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60年,带着满腔热情的柳州姑娘傅锦华正在参与电影《刘三姐》的角色选拔。
当时正值初夏,天气暖和起来,傅锦华也是青春洋溢,全力以赴。
傅锦华
她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出的山歌甜美中不失力量感。每每开嗓,身边的伙伴总是赞不绝口。
导演告诉她:“刘三姐的歌是在山里唱的,你的声音有野味,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听到这话,傅锦华更是激动,仿佛刘三姐已经在前方向她招手。
可谁知道没过多久,她就接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
剧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另一位演员黄婉秋来演刘三姐。至于她的定位,剧组另有安排。
黄婉秋
明明自身条件如此优越,傅锦华为何会失去扮演刘三姐的机会?在那之后,她又会受到怎样的安排?
大好机会,遗憾失去上世纪40年代,柳州融安县出了个会唱歌的小姑娘,嗓子清亮,样貌乖巧,很是讨人喜欢。用大人们的话来说,这就叫老天爷追着喂饭吃。
小姑娘名叫傅锦华,小小年纪就爱上了表演,经常跟着业余剧团的演员一起在街头演出,用稚嫩却美妙的歌声,停住行人匆匆忙忙的脚步。
听到过傅锦华唱歌的人,很难不感叹一句天赋异禀。
1938年12月,小姑娘出生在融安县常胜街。她的家庭充满了文艺氛围,父亲虽然是个小裁缝,但对唱戏很感兴趣,经常在业余剧团练嗓子。
母亲同样爱唱歌,隔三差五就在小女儿面前唱刘三姐,惹得孩子双眼发亮,咧开嘴巴笑得可人。
受到父母的影响,傅锦华也非常喜欢唱歌,而且她胆子很大,喜欢在观众面前表演,一点儿也不会怕生露怯。
老傅家出了个不折不扣的天才少女,傅锦华年仅17岁,就被选入《龙女与汉鹏》彩调戏表演班子,和伙伴们一起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
这一趟表演之行,她见到了很多从前只在书上看到过的人。登台表演时,一股难言的兴奋包裹着她。
见过世面以后,傅锦华更加确定,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歌声,用声音传递更多的故事和情绪,这是她最大的梦想。
所以这年10月,她进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接受更加系统的训练。
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再加上勤奋刻苦地练习,让傅锦华很快从同学们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有名的尖子生。
1960年,长春电影厂打算拍摄以刘三姐为主人公的电影,并计划通过文艺汇演的方式选拔主要演员。
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和剧团都汇集到了南宁。100多个剧团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这里表演《刘三姐》。
当时演员们还不知道,他们演出时,选角导演就在观众席中认真观察每一个人。
傅锦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广西人,从小听着刘三姐的故事长大,对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充满了向往。
如果有朝一日,她能在更大的舞台上扮演刘三姐,那这对她来说将是莫大的幸运和荣誉。
这一次文艺汇演,有了扮演刘三姐的机会,她当然是全力以赴,不给自己留遗憾。
傅锦华有着这么多年的表演经验,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舞台,她也登了不少。所以论台风,她比很多“刘三姐”更加成熟。
后来当大家得知《刘三姐》汇演的真实目的时,他们心里都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傅锦华。
就连傅锦华本人也是相当自信,她虽然不敢说自己是天选刘三姐,但她可以肯定,自己一定会呈现出不让人失望的表演。
只可惜她的梦想没能成真,剧组最终给出的结果是,由另一位演员黄婉秋来扮演刘三姐。
其实选角时,就有导演提出,傅锦华的外形特征和他们的想象不太符合。她的五官很大,气质稳重,这一切与刘三姐并不一致。
刘三姐是来自山间的少女,她的长相应该是甜美的。但那不等同于单纯的甜美,而是夹杂着生命力和野性的甜美。
她是个很有力量感的女性,但是力量感必须恰到好处,多一分显得粗犷,少一分又显得单薄。
综合看来,他们一致认为,黄婉秋的外形条件最为合适。既然要呈现一部趋近于完美的作品,那么作品中的刘三姐,也必须要满足观众的诸多想象。
评选结果尘埃落定,有人欢喜有人愁。
都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傅锦华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之前她不那么怀揣梦想,或许现在她还能淡定地面对失败的结果。
和《刘三姐》失之交臂,这就意味着她和自己现阶段最大的梦想失之交臂,这让她如何能够释怀?
就在她垂头丧气,准备收拾东西回剧团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带给了她新的希望。
以声代演,创造经典剧组的工作人员曾经对她说过:“你的声音,正是我们想象中的刘三姐的声音。它充满了野性,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
这把好嗓子,当然不能埋没和浪费。剧组决定,由她来贡献刘三姐的声音。
就像配音演员一样,演员在台前表演,他们在幕后用声音讲故事。
能够成为刘三姐的一部分,这当然是傅锦华梦寐以求的结果。她来参加汇演,本来就没有抱着功利的想法,也无所谓出镜与否。领导有要求,那她就认真投入,没有怨言。
于是,傅锦华又开始兴致勃勃地练声练唱,熟悉剧本故事,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刘三姐的世界里,呈现了一出堪称完美的献唱。
如今我们在这部经典作品里听到的力量感十足的声音,正是来自傅锦华。她的声音与黄婉秋的表演配合起来,让人直夸赞天衣无缝。
在演唱过程中,傅锦华还特意增加了一些用心的设计。
拿到雷振邦的曲子以后,她尝试着增加了一些富有广西特色的装饰音,丰富了曲调的表现形式。这样的改变,简直超乎雷振邦的预料,让他感觉极为惊喜。
甜美,婉转,生动,野性,自然……无论把多少溢美之词献给傅锦华的歌声,观众都觉得不为过。
虽然提到刘三姐,很多观众只知黄婉秋,不知傅锦华,她也不觉得遗憾。能够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刘三姐”,这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而且,能够成为贡献经典、塑造经典的一部分,这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她看似与《刘三姐》错过,实则用声音抓住了这个珍贵的机会。
完成配唱工作以后,傅锦华回到她原本的彩调剧团,演出了彩调剧版本的《刘三姐》,同时还表演了《王三打鸟》《李双双》等数十个经典剧目。
在彩调剧《刘三姐》中,傅锦华声台形表一手抓。她的刘三姐,与黄婉秋的刘三姐相比,又别有一番风味。
1960年6月,《刘三姐》表演团体前往北京表演。傅锦华再一次站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面前,用实力诠释演员的风采。
毛主席对她的印象非常深刻,看到刘三姐骂媒婆时,还指着她的身影对身边人说:“这个刘三姐,演得很不错嘛。”
两年以后,傅锦华又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全国青联会议。周总理安排了紫光阁表演的日程,傅锦华得以和毛主席近距离接触。
毛主席身材高大,严肃中不失和蔼,让人产生莫名的敬畏又亲近的感觉。一想到待会儿要和毛主席一起跳舞,傅锦华的心怦怦直跳,紧张之情溢于言表。
相比于她的小心翼翼,毛主席倒是非常随和。两人交流时,主席还拉家常似地问她:“广西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无与伦比的傅锦华只能干巴巴地回答:“好呀,挺好的。”
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傅锦华的声音里充满怀念。她说:“主席真的很伟大,说起来,我穿着高跟鞋也只能到他的肩膀。”
傅锦华(左一)
专注事业,发扬传承上世纪60年代,彩调剧很受欢迎,傅锦华凭借刘三姐这一角色享誉业内,广受欢迎。诸多作品傍身的她,还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位名副其实的专家。
无论籍籍无名时,还是功成名就之后,她对待彩调剧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
搭档和学生们提起她,总是打从心底里佩服:“她演什么就是什么,城里的大小姐,乡野里的农妇,都很真实。而且她没有架子,平易近人,非常注重艺术质量。”
为了排好一出戏,她会提前很久开始准备,废寝忘食地排练。每一次换上演出服装,她再累也不肯坐下,就怕把衣服弄出褶皱。
演出条件差也不要紧,只要基本功扎实,她照样能呈现精彩绝伦的表演。
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观看傅锦华表演的观众不在少数。她的声音,也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
曾经的她失去了在电影行业大放异彩的机会,但她没有放弃自我成长,所以在彩调剧行业大红大紫,口碑品德举座叫好。
在彩调剧艺术的传承上,傅锦华也费尽了苦心。
以前一些老艺术家,总是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所以在传授技能时会有所保留,一些秘密武器也只能自己留着,不肯公开。
但傅锦华不同,她总是愿意对学生们倾囊相授,把她几十年从业总结出来的经验掰开了,揉碎了,灌输给学生们和后辈们。
凡是有人请教她的问题,她总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徇私也好,留招也罢,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出现在她的身上。
她深知,个人的发展在行业的整体进步面前,其实非常渺小。她更愿意关注后者,让人们了解彩调剧,让彩调剧以崭新的姿态传承下去。
直到现在,剧团里的很多授课内容,都沿用了傅锦华的心得与经验。
她是第一代刘三姐,后面的四代,她都会手把手地教学。在她的努力之下,刘三姐这一经典形象才未曾断代,始终维持着该有的魅力。
2008年,傅锦华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彩调剧成全了她的价值,她也成就了彩调剧的辉煌。
这个时候,身体状况并不理想的傅锦华住进了医院。几代刘三姐相约一起看望她,这让她在病中露出了笑容。
可是很快,她又情不自禁地开始流泪。
“妈妈,你要坚强一点。”女儿还以为她是悲伤难抑,这才落泪。
可实际上,她是看到了“刘三姐们”的到来,心中无限感怀而已。彩调剧后继有人,刘三姐作为广西的金字招牌,同样后继有人,她开心还来不及,怎么会悲伤。
2013年2月2日,傅锦华病逝于南宁。她的艺术成就,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结语电影《刘三姐》的经典,是无数人的努力共同促成的。
傅锦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用声音参演了电影,后来又在彩调剧领域大放异彩,成为非遗传承人。
做艺也好,做人也好,傅锦华都不愧初心,大艺术家,最该如是。
参考:中国新闻网 电影《刘三姐》配唱傅锦华离世 堪称时代的好声音
广西新闻网 "刘三姐"傅锦华去世 曾为电影《刘三姐》配唱(图)
澎湃新闻 剧本在柳诞生,柳州妹参演、配唱…这部电影的“柳州元素”原来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