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史上真实的慈安,才懂慈禧为何绞尽脑汁,一辈子都斗不过她
公元1861年的农历11月1日,寒风肆虐,街上行人纷纷缩紧了衣领。然而,在养心殿内,气氛却远不止温度那么高涨。朝堂之上,紧张笼罩着每个人,如弓弦绷紧,等待着不可预测的发展。原因在于,在同治皇帝的御座背后,悬挂着一面黄幔。
透过黄幔微障的视线,可见两位威严婉约的皇太后端坐其上,一位是慈安皇太后,另一位则是慈禧皇太后。
这一幕堪称历史上的绝无仅有,两位皇太后同时垂帘听政。除了这两位至高无上的女性,站在她们身旁的是恭亲王奕[gf]4723[/gf],以及醇郡王奕譞。在宣读近日国事的大臣面前,宫廷礼仪变得复杂而曲折,仿佛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将目光投向何方,该对谁陈述言辞。
对于同治皇帝而言,面对如此格局,她无法有丝毫的反抗之力。她坐在御座之前,仿佛一个普通的观众,只不过她的任务是指导母后们如何审阅文书奏折。
而慈禧皇太后,虽然也可以自行批阅奏折,但常常在其中留下错漏百出的文字,错别字如同毒蛇藏匿其间。尽管如此,众臣皆唯唯诺诺,不敢发一言,因为没有这两位皇太后的支持,同治皇帝是无法坐稳龙椅的。
正因如此,慈禧变得更加嚣张跋扈,她逐渐牢牢地掌握了整个朝廷,将清朝推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落。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为何两位皇太后并肩而坐,又是这位背后的神秘女性是谁?她究竟有何资格坐在那里,垂帘听政呢?
故事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谜团,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一揭晓。
慈安太后,她生于满洲镶黄旗,家世举足轻重,堪称名门望族的佼佼者。从她一出生,命运似乎已注定,她将成为一位非同寻常的女子。
慈安太后在家族的培养下茁壮成长,直到15岁时,咸丰皇帝举行了一场选秀。于是,在旨意的召唤下,她踏上了进宫之路,开始了她在后宫的旅程。
初入宫门,慈安太后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嫔妃,然而她的晋升之路却异常迅猛。在4月27日的封赐之后,不到一个月,她再次获得了提升,荣升为贞贵妃。
慈安太后的升迁速度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不足十天,六月初八,她便被封为皇后。
尽管册封典礼被安排在农历10月17日举行,但这个速度已然无与伦比。短短四十多天,她就坐上了皇后之位。或许并非皇帝的喜好,而是她的家世和身份,确保了她稳坐皇后之位。慈禧也明白,她无法望其项背。
在三千佳丽云集的后宫,脱颖而出成为皇后,慈安太后只用了六个月。慈禧亲历其晋升,心生敬畏。
更值得一提的是,慈安太后不仅在皇帝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她还在清朝的后宫中,以身作则,善于管理后勤事务,为后宫树立了典范。
那时的她,年方十六,已成皇后,步履自如,风华绝代。她的传奇故事,正是后宫中最闪耀的一颗明珠,注定将继续闪烁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
咸丰十一年七月,清朝的皇帝咸丰驾崩,而他在生前没有下令让皇后陪葬。相反,他留下一份意味深长的遗诏。皇后钮祜禄氏获赐“御赏”图章,而载淳则获赐“同道堂”图章。这两枚图章必须同时盖章才能执行。
咸丰皇帝生前还明令,让同治皇帝继位,同时委任八名大臣协理朝政。
然而,同治皇帝的生母正是慈禧太后,因此慈安太后和慈禧成为了共同的皇太后。这一历史罕见的情况对慈安太后来说充满了挑战。尽管她被尊为皇太后,但却没有自己的子嗣来延续血脉。
新皇帝是由咸丰皇帝的另一位妃子所生,这对慈安太后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挫折。然而,慈安太后却展现出了与慈禧相处融洽的能力,甚至令慈禧有些畏惧。
这究竟是为何呢?
慈安太后的智慧和睿智让她在宫廷中独具威望。尽管没有亲生子嗣,但她的高尚品德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深受大臣们的尊重。她以她的聪慧和坚持不懈的付出,为宫廷内外带来了秩序与稳定。这些优点,无愧于她被尊为皇太后的地位。
慈禧也深知,慈安太后是宫廷中不可或缺的支持者。她们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出生和地位,但在面对困难和权谋的时候,她们选择了携手合作,共同维护清朝的稳定。慈禧或许有野心,但她也知道,没有慈安太后的支持,一切都是空谈。
于是,在朝堂上,这两位皇太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支配着清朝的未来。她们的默契和互补,让宫廷政治变得复杂而有序,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这个时刻,两位皇太后的团结,注定将在清朝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慈安太后,虽名不显赫,却是后宫中一位极具智谋和德才并兼的女性。她远非人们传颂的大家闺秀或无能女子,而是一个谋略深远的女性。
按照后宫的传统,皇帝的子女通常要称皇后为“皇额娘”,甚至有些孩子被送到皇后身边生活和接受教育,不允许与亲生母亲见面。
这一规矩令慈禧深感不满,也感到困惑。将孩子托付给皇后,有可能导致她们争夺太子之位,但孩子一旦成功争夺了太子之位,与她是否有关系则成了另一回事。
然而,慈安太后当时表现得非常聪明。她提出要与慈禧一同抚养这个孩子,这个提议让慈禧感到惊讶。在后宫中,没有自己的孩子意味着生存将充满困难。慈禧虽然不明白慈安太后的真实用意,但对这个提议表示感激。
于是,慈禧和慈安太后联手,共同面对后宫的险恶局势。
然而,慈禧没想到的是,慈安太后与她的教育方式迥异。慈禧的强势性格导致她对同治帝的教育非常严格,这使得同治帝对慈溪印象不佳,甚至畏惧交流。
相反,慈安太后一直展现出慈母形象,导致同治帝非常喜欢她,两人关系亲密无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治帝对这位非亲生母亲的感情日益深厚。
最著名的一件事发生在同治帝17岁即将成婚的时刻。在皇后的选择问题上,慈太后们常常感到紧张。他们知道,年轻的同治帝若想在朝中建立声威,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后台。因此,皇后的选定变得至关重要。
最终,两位女性入选皇后候选名单,但慈安太后和慈禧对于选择却意见不合。
慈禧偏爱富察氏的女儿,因为她年轻貌美,且机智聪颖。然而,慈安太后的意向却截然不同,她钟情于端庄、静雅,容貌与才华并存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
面对两位母亲的争执,同治帝陷入了困境。他不知该选哪位?两位母亲争吵不休,但最终,她们决定由同治帝自己作出选择。
令人意外的是,同治帝采纳了慈安太后的建议,未给亲生母亲慈禧面子。富察氏最终只被封为慧妃,享有贵妃的待遇。
慈安太后的选择背后,也因为阿鲁特氏与她有亲缘关系,加上阿鲁特氏的父亲是一位状元,这一点显然对慈安太后的选择产生了影响。她在同治帝心中的地位逐渐显现。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非常重用宦官,而在早期,安德海是她的得力太监。然而,一旦太监获得权力,他们往往会放肆妄为。
安德海进入咸丰帝身边工作时只有八九岁,但凭借机灵和灵敏,很快赢得了咸丰皇帝的欣赏。他之所以能在众多太监中脱颖而出,赢得慈禧的喜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辛酉政变。
安德海在政变中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之间的桥梁,为政变提供了关键的联系,这使慈禧对他格外宠信,最终将他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朝廷内最显赫的宦官。
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德海变得更加放纵,甚至大摆宴席,尽管他是太监,却还娶了一个年仅19岁的美人。
慈禧为了表示对安德海的喜爱,在他的婚礼后慷慨赏赐了他一千两白银和一百匹绸缎。然而,安德海得势后肆意张扬,宫中议论纷纷,甚至连同治帝都想摆脱他。
1869年八月,安德海提出要亲自前往江南为皇帝购买龙袍。实际上,他的真正目的是贪污敛财。在江南的旅途中,他一路招摇撞骗,收受贿赂。
然而,问题在安德海抵达山东后迅速爆发。
在山东,安德海遇到了丁宝桢。丁宝桢是众所周知的清廉忠臣,他的十年巡抚生涯使他一直光明磊落,嫉恶如仇。
面对这位太监的敛财行为,丁宝桢绝不示弱,决不像其他大臣那样送礼奉承。这激怒了安德海,引发了他的不满。他对丁宝桢施加各种压力,但丁宝桢坚决上报朝廷。
一旦事件传至京城,慈禧一向偏袒安德海,试图包庇他,逃脱惩罚。然而,慈安太后态度坚决,直接下令处决安德海。因为按照清朝制度,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必杀无赦。
慈安太后的决定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但慈禧对此心怀芥蒂。她开始明白,慈安太后的存在对她的权力造成了限制。
然而,慈禧从未想到,如果没有慈安太后的协助,她也不可能成功地发动政变。两位太后虽然性格迥异,但正是她们的合作,才让清朝政局变得复杂而稳定。这段历史,注定会在清朝的光阴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对宦官非常依赖,而在咸丰皇帝临终时,他并未将慈禧视为重要人物,反而命令八大臣专权掌控朝政。
得知这一消息后,慈禧非常不满。她一向控制欲极强,因此她联合慈安太后一起策划政变,将这八大臣铲除,同时也确保了自己亲信的太监进入朝廷。
政变成功后,慈安太后和慈禧以姐妹相称,一起垂帘听政,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然而,两位太后的德行差异甚大。慈禧文化水平有限,时常在批阅奏折时出现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情况。与此不同,东宫太后慈安太后品德高尚,博览群书。
在朝政大事方面,虽然慈禧会参与,但最终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慈安太后手中。在后宫的等级制度中,慈禧没有太多权力,因此在重大政务问题上,她都要征求慈安太后的意见,不敢擅自做主。
两位姐妹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重大争议或分歧。慈禧明白慈安太后地位较高,但这并没有成为她的负担,因为慈安太后对政权并不感兴趣。
尽管如此,慈禧仍然尊重辈分之说,对于朝政大事,她总是向慈安太后请示意见。两人在这段时间内并未发生重大矛盾,相互支持合作。
当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立即为她安排后事。然而,慈禧在安排慈安太后的厚葬礼时通过一些细节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她要求减少相关仪式,甚至选用了质量较差的楠木棺材。关于慈安太后的去世,后世有很多猜测,大多数人并不相信清朝官方公布的因病去世说法。
人们普遍认为,慈禧可能故意延缓了慈安太后的寿命,因为慈安太后的去世对于慈禧政权的巩固带来了巨大好处。
只要慈安太后在世,慈禧总觉得自己地位不稳,无法自由支配政权。她渴望成为统治者的唯一,因此有人认为慈禧可能间接造成了慈安太后的离世,以确保自己的权力稳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