扑时中了刘昌友一计,一个加强营被放进我阵地全歼,张铚秀司令员说:“你这计划太大胆……”)。战斗结束后,第 312 师第 141 团因在 1030 高地遭受重大损失,被迫立即撤离战场补充兵力恢复建制。
据越军的总结:“MB-84” 战役反击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军队强大的炮兵火力以及对越军无线电通信密码的掌握。中国军队组成了以 16 个师属以上炮兵营为骨干的多层次大纵深绵密火网,射击区域划分明确:师炮群打击 800 米以外,团炮群打击 300 - 800 米,团营属炮兵打击前沿前 150 - 400 米,使得炮兵能在不同距离有效打击越军。第 14 军炮指在阵地前沿 4 公里范围内计划了 3 道拦阻线,第 40 师以师炮兵群、团炮兵群、团营属迫击炮设置了 4 道拦阻线。从凌晨 3 时到傍晚 19 时 30 分,解放军炮兵在 16 个半小时内以强大火力吞没越军。同时,通过无线电技术侦察手段,截获并破译了越军各级往来电报,对敌情了如指掌。从 1984 年 5 月 21 日截获越军总参谋部批准第二军区司令员武立对老山地区实施反扑的电报开始,到 7 月上旬,已截获并破译各级电报,早在 6 月中旬就查明了 “MB-84” 反攻战役的全盘计划。
由于此次败仗,黎威密少将的河江前指司令员职务由阮友安少将接替,第 316 师和第 312 师从渭川前线撤离,返回后方补充兵力整顿部队。
越军在 1984 年 7 月 12 日对老山地区的战役反攻中,遭遇了十年对华作战的最大失败,创造了其战史上单日伤亡的最高纪录(我军截获的越军无线电通信显示,其伤亡 3700 余人)。其在战史资料中总结的战役失败的两个根本原因符合史实:解放军炮兵火力强大,自己的无线电通信被解放军破译。
老山 “7.12” 大反扑的惨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也反映了越军在战略决策、情报获取和应对强大对手时的不足。这一事件对中越边境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研究中越边境战争历史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