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发文对菲律宾在仙宾礁的胡作非为定性,明确要求菲律宾方面立刻拖走滞留船只后,菲律宾方面依然不死心。
菲律宾国防部长小吉尔伯特·特奥多罗甚至公开放话,如果中国选择拖走船只,菲方一定会采取反制手段,这一言论直接反映了菲律宾对我国南海岛礁的野心依然不死。
菲律宾为何选择挑衅中国?其实,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对于南海的争端可谓是由来已久,自上个世纪就开始了,而之所以菲律宾等国敢于挑衅中国的根本底气,还是源于南海本身的特殊情况。
目前,我国将“十段线”称为“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从我方定调的名称中就不难看出,“十段线”的本质实际上是我国对于南海岛礁的主权,而非领海界线。
我国在南中国海的领海范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以及)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的声明》为准则。
从南海断续线以内的岛屿的领海基线开始,宽度12海里的海域属于中国领海,超过12海里的部分属于中国公海。
说白了,我国在南海的断续线以内的岛屿都属于中国领土,但是海洋不一定都是中国领海,十段线区分了南中国海350万平方公里与中国南海210万平方公里。
我国在国际外交场合中也多次强调,某些国家将南海断续线以内的全部海域全部强加于中国,根本是毫无依据,是对中国一贯立场的歪曲。
但是,菲律宾方面一边想尽办法挑衅中国在南海方面的主权,另一方面则是联合各种外部势力向中国施压。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菲律宾苏比克湾的美军就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将我国黄岩岛地区开辟成为靶场,使得其成为了中菲在南海之间的导火索。
菲律宾方面以此为由,出动自家海军不断进行所谓的“执法行动”,与中国渔船发生冲突,多次非法抓捕中国渔民,使得南海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而且,菲律宾甚至为了更好地“赖”在南海,在1999年故意将一艘二战时期的美军登陆舰“马德雷山号”,搁浅在我国仁爱礁上,几十年来从不思考如何将船拖走,反而是派遣军队驻守并运送补给,甚至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运送建筑物资,想将整个登陆舰转化为“半军事堡垒”以对抗中国。
而这一切的动机,根本上是菲律宾方面对于南海资源的觊觎,我国南海地区仅仅是从资源层面而言,就是一片广袤的沃土,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都极为丰富。
根据现已探明的数字来看,南海的石油储量至少在120亿桶左右,天然气更是有近200亿立方英尺。
可以说菲律宾对南海的觊觎本质上就是对南海资源的觊觎,谁能掌握南海,谁就能主导下一个资源格局。
同时,南海本身的地理位置也极为重要,我们从地图中就不难看出,南海是东亚、中亚和东南亚通往中东和欧洲的关键节点,在国际贸易格局是不可或缺的。
试想一下,假如南海全境完全处在某国的控制之下,哪些商船能通过、哪些商船不能通过都由该国说了算,其对世界贸易产生的影响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这也是菲律宾一直想实现的野心。
可是菲律宾自己也非常清楚,仅凭自己想完成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是不现实的,中国在军事实力、经济能力等更各方面的高度都是菲律宾所达不到的。
因此,菲律宾就和自己的“老大哥”美国在遏制中国的问题上一拍即合,美国恰好也在南海找到了更合适的存在理由。
而美国也乐见于此,对于美国而言,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彻底确立了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几乎没有国家敢和美国抗衡。
此时的美国的战略思路也渐渐从“如何成为世界霸主”向“如何一直当世界霸主”转变,所以,美国就开始在全世界寻找下一个潜在对手。想在这个对手成长起来之前,就扼杀在襁褓之中,好进一步巩固自身霸权。
而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也就成为了美国的假想敌之一,面对前殖民地菲律宾的请求,美国自然愿意帮着菲律宾挑衅中国。
可以说,菲律宾挑衅中国的本质,“资源”和“战略位置”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可菲律宾不知道挑衅中国的后果吗?
菲律宾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于菲律宾自己而言,惹恼中国的代价是菲律宾无法承受的,中国在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也让菲律宾越来越担心对抗中国带来的后果,但菲律宾已经选择“引狼入室”,想再将“老东家”美国赶走,已经是不现实的了。
为什么这么说,这其实和菲律宾自身的政治有关,大家都知道,现任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的前任是杜特尔特,他们两人不仅仅是菲律宾的明面上的领导者,其背后也代表着菲律宾背后的两大政治家族。
在杜特尔特时期,作为从棉兰老岛的“政治军阀”,杜特尔特本身并没有和美国有太多的政治牵扯,毕竟杜特尔特并没有什么把柄被美国抓着。
因此,从杜特尔特政治时期对南海的态度来看,彼时的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克制,虽然美国一直都想在南海惹事生非,但杜特尔特并不想借此惹恼中国。
当时菲方在“马德雷山号”等问题上依然选择不让步,但杜特尔特时期的中菲关系,依然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主题。
可是等到小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的挑衅野心慢慢膨胀起来,这一方面是对于南海资源的觊觎,另一方面就是美国牢牢揪着小马科斯的“小辫子”。
正如前文所言,“家族政治”是菲律宾的特色,因此,“轮庄坐”是必然趋势,菲律宾在杜特尔特时期或许还能保持一定的政策自主性,但是在小马科斯执政的今天,菲律宾几乎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马科斯的父亲老马科斯,在其执政期间独揽整个菲律宾军政大权,实行了长达14年的“戒严法”,使得贪腐横行、卖官鬻爵成为当时的菲律宾的主流风气。
老马科斯通过各种手段大肆敛财的同时,还在在任期间成立自己的企业,利用自己的行政便利制定利于自身的法律,导致整个菲律宾经济几乎成为马科斯家族的私有财产。
随着民怨愈加沸腾,导致马科斯家族在菲律宾几乎没有立足之地,马科斯家族在出逃美国时,仅仅是可移动财产就空运了至少一周。
虽然马科斯家族成功出逃,但是导致其大量财产被美国扣押,使得马科斯家族重回菲律宾之后,美国一直是马科斯家族逃脱不开的阴影。
一旦马科斯家族不听从美国,美国可以迅速没收马科斯家族此前贪污赃款,彻底摧毁马科斯家族的“立身之本”。
因此,相比于菲律宾的发展未来,小马科斯当然更在意的是家族自身的财产,对美国言听计从几乎是必然的。
不仅如此,对于小马科斯自己而言,通过向国内展现出其对华强硬姿态,一方面能取悦美国“金主爸爸”,另一方面也能在国内将自己打造强硬人设,继续自己的愚民政策。
毕竟老马科斯此前的所作所为是整个菲律宾永远无法忘记的痛楚,如果小马科斯不想被其他政治家族扳倒,转移国内矛盾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仅仅是菲律宾的执政阶层这样想,现阶段的美国也这样想。
随着美国前几十年大肆发债,使得现阶段的美国背上了“天文数字”一般的债务,仅仅在今年,美国就已经负债35万亿美元。
对于美国自己而言,美元就是一切行为的根本驱动力,但是现阶段的美国面对庞大的地缘政治冲突,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美国已经很难实现更大范围的军事威慑和地区力量投射,这让美国自己也犯了难,既想牢牢把控住全世界,继续当地缘局势的“话事人”,自己的经济却又无法承担。
同时,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了一股美国无法忽视的力量,而且不同于美国的横征暴敛,中国一直选择以和为贵对待世界各国,其主张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肯定和认同。
这是美国根本无法容忍的,因此,美国就希望以代理人的手段持续给正在发展的中国“找麻烦”。
这种手段对于美国自己而言,并不是最有效的,但是对于现阶段的美国而言是最经济实惠的。
不仅仅是美国自己不断挑动菲律宾复杂化南海局势,美国甚至把自己曾经的盟友们一起拉进“群”,意图靠数量逼退中国。
日本和澳洲在上周进行的2+2会谈中,日本防卫大臣木原稔以及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两者专门提到了现今南海局势,甚至认为,日澳两国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情况之下,选择对南海动手。
这就深刻地说明了,在美国遥控菲日澳三国在中国南海挑衅中国的格局已经形成,对于我们而言。
虽然美国已经选择退居幕后,但是其“小弟”对南海步步紧逼的态势,依然值得我们注意,而中国也备好了两手准备应对美菲日澳四国挑战。
中国的两手准备是什么?首先,就是处理眼前菲律宾的问题,中国一方面调遣海警船持续监控菲律宾的动向,并且我们已经装备好了拖船,一旦菲律宾方面选择继续为岛礁上的船只输送物资,中国方面将立刻动手。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个信息,那就是美国和菲律宾常常挂在嘴边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从仁爱礁、仙宾礁、黄岩岛这几次事件来看,中国海警刚刚入场,美国就立刻选择失声,这就说明所谓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本质上还是美国把菲律宾当炮灰,毕竟中国始终坚守底线,从符合国际法的角度应对菲方来犯。
也就是说,从道义上讲,美国所谓的恐吓并不值得担忧,只要我们将烈度维持在一定程度之内,将菲律宾的破船拖走,只是时间问题。
接下来就是整个南海的和谐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中国近些年来始终和东盟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严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很大程度上切断了菲律宾想伙同其他国家给中国找麻烦的可能性。
而中国的第二手准备已经呼之欲出,中国003福建舰已经在本月开始第四次海试,这将意味着中国的远洋能力进一步增强,如果美菲两国再想对我国南海动手,就要掂量掂量后果了。
从美国现阶段的布局来看,日菲澳三国连成一线,想在地理上封锁中国发展空间,面对这一大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突破美国设下的战略包围。
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三艘航母是完全不够用的,如果中国想突破“包围圈”,提升自身远洋力量威慑是重中之重,004和005何时能问世,就显得极为关键了。
我们不难看出,南海问题真正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菲律宾执政者自身的的腐朽和对南海地区资源的觊觎。
另一方面便是美国自身为了维持其全球霸权而推出的“遏华”策略。
因此,面对这一复杂态势,我们还是要保证冷静的战略判断,在和平的大框架之下解决南海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谈话才是最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只要把握住了这一关键思路,就能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冲突烈度。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虽然现阶段美国走下坡路,中国走上坡路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如何让自己走的稳,走得远,是我们要慎重思考的问题。