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参加过飞夺泸定桥的战士写信给毛主席:请给我降军衔

南书房 2024-08-12 16:49:12

1935年,红军在大渡河边陷入困境。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使红军处境十分危险,眼前湍急的河水和稀少的船只让渡河变得极为困难。架桥的可能性被湍急的河流一再否定,眼看敌军步步逼近,形势愈发紧迫。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毛泽东来到了大渡河边的翼王亭,这座古老的亭子铭刻着石达开在此处兵败的故事。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带领的军队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这段历史在此时似乎与红军的命运产生了某种共鸣。蒋介石甚至放言,要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然而,毛泽东在读完碑文后并未感到绝望,相反,他已经发现了一个生机——三百多里外的泸定桥。只要能够占领泸定桥,红军就能摆脱当前困境,甚至扭转战局。

随即,毛泽东下达了命令,决定分兵两路,由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右纵队渡过安顺场后,沿东岸前往泸定桥。同时,林彪带领的左纵队则从西岸出发,直奔泸定桥。这是一场背水一战,红军必须在三天内行军三百多里,抢占泸定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任务分配虽然清晰,但中央的意图也昭然若揭。右纵队作为保留的生力军,一旦主力失败,他们便要肩负起红军的重任,继续革命的道路。而左纵队的任务则更为艰巨,三天内要走完三百多里的山路,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在这紧张的节奏下,红军没有一丝犹豫,立誓完成任务。

急行军的一天之后,先锋部队红四团接到了新的命令——必须提前一天夺下泸定桥。当时,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他们必须在一天之内赶到,并迅速投入战斗。这一命令如同一声号角,红四团的战士们毫无怨言,全力奔跑。他们不仅要赶路,还在途中不断打击敌军,展现出红军卓越的战斗力。

当红四团终于在凌晨时分赶到泸定桥时,他们的毅力和速度令其他红军部队惊叹,甚至得到了“飞毛腿强军团”的美誉。然而,仅仅到达目的地还远远不够,接下来他们面临着更为艰险的夺桥任务。蒋介石早已下令拆除泸定桥,但因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桥梁上的木板虽然被拆除,悬挂的铁锁仍然存在。在敌人看来,红军不可能仅靠几根铁锁渡河。

红四团团长王开湘迅速做出决断,决定选出22名精锐突击队员进行夺桥行动。其中一名叫刘金山的战士主动请缨,要求作为先锋。刘金山原是孤儿,入伍后感受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和关爱。他的原团长杨金山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后,刘金山决定以“金山”为名,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22名战士迎着敌军的枪林弹雨,手脚并用地攀爬在冰冷的铁锁上。他们的身后是无数期待的眼睛,不能退缩,唯有前进。面对步步逼近的红军,敌军惊慌失措,甚至点火烧桥试图阻止他们。然而,刘金山和他的战友们不为所动,顶着火焰成功到达对岸,后方的战士们迅速铺设木板,支援突击队。敌军守军最终心理崩溃,红军成功占领泸定桥。

战斗结束后,22名突击队员中有18人幸存下来,而最终留下姓名的只有12人。1955年授衔仪式上,刘金山位列其中。飞夺泸定桥之后,他在之后的战斗中继续英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当他得知自己被授予的军衔后,感到自己不配如此高的荣誉,便连夜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降低军衔。

信中,刘金山表达了对战友的深切敬意和思念。他认为自己只是侥幸活了下来,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他自认没有文化,只会扛枪打仗,战事结束后感觉自己不再具备重要的作用,希望能把更高的军衔让给其他同志。

毛主席收到信后深感动容,这种对战友的深情厚谊,他感同身受。经过慎重考虑,毛主席同意了刘金山的请求,最终授予他大校军衔。

刘金山,这位开国大校,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直到1999年,他才安然离世,享年90岁。

3 阅读:1067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